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別迷戀黃厚江老師,特別是先生實實在在的本色語文。可能是因為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自己也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所以對樸素本色有一種天然的癡迷。
本色語文是黃厚江老師提出的語文教學理念。黃老師對于本色語文有著這樣的闡釋:
一是“語文本原”:立足母語教育的基本任務,明確語文課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語文本真”:探尋母語教學的基本規律,實踐體現母語基本特點的語文教育。三是“語文本位”:體現語文學科基本特點,實現語文課程的基本價值。本原,是目標和任務;本真,是規律和途徑;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黃老師的闡釋揭示了語文教學最本質的規律——那就是語文教學的實實在在,實實在在地完成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實實在在地按照語文的規律、語文的方法來教語文,實實在在地體現語文教育的基本價值。特別是今天的各種語文教育理念紛繁復雜的情境下,這種實實在在更顯得難能可貴!
這種實實在在本真所在,表現在黃老師的課堂上有三個最明顯的特征,那就是——扎實、充實、真實。
一是扎實。就是語文課堂要扎扎實實地教給學生言語的知識,扎扎實實地訓練和提升學生的言語能力,扎扎實實地帶領學生在文本中體驗情感,獲取主動發展的潛力。2011年8月2日,在《新課程報·語文導刊》舉辦的語文教育和考試評價高級研修班上,黃厚江老師應邀執教《阿房宮賦》就是扎實的體現。黃老師為引導學生梳理課文設計了這么一道探究性填空:
阿房之宮,其勢可謂( )矣,其制可謂( )矣,宮中之女可謂( )矣,宮中之寶可謂( )矣,其非可謂( )矣,其奢可謂( )矣。其亡亦可謂( )矣!后人哀之不鑒之,亦可( )矣!
在黃老師糾正思維偏頗——“其制”一詞中“制”怎么理解后(教師點撥《岳陽樓記》中“制”就是規模的意思),學生探究討論漸進活躍。學生討論后閱讀ppt完備版(其中填空的詞依次為“雄、大、眾、多、糜、極、速、悲”)分組討論:第一組,那些地方寫規模大?第二組,那些地方寫宮女多?這就要求學生扎實地閱讀課文,然后確定小組活動,引導學生廣泛參與鑒賞和討論,對解決學生散點閱讀文章不利于形成整體鑒賞進行具體方法的指導。因為,一般的散點閱讀,教師通常要學生自選語句,進行鑒賞,這樣的教學組織考慮到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努力為學生不同的理解提供表達的機會。這是其優勢的一面。而另一面的問題也會隨之產生,學生“散點”所尋找的語句,分布點毫無規律,對文章缺乏整體認知。黃老師的扎實的教學設計解決了這一矛盾。學生學得實實在在。
二是充實。也就是追求“低碳”的語文課堂,減少無效教學,提高單位時間學習的有效性。不是有用無用的東西都在課堂上宣泄。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不是老師獨角戲表演的舞臺。現在有的專家對于語文課堂“假充實”的耗費現象已經一針見血地指出來了。例如教師“得意忘言”的講問分析之風太盛,把備課之所得,全盤托出,牽著學生聽他的解讀課文的“系統匯報”,從根本上消解了學生應當用來自主解讀演練的時間和空間;對語文教學資源的過度開掘,人文地理到鳥獸蟲魚,可謂無所不包,通常是荒了自己的地種了別人的田;形式主義的花樣翻新,拓展閱讀的“虛晃一槍”,教學墜入形式的泥淖,拓展成了花哨的點綴,形式主義甚囂塵上。我們的教學應該在“面”上也即全班學生有多少是有效的,學習優等、中等和困難的學生是否都有效果;在“點”上,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多少學生作出了創造性或者創新性的回答。在課堂的對話中,教師應該少預設,引領學生多生成,這樣的課堂就會有資源的生成,有過程狀態的生成,能體現教師的教育機智,課堂才會充實而活潑。2010年12月17日,由語文報社在紹興一中主辦的“全國中學語文課堂寫作有效教學研討會”上,黃厚江老師給我們展示的一堂樸素而高效的作文指導課,就是充實的體現。
