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明朝皇帝,相信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是許多人心中最英明神武的兩個,至于其他皇帝,則沒有那么大的功業和貢獻。其實,朱棣去世后沒多久,明朝就在仁宗、宣宗父子的治理下迎來了'仁宣之治'。不過,因為仁宗在位時間只有短短十個月,所以這一治世的主要功勞要算在宣宗朱瞻基的身上。
朱瞻基,大明第五位皇帝,朱棣之孫,朱高熾之子。在朱瞻基出生的時候,朱棣還是燕王,還在費盡心思地謀劃如何繼承大統。一日,朱棣夢見朱元璋賜給了自己一個大圭。大圭,即一種形似劍葉的手板。它的獨特之處便是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屬御用器物。
能夢見這種情景,朱棣自然是高興的。而這份喜悅,在他得知這一晚他的嫡長孫也降生之時達到了頂峰。
因為這一夢的關系,朱瞻基自幼便得到朱棣的重視。再加上朱瞻基從小便喜好讀書,智識杰出,英氣溢面,因而在朱棣和朱高熾心里他都頗占分量。而朱瞻基的聰慧頭腦,在他作為皇長孫和新帝時,也幫了他自己不少忙。
在其父朱高熾繼位前,朱棣次子朱高熙也是皇位的強有力競爭者。而自負的朱高熙仗著自己的軍功和一些權貴的支持,頗不把朱高熾父子放在眼里。一次,朱棣命皇子皇孫們前去孝陵拜謁先祖,朱高熾父子和朱高熙皆在列。那日天有小雨,腿腳不便的朱高熾在侍從的攙扶下走得踉踉蹌蹌,十分艱難。而緊跟其后的朱高熙看到兄長如此,絲毫不留情面地嘲諷到:'前人蹉跌,后人知警。'
當時兄弟倆在立儲之爭上本就火藥味十足,朱高熙再說出這樣的話,就不僅僅有針對朱高熾腿腳不便的意味了。而比朱高熙走的要慢一步的朱瞻基聽到皇叔這話,當即反駁到:'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熾走在前面,朱高熙緊隨其后,而朱瞻基又跟在朱高熙身后,故而朱瞻基這話一出,丟了面子的就還是朱高熙。
而朱瞻基這位喜歡'作妖'的皇叔,不僅在一些細枝末節處喜歡和朱高熾父子對著干,在朱高熾去世朱瞻基繼位之際,叔侄二人還爆發了性命攸關的沖突。
從朱棣立儲之時,朱高熙就有繼位的愿望,可是卻眼睜睜地看著朱高熾為帝,朱瞻基繼位。于是在朱瞻基繼位八個月以后,朱高熙終于按捺不住起兵篡位。結果朱瞻基把這位皇叔的計劃看得一清二楚。
朱高熙以為,新帝初立,根基不穩,自己只要得到足夠的支持,里應外合,自可以輕輕松松地搶走皇位。結果朱瞻基反倒利用了這個機會,力排眾議御駕親征,一路上不僅得到了人心,還輕輕松松地將自大的皇叔逼入絕境。
而于朱瞻基而言,守住了皇位還只是一切的開始。如何守住朱家的天下,才是他更需要傾注心血的事務。
在內政上,朱瞻基有兩個大動作。當年朱棣建立了內閣,以讓一些有才學的臣子輔佐行政,但并未給這些人多大的實權。而內閣到了朱瞻基手里,卻發展成為了皇帝與六部之間的橋梁,正式承擔起了擬定或代理行政事務的責任。
而隨著朱瞻基對內閣的倚重,宦官也見縫插針地擠入了權力中心。為了讓宦官更好地為自己服務,提高其溝通宮中內閣與外朝的效率,朱瞻基下令命翰林學士來教導宦官。本來做著各種日常雜活的宦官能懂朝政了,他們自然就開始利用職務的便利來為自己謀利益。久而久之,在朱瞻基的這種'激化'下,明朝宦官專政由此愈演愈烈。'大名鼎鼎'的秉筆太監、掌印太監,正是在朱瞻基時期始現的。
而在對外事務上,朱瞻基也有兩個重要舉動:北擊蒙古,撤兵安南。宣德三年(1428)秋,朱瞻基曾御駕親征,以巡邊御寇。這次親征,朱瞻基親手射中三人,率領大軍大敗來犯敵寇,并斬殺了敵軍首領。
而在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朱瞻基原諒了率領各地民眾與明朝斗爭多年的黎利,甚至在黎利篡位后還對黎利表示支持。朱瞻基的這個舉動,在當時得到不少人的反對,但他卻堅持以這份妥協換取南方的穩定。而后來安南向中國朝貢多年的歷史表明,朱瞻基當初的取舍在大方向上是正確的。
可朱瞻基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在位十年的所作所為,乍一看都是佳績,最后卻成了明朝覆滅的推手。雖然在他的手中,內閣和宦官為自己的政績出了不小的一份力。
可在他之后,內閣逐漸成為了實權的所有者,宦官逐漸成了宮中的新'主人'。朱元璋、朱棣等人防范了多年的朝臣、宦官專權,就在朱瞻基手中走向了反面。
在朱瞻基為政的十年里,大明確實迎來了一段閭閻樂業的時光。然而等朱瞻基帶著名譽撒手人寰,大明卻帶著萌發的毒疣繼續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