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統(tǒng)八年(1443年),“靜慈法師”胡善祥在京師(北京)皇城內(nèi)長安宮去世,時年四十二歲。消息傳到皇太后孫氏之處時,同樣也年過四十的孫太后早已沒有了當(dāng)年和胡善祥爭奪后宮主位時的心氣和鋒芒,內(nèi)心甚至對這個被自己奪走皇后之位、孤獨寂寞走完后半生的老對手有一絲絲憐憫和愧疚之情。為了彌補當(dāng)年宣宗皇帝和自己對胡善祥的不公和過失,孫太后以兒子英宗皇帝的名義,將胡善祥用嬪禮葬于京師西郊金山妃嬪園寢,并為其上尊號“靜慈仙師”。
到底胡善祥和丈夫宣宗皇帝朱瞻基以及孝恭皇后孫氏之間有著怎樣的恩怨糾葛、期間又經(jīng)歷了多少風(fēng)云變幻,宣宗皇帝為何一定要冒著名聲受損的后果而執(zhí)意廢黜原配的皇后之位、扶立原本只是貴妃身份的孫氏成為新后,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從六十年前說起了。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發(fā)動的靖難之役徹底成功,燕軍經(jīng)過三年的作戰(zhàn),擊敗南軍攻克京師(南京),建文帝在皇宮大火中失蹤。燕王在拜謁了太祖和馬皇后長眠的孝陵后宣布登基稱帝,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革除建文年號,改稱當(dāng)年為洪武三十五年,以明年為永樂元年。
永樂二年(1404年),燕世子朱高熾被成祖冊立為皇太子,世子妃張氏則晉為太子妃。太子妃之父張麟因女而貴,被授為京衛(wèi)指揮使。不久后張麟去世,成祖追封親家為彭城伯。
孫忠,山東鄒平人,因為異地為官,于是家人隨同一起前來永城,五六歲的小女兒孫氏也在家眷之中。彭城伯夫人多次返鄉(xiāng),都是由身為永城主簿的孫忠出面迎接接待、并安排起居照應(yīng),可以說和彭城伯夫人是老熟人了。彭城伯夫人年老,喜歡熱鬧,孫忠便有意識地帶著自己的小女兒前往其府中,意在使這個伶俐的女兒能夠讓彭城伯夫人看中,并開解慰藉老人稍顯落寞孤獨的內(nèi)心。
果不其然,彭城伯夫人一見到孫氏,就覺得這個孩子俊俏伶俐,而且十分乖巧懂事,立刻愛不釋手,很快和女孩兒建立起非常融洽的感情。以后每次返鄉(xiāng),都要吩咐把孫氏接到自己面前來,牽著手一起游玩嬉戲,如同親孫女一樣對待。
此時,皇太子的長子、也是成祖的嫡長孫朱瞻基逐漸長大,快要到了選妃的年紀(jì),太子妃張氏便開始張羅給兒子挑選中意的妃子人選,并向入宮探望的母親彭城伯夫人提起了給外孫選妃的事情。彭城伯夫人知道此事后,立即把老家永城主簿孫忠家的女兒聰明懂事、乖巧伶俐的情況告訴了自己的女兒,并大力稱贊孫氏是個上佳人選,力薦選其為皇長孫妃。
太子妃張氏在母親的推舉下,同意先將孫氏接進宮中,和皇長孫相處一段時間,并仔細觀察,如果確實是良選,那么就奏明成祖皇帝,擇吉日冊立其為皇長孫妃。彭城伯夫人得到太子妃首肯后便返回永城,將這大喜之事告訴了孫忠,孫忠自然欣喜不已,立即同意將年幼的孫氏送到京師。
于是,永樂八年(1410年)年初,孫氏在彭城伯夫人的親自護佑下,從老家永城來到京師,進入東宮,由太子妃張氏親自收養(yǎng)撫育,開始了和皇長孫朱瞻基朝夕相處的日子。這一年,皇長孫朱瞻基十二歲,孫氏十歲左右。
成祖為穩(wěn)固國本,同時也是為了消弭幾個兒子彼此之間為了爭奪儲位而生出的嫌隙和覬覦之心,在永樂九年(1411年)正式冊立皇長孫朱瞻基為皇太孫。永樂十五年(1417年),皇太孫年滿十八,即將成年,成祖欣慰于皇太孫的茁壯成長,同時也是寄希望皇家人丁興旺、繁衍綿長,于是下詔為皇太孫選妃,命有司于大明各布政使司挑選良善清白人家符合條件的女兒入奏以備選太孫妃。其中被太子妃養(yǎng)育在東宮已經(jīng)七八年了的孫氏,因為是皇太孫外祖母親自選中,又早早入宮,在宮內(nèi)被撫育了數(shù)年,所以被視為此次為皇太孫選妃的大熱人選,中選的呼聲最高。
