家庭把遺傳基因送給后代,
在家庭中,每位家長都應擔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重視孩子良好性格的培養。因為孩子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親朝夕相處,那么家庭氛圍、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長的自身修養將給孩子的個性品質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大體分為四個階段:
5至11歲左右為性格形成期;
12至17歲左右是性格的定塑期;
18至55歲為性格成熱期;
56歲以上為性格更年期或老年期。
在孩子的性格形成時期,家庭教育對孩子性格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每位家長應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進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與發展。
1、獨立是孩子最重要的特征
那么怎么去培養孩子呢,一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獨立了。許多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個性初步形成是從學前期開始的,正如有國外學者指出:“學前期是個性最初開始實際地形成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初步形成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但還極易接受社會環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中的影響。
孩子從有行為能力的那一刻開始,就必須鼓勵和引導孩子學習獨立性,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自理自立的好習慣。
在家庭中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家長可以對孩子說:你來幫我解決一下這個問題。讓孩子有主見,并且動手去解決一個問題,去分析這個問題要怎么去解決,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不依靠父母的能力。
2、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就曾說過:“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和兒童談話的時候,或教導兒童吩咐兒童的時候,才執行教育兒童的工作。
在你們的每一瞬間,其實都在教育著兒童,甚至在你們不在家里的時候,你們怎樣穿衣服,怎樣跟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其他的人,你們怎樣表示歡欣和不快,怎樣對待朋友和仇敵、怎樣笑,怎樣讀報……所有這些,對兒童都有很大的意義。”
父母的言行影響孩子的性格。
所以,父母要首先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圍。
其次,要滿足孩子的歸屬感,使孩子感到被愛、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活動,要保留孩子合理要求的選擇權。
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價值觀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對孩子的價值觀教育有著天然的優勢。它能優化社會風氣與生活情趣,能有效補充學校教育的不足。
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好的價值觀,是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去做好的一件事。
3、給予孩子更多的主動權
父母們要知道,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父母若是一味的將孩子置于被動地位,顯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父母們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主動權,讓他們學會自我成長,自我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就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自信心。
在每個人的人生之初,他都是作為一個對外界一無所知、基本生存能力極低的生物個體離開母體來到世間的。
如同一張白紙一樣無知的生命個體,在之后的生活中逐步學會走路、說話,初識人間煙火,漸漸懂得了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知識和社會規范,并參與到社會活動和社會交往中,不斷認識社會。
所以說家庭是人們接受教育的搖籃,在教育這個由淺人深的過程中,對于任何人來說,最淺顯、最基礎的教育都是通過家庭、特別是通過父母來完成的。如果沒有家庭教育所傳授的那些基本知識作基礎,人是很難順利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
如此看來,家庭教育的培養就顯得尤其重要,特別是教會孩子基本技能和生活知識、社會規范。不能讓孩子由著性子來,也不能溺愛孩子。
在讓孩子獨立的基礎上,讓孩子擁有更多的主動性,在培養孩子的這個過程中,堅持言傳身教的重要性。讓孩子從小培養起優秀的人格。
【免責聲明】:本文轉自“ 心靈成長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