黃厚江老師的作文指導課課前的準備是:讓他執教的這個班級的同學選取自己最中意的一篇習作發給他,習作中,有學生自己的隨筆,也有平時的作文,還有考試的作文。課前,黃老師將自己批閱過的作文發給了學生。上課的第一環節,黃老師問同學們,剛剛發下去的作文自己是否讀了,讀了的請舉手,舉手的人著實不多。自己的作文讀了,還讀了同位的或者別的同學的作文請舉手,舉手的人更是寥寥。黃老師說自己在巡視中發現有的同學讀了自己的作文,有的讀了自己還讀了別人的作文,這樣做比較好。可是有的同學作文發下去,就反扣在桌子上,有的講作文折疊起來放在桌子上,這就不利于自己作文能力的提高。并且黃老師告訴學生,有空看看自己的作文,對作文提高有幫助;有空看看同位的作文,對作文提高有幫助;作文要常常交流,它也是一種發表。第二環節,黃老師讓學生推薦自己的作文或同學的作文。一位同學推薦并朗讀50號同學的作文《中秋無月》,老師問為什么推薦這篇作品,學生談了自己的理由。15號同學孫文佳推薦了自己的作品《歲月深處的美麗流域》,并深情地朗讀了自己的作品,談了自己寫作的感受。第三環節,黃老師告訴學生,再好的文章仍有值得提升的地方,他給了學生三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找一個點,提升一下自己的文章。提升后讓學生交流。第四環節,黃老師讓學生再次寫作,將同一素材、同一題目、同一話題的,寫成不同文體、不同主題、不同立意的文章。再次寫作后,讓學生交流。第五環節,黃老師稱為“借玉琢器”。黃老師問學生老師最喜歡的是班級的那位同學的作文,學生們一致認為可能是一號同學的作文。老師說是六號同學黃津汝的《我因應試狂》。然后讓學生品評。并要求學生針對這篇作文談談怎樣化用這篇作文的材料來寫作。
黃老師的這一節作文課非常充實,它是黃老師“再生作文”作文教學理念的展示。其充實表現在:第一,黃老師的作文評閱指導強調的是及時性,時間太長,學生對于自己的寫作感受或者說體驗可能已經蕩然無存,指導的作用可能就微乎其微。第二,黃老師強調的是作文的訓練應該是兩條腿走路,即自由式作文和指令性作文相結合,前者著重于寫作素養的提高,后者著眼于寫作技巧的提升。因此黃老師課前讓學生發給他的作文既有自由是寫作,又有指令性的寫作,這樣可以全方位地評價執教班級的作文現狀。第三,黃老師強調學生對于自己寫作過程的一種體驗,強調一題多作的作文提升和二度寫作,強調學生、老師的體驗共享。這就是再生作文。第四,黃老師強調的是運用學生的一篇好作文來豐富學生的寫作積累,強調基本寫作能力的形成。這就是再生作文的操作過程。
三是真實。真實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樸素常態性,不要像上大型觀摩課帶有濃烈的表演意味。我認為即使上大型的觀摩課也無需表演,否則聽課的老師怎么去學習你。許多老師外出學習觀摩,就是想能學到一些東西,如果你的觀摩課在自己的課堂一遍又一遍的“磨”,一遍又一遍的“背”(就是背誦下來),結果太花哨,別人的會務費不是白交了。在這一點上,我最佩服黃厚江老師。黃老師的經典課例《諫太宗十思疏》就是真實的課堂呈現。
(一)現在,請三位同學分別讀課文的三個段落。其他同學看看他們的誦讀有沒有體現文言文誦讀的特點和基本要求。(指名三位學生分別誦讀課文三個段落)
(二)下面請同學們先聽一遍錄音誦讀,再聽我誦讀。然后請對我的誦讀和錄音的誦讀作一個比較和評價,看怎樣誦讀更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三)其實,我倒覺得我和錄音的誦讀,對文章感情基調的把握還是比較一致的。有些同學也已經體會出來了。(轉向一位學生)你體會出這篇文章感情基調是什么樣的?
(四)現在我們來看看如何才能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情味。除了感情基調的把握,還應該明確文章的句式。
(五)整句散句的結合,同學看哪一段這個特點最鮮明?(第三段)
1.我們一起來揣摩這一段的誦讀。先請一個同學嘗試讀一遍。(指名一位同學讀第三段)
我們來對這一段的內容作一個簡要的分析。
(討論歸納:一戒奢,二戒驕,三戒縱欲,四戒輕人言,五戒賞罰不公)
2.師:所以誦讀時,根據句義關系首先應該把這十個句子分成五個單位。但五個單位之間如果停頓的節奏一樣,仍然會顯得呆板,表現不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有輕重和節奏的變化。組與組之間的停頓可稍微長一點,每組句子后一句的前半句,和前一句跟得緊一點,這樣和輕重的語氣結合,就能把懇切之情、強烈的愿望表現出來。下面我讀一遍,大家注意體會。
3.教師范讀“十思”
4.同學們自己誦讀體會,然后我們請兩位同學試讀。
(學生自由讀課文)
(先指名一位同學誦讀,然后指名前面嘗試誦讀的同學再次誦讀,教師評點其進步之處)
(學生齊讀“十思”)
(六)其實,比較我和錄音的誦讀,還有一個重大的不同,就是我們讀的文本有很大的區別。這里的區別有很多是細微的,有的是較大的。比較明顯的是資料上刪了許多句子,而教科書上則保留了這些句子。預習時已經讓同學們標注出這些不同的地方。現在我想聽聽同學們意見,你們覺得,這些句子是有好還是不好?思考的依據是什么呢?
因為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是蘇教版必修三“尋覓文言津梁”專題的“因聲求氣”這一板塊的一篇課文。教材的編寫意圖,就是要教會學生通過誦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整體感知課文,掌握文言文誦讀的要領。黃老師這一課的教學就是以此為立意,以讀為切入口,或者說以讀為載體實現了真實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