但成祖畢竟不是普通人,想法和一般臣子不一樣,在前往各地挑選皇太孫妃人選的使臣返回京師向成祖匯報入選的準(zhǔn)太孫妃名單時,不知何故,成祖并沒有如其他人認定的那樣,把早就養(yǎng)育宮中的孫氏冊立為皇太孫妃,而是以司天監(jiān)的奏報為準(zhǔn),用天象、吉兆等加以甄別,最后確認山東濟寧錦衣衛(wèi)百戶胡榮第三女行為舉止莊重,性格沉穩(wěn)仁厚、品德天性貞一,為皇太孫妃的上佳人選。
于是成祖下詔布告天下,以胡榮之女為皇太孫妃。而此前呼聲最高的孫氏,則一并冊立為皇太孫嬪。胡氏,閨名“善祥”,這就是后來的宣宗皇帝原配皇后胡善祥。
永樂十五年(1417年)八月,皇太孫朱瞻基和太孫妃胡善祥、太孫嬪孫氏的婚禮在京師皇宮東宮內(nèi)正式舉行,成祖皇帝、皇太子、太子妃、彭城伯夫人及其他后宮嬪妃、宗室大臣們都親自前來觀禮。因為太孫妃胡善祥是皇祖親自選定并下詔冊立的,所以原本屬意孫氏為太孫妃的朱瞻基絲毫不敢有什么反對意見,老老實實地和素味平生的胡善祥依禮制成親,而從小相處、親密無間的孫氏只能屈居太孫嬪的位置。
在成祖的赫赫皇威之下,皇太孫即使再喜歡孫氏,也不敢將其擢升為太孫正室地位,在之后的永樂年間,太孫妃胡善祥的地位穩(wěn)固,和丈夫朱瞻基的關(guān)系雖不能說如漆似膠,感情深厚,但總能保持正常夫妻感情,并無隔閡。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時候,太孫妃胡善祥還為皇太孫生下了他的第一個孩子---順德公主,數(shù)年之后,胡善祥又生了第二個女兒--永清公主。婚后連生兩女,可見朱瞻基和胡善祥的夫妻之間還算是比較和睦,起碼是正常的夫妻關(guān)系。
相比起從小就一起生活、彼此感情深厚,又美艷伶俐、侍候起居頗得自己歡心的太孫嬪孫氏,朱瞻基自然而然地傾心于后者,并漸漸生出對結(jié)發(fā)之妻胡善祥的疏遠和厭煩感來,夫妻之間在這個時候就有了隔閡,朱瞻基也更加沉溺于青梅竹馬的孫氏,時時呆在她的身邊,而不愿多和太子妃接觸。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年初,受寵的太孫嬪孫氏也為皇太孫誕育一個女兒---常德公主。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成祖皇帝在第五次北征返回的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熾奉遺詔繼位,即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皇太孫朱瞻基晉升為皇太子,成為大明新的儲君。同樣,太孫妃胡氏晉封為太子妃,太孫嬪孫氏則晉封太子嬪。
雖然皇太子心里有了更換太子妃的念頭,但是皇帝仁宗與皇后張氏對兒媳婦胡善祥一直以來行事溫敦仁厚、事長輩恭敬有加的性格十分喜愛,認為太子妃有母儀風(fēng)范,對其很滿意。所以皇太子也不便、更不敢此時公開向父母提出太子妃退位、太子嬪繼任的請求,如果貿(mào)然行事的話,仁宗皇帝嚴(yán)厲斥責(zé)皇太子是一定的,搞不好仁宗皇帝火氣上頭后,一怒之下會廢黜了孫氏的太子嬪之位,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皇太子朱瞻基思慮再三,還是沒有敢向父母提出此事。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不過十個月的仁宗朱高熾突然去世,皇太子朱瞻基當(dāng)時遠在南京(成祖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而仁宗的兩個弟弟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都對皇位虎視眈眈、圖謀奪位,而且派出了殺手欲對準(zhǔn)備自南京返回京師(北京)繼位的皇太子下手。在重重危機之下,朱瞻基歷經(jīng)艱險千里北返,最終成功回到京師,得以繼位,成為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
