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備知識一:
(1)
(2)然后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么?”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jù)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后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預備知識二: 官位變遷及官吏行為詞: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官職變化的:
預備知識三:其它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詞語
(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余 吾予);第二人稱(爾 而 女 汝乃若);第三人稱(之 其 彼 渠厥)
(2)疑問代詞:誰
(3)謙敬詞語:請
(4)修辭詞句:更衣
(5)兼
如何答好每一道題
文言實詞釋義題:本題往往考查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知識點。
【答題技巧】:記住:實詞理解題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記得實詞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掌握常見的理解和推斷實詞在文中含義的方法:
■第一種: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
(2001高考)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第二種: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
(2005高考)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一項是(
A.娶婦必責財,貧人女至老不得嫁
B.夏人循環(huán)問見,疑以為誘敵不敢擊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質(zhì)人田券至萬畝
D.顏無子,不克葬
■第三種: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
(05廣東)永平初,顯宗舅新陽侯陰就慕暉賢,自往候之,暉避不見。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乃召暉拜為郎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愛也
■第四種: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五種: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
(05高考)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恐天下以吾私廣國 私:偏愛
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第:暫且
C.此吾弄臣,君釋之 弄臣:帝王親近狎玩之臣
D.晁錯為內(nèi)史,貴幸用事
■第六種: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
對稱詞語和句子中處于對稱位置的詞語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以”:(被)重用、任用。
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種: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利用音形關系,通假推測。高考題:此除蝗蟲誼(通“意”,意思)也。
【相關知識】
考綱規(guī)定的120個常見文言實詞:(根據(jù)義項之間的以上5種內(nèi)在關系識記)
1.愛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朝
3.度 非 復 負 蓋 故 顧 固 歸 國4.過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即既
5.假 間 見 解 就 舉 絕 堪 克 類6.憐 彌 莫 乃 內(nèi) 期 奇 遷 請 窮
7.去 勸 卻 如 若 善 少 涉 勝 識8.使 是 適 書 孰 屬 數(shù) 率 說 私
9.素 湯 涕 徒 亡 王 望 惡 微悉10.相 謝 信 興 行 幸 修 徐 許 陽
11.要 宜 遺 貽 易 陰 右 再 造知12.致 質(zhì) 治 諸 賊 族 卒走左坐
(重點掌握黑體詞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見的義項)
先(祖先、已經(jīng)死去的長輩) 課(督促勸說) 秩(官吏的俸祿、十年為一秩) 逸(馬脫了韁繩、放縱)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對(回答或?qū)υ挘?如(到、往) 掾(古代屬官的統(tǒng)稱) 工(工匠、精巧、擅長)僭(超越本分、虛假不真實) 容(寬容、或許、許可) 貸(借出借入,寬容) 獄(官司、案件、監(jiān)牢)白(告訴) 與(贊揚) 多(贊揚) 遽(急速、就、恐懼) 尤(罪過過錯、指責歸罪) 給(食用豐足)按(追究、考察、調(diào)查) 贍(富足充足、供給供養(yǎng))典(主持) 令(美好) 差(病好了) 執(zhí)(捉拿)延(延請) 省(減免) 謝(道歉、推辭、告訴)
折(駁斥、指責使對方屈服) 赧(因羞愧而臉紅) 竟(結束、完) 坐(因……而犯罪、因為)甫(才)尋(不久) 造(造訪)過(拜訪、責備) 弒(子殺父、臣殺君) 用(財用、因為)
文言虛詞題
【答題技巧】
1.先翻譯每組學過句子中的虛詞,再將這個意思套到另一句中來推斷虛詞用法是否相同。
2.具體辨析時,可在了解18個虛詞基本用法的基礎上,運用五點意識法:
⑴虛實意識:
例:第一組:1.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⑵結構意識:
⑶句位意識:
(4)呼應意識:
例:
(5)語氣意識:
例:
附:考綱所列18個虛詞:
⑴而
⑵何
⑶乎
⑷乃
⑸其
⑹且
③助詞,用于句首。
⑺若
⑻所
⑼為
(10)焉
(11)也
(12)以
(13) 因
(14) 于
⑵表比較,“比”;
(15) 與
(16)則
表并列,“就”;
(17)者
(18)之 ①助詞:
性格表現(xiàn)題(句式題,古今異義題):
【答題技巧】:對六個句子進行三點審查:一審是直接還是間接;二審對象,看是不是題干中說的人物;三審性質(zhì),看是不是題干所說的性質(zhì)特點。最后用排除法選擇。
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評價文言文的觀點態(tài)度,必須堅持:⑴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既要注意評價者觀點態(tài)度的積極意義,又要注意評價者的時代局限性;(2)必須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評價,不能無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貶低。(3)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看評價者對人民的態(tài)度;看評價者對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看作品在歷史上有無進步意義;看作品在今天有無現(xiàn)實意義。
古今異義幾種情況:
①詞義的縮小。 如“五谷”中的“谷”指“谷類”,今專指稻谷。
②詞義擴大。
③詞義的轉(zhuǎn)移。如“犧牲玉帛”中的“犧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義指獻身。
④詞義的感情色彩發(fā)生變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義指品質(zhì)惡劣。
⑤古今同形異義。如“請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指”(指出)和“示”(示意給人看)
常見古今異義如下:
1.親戚
17.不好18.根本19.學者20.地方
25.便宜26.故事27.南面28.可憐
33.不必34.因而35.智力36.前進
內(nèi)容歸納題
【答題技巧】: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語句,一一對應。選項的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
⑴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
⑵人物的事跡張冠李戴;
⑶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
⑷人物性格陳述不恰當;
⑸憑空添加,無中生有;
⑹強加因果關系。
文言文斷句與翻譯題
(1)在通讀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利用以下方法:
1.
乎、焉、矣、耳、哉、與(歟)”等虛詞。
2.實詞標志法: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言” 為標志,一般情況下碰到它們都要停頓;文言文謂語,可利用此特點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賓語。
3.修辭標志法:為使文章達到句式整齊,語氣連貫的效果,古人寫文章經(jīng)常運用對偶、排偶、頂真、層遞、
反復等修辭技巧,如果以此特點為依據(jù),其準確性更高。
4.名物標志法:名詞和代詞常作主語(句首)和賓語(句尾) 來斷句。還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識,諸如年齡、稱謂、
紀年紀日、職官等方面的知識。
5.結構標志法:利用固定結構的成對搭配性(見后面常見固定結構)及位置的相對固定性,如有些關聯(lián)詞常常
能承前啟后,它們前面一般可斷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2)文言文翻譯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