之前大明冊立后妃,皇后有金冊金寶,妃子只有冊、沒有寶。宣宗寵愛孫氏,于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晉封孫氏為貴妃時,特地向皇太后張氏懇求額外授予孫氏金寶。皇太后一是拗不過宣宗再三請求,二是確實也喜歡孫氏這個養(yǎng)女,于是頒懿旨,賜貴妃孫氏金寶,孫貴妃因此得以和皇后同等待遇,成為大明后宮中第一個得授金冊金寶的貴妃。但是張?zhí)笤陬C詔后又特地加以說明,此事是破例,孫貴妃得授冊、寶是額外的優(yōu)待,以后孫貴妃不可再與皇后攀比,安守本分。但從此后,大明歷代皇帝冊立貴妃時,均援引此例授予貴妃金冊金寶。
宣宗此時已經(jīng)成為皇帝,他的意志可以毫不受限制地實施,即使皇太后張氏也只能加以規(guī)勸,而不能直接駁斥反對。于是宣宗開始不加掩飾地疏遠胡皇后,而愈來愈親近嬌媚體貼的孫貴妃。張?zhí)缶心嘤诙Y法身份,不便直接干涉皇帝的行為,只能平日里對胡皇后加倍關(guān)愛親近,以安撫其心,示以支持。
幾乎與此同時,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寵冠后宮的孫貴妃終于為宣宗生下了他期盼已久的兒子,這對時年已經(jīng)三十歲、但是只有三個女兒的宣宗來說,簡直是欣喜若狂!對于孫貴妃在寵溺關(guān)愛之外,更是增添了幾分感激之情。(孫氏為宣宗誕育皇長子之事,歷史書中有不同記載,有的史書隱晦的點出這個兒子確實是宣宗之子,但是后宮中普通宮人所生,被宣宗安排暗中交給孫貴妃撫養(yǎng),從而可以借“母以子貴”的名義,達成更換皇后的目的。不過這種說法沒有確鑿證據(jù),本文還是采用皇長子為孫氏所誕育的說法。)
宣德二年(1427年)十二月,宣宗在給剛剛滿月的長子賜名為朱祁鎮(zhèn)之后不久,就借口商議國事而召見英國公張輔、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大學(xué)士楊士奇、楊榮等輔政大臣入宮。在討論了若干政務(wù)之事后,宣宗裝作不經(jīng)意地對他們說:
“朕有一事與卿等議,朕三十而無子,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日者言中宮祿命必?zé)o子,今貴妃有子,當(dāng)立為嗣。夫母以子貴,禮也。特何以處中宮。”
諸臣們沒有一點心理準(zhǔn)備,被皇帝在政務(wù)處理中突然來這么一出,相顧驚詫不已,一時間無人出面回話。
宣宗見輔臣們還是有人沒有出言支持自己,于是特地詢問在場大臣之中以品德端正著稱的楊士奇,想聽聽他的意見,楊士奇當(dāng)即跪拜在地,誠懇地對宣宗說:“臣事帝后,如子事父母,豈有為人子而暢議廢母乎。”宣宗聽后,端坐無語,又輕輕嘆息。
張輔、夏元吉見楊士奇堅持公道,也紛紛出言附和楊士奇的說法,并回奏說:“如此大事,必須要付諸于外朝共議。”
宣宗沒想到這件事如此棘手,心里很是不高興,許久之后才問道:“不在外朝討論不行嗎?”楊士奇叩首回答:“宋仁宗廢郭后,孔道輔、范仲淹竭力反對,即便事后被貶也不改其志。呂夷簡附和仁宗支持廢后,至今史書還斥責(zé)其為佞臣,臣等非不為君分憂,實在是不愿重蹈呂夷簡的覆轍啊。”
宣宗聽完大臣們的意見后,一時氣餒,不知道該如何繼續(xù)商議,沉默思考良久,才命輔臣退出宮外,自己黯然轉(zhuǎn)回后宮。輔臣們出宮后都搖頭嘆息,心情沉重,不知道皇帝究竟心意如何,下一步又準(zhǔn)備怎樣行動。
所以宣宗經(jīng)過了幾天的思考后被,決定抓住這一點,繼續(xù)推行更立皇后之事。他先向張?zhí)笫稣f自己是因為子嗣傳承之事而不得不更立中宮之主的苦衷,以獲取其實也是想穩(wěn)定社稷、護佑皇統(tǒng)的母親地支持,再暗示因無子而導(dǎo)致地位已經(jīng)岌岌可危的胡皇后自己提出讓位,以免到時候被以“無子失德”理由廢黜中宮之位后落得個凄涼下場。同時,宣宗又向胡皇后鄭重許諾,保證皇后主動退位后自己將對其母家妥善安置,不以廢后家族對待,胡皇后本人退位后待遇不變,照常居住宮中,優(yōu)加贍養(yǎng)。宣宗還以胡皇后所出的兩個女兒名義起誓,絕不做出刻薄寡恩、過河拆橋之事。
胡皇后長期遭宣宗冷落,早已對這個丈夫沒有多少感情,對于自己繼續(xù)位居中宮主位也已經(jīng)灰心,一直支持自己的婆母張?zhí)箅m然關(guān)愛照顧的態(tài)度沒有變,但是因為穩(wěn)固皇統(tǒng)的原因也不再堅持反對兒子更立皇后,再加上胡皇后自己忠厚仁德的秉性,同時確實也有禮教所圉、以婦德為本的緣故,自己也認為沒有為宣宗誕育皇子,大義上來說不是沒有缺陷過失的。經(jīng)過宣宗的幾次勸說,加上以上數(shù)方面的原因,善良溫和的皇后胡善祥最終同意主動退位,把皇后之位讓給孫貴妃。
如此這般幾個月的謙讓后,宣宗暗中也安頓好了胡皇后的母家父兄子弟,各自授予優(yōu)厚官職待遇,使得皇后沒有了后顧之憂;之后宣宗一面向諸輔臣們傳達了皇后因無子而心中慚愧、提出“主動退位”的意思,以安撫諸臣。一面向天下臣民下詔宣布將冊立皇長子為皇太子,以安國本。而“母以子貴”,冊立皇太子后,其生母孫氏自然可以憑此獲得皇后“主動謙讓”而騰出來的中宮主位,成為大明新的皇后。
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一切更立皇后的事宜都準(zhǔn)備就緒后,在宣宗的安排下,胡皇后“主動”上表辭位:
“貴妃誕育皇子,大明后繼有人,我身為皇后,久未得子,心中不安。請皇上以子貴而尊母故事,冊立孫貴妃為后,我愿退位以早定國本。”
宣宗則“勉為其難”地同意了胡皇后的請求,并賜給皇后“靜慈法師”的尊號,退居皇宮長安宮。
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初一,在胡皇后退位之后,宣宗頒布詔書宣示天下,正式冊立貴妃孫氏為皇后,同時立其所生的皇長子、只有四個月大的朱祁鎮(zhèn)為皇太子。
在宣宗的縝密計劃之下,皇后更立之事完美達成,他也沒有失去君德,成為為朝野恥笑鄙視的對象,社稷和皇統(tǒng)也穩(wěn)固如初,大明朝堂一切正常。只有前皇后胡善祥無辜被廢,實在令人唏噓感慨不已。
張?zhí)箅m然在宣宗更立皇后之事中因為穩(wěn)固皇統(tǒng)的原因沒有加以反對,但是她一直以來同情和關(guān)愛胡善祥的態(tài)度沒有絲毫改變,對于兒媳的賢德溫和、顧全大局的品格十分贊賞。在胡善祥退位后,張?zhí)蟪3C税阉龔拈L安宮招到自己的居住的清寧宮,親自開導(dǎo)慰藉,又舉行飲宴聚會,為胡善祥排解退位后的郁悶心情。
胡善祥退位后七年,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明宣宗朱瞻基突患急病,隨即駕崩,時年三十八。在張?zhí)蟮闹鞒窒拢藲q的皇太子朱祁鎮(zhèn)繼位,成為大明第五代皇帝,即明英宗。英宗即位后尊生母孫皇后為皇太后,祖母張?zhí)鬄樘侍蟆?/p>
張?zhí)蟠撕笾鞒殖?nèi)外,依靠三楊、張輔、夏元吉、蹇義等老臣,輔佐年幼的英宗。而后宮之中,“靜慈法師”胡善祥依舊依靠著太皇太后的庇護,安靜的生活著,日子悠閑而平靜,與世無爭。。
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張?zhí)侍笕ナ溃瑢O太后成為了內(nèi)宮新的主人。到了這個時候,無論是孫太后,還是靜慈法師,都已是步入中年,早年間的恩恩怨怨也慢慢歸于平淡,靜慈法師更是潛心修養(yǎng)了十多年,心性早已平靜如水,和孫太后之間再也沒有什么可以爭的了。
正統(tǒng)八年(1443年),四十二歲的宣宗廢后、靜慈法師胡善祥在無聲無息中于長安宮去世,孫太后以英宗的名義將這個既是姐妹又是半生對手的前任皇后用嬪禮葬于西郊金山皇家妃嬪陵寢,并給她上謚號“靜慈仙師”,徹底結(jié)束了兩人之間的糾葛牽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