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了一篇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不少帝君發私信說想看后續。我稍微估計了一下,蘇武在匈奴那十九年,可能要10萬字才能寫完。今天先寫一篇,如果有500個贊就繼續寫下去。
漢武帝的侍中蘇武沒入匈奴,武帝失光落彩,顏面無存,怎肯善罷甘休。派出使臣索要蘇武無果,武帝龍顏大怒,親自規劃了一盤大旗,要把匈奴打得乖乖交出蘇武。
武帝奪回蘇武,當然不是簡單派軍隊攻往龍城,實際上武帝提前幾年就進行了布局,蘇武被扣留只是戰爭的導火索。
公元前99年,武帝完成了戰略布局,戰爭一觸即發。
三年前(公元前102年),因杅將軍公孫敖在朔方郡西北數百公里的盧朐山東側修筑受降城,郎中令徐自為以受降城為中點,東至五原郡,西至居延澤,建了數百個障、塞、關、亭、燧。由于工程量浩大,而且戰線太長,于是游擊將軍韓說、長平侯衛伉也率軍協助,總計騎兵五萬,步兵十萬,民夫數萬。同年,強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澤上筑居延城,城北建遮虜障,城南修甲渠塞,有一萬多騎兵和數千民夫。
自李廣利征服大宛之后,兵威大震,西域諸小國聞風恐懼,多遣其子弟隨從李廣利到來朝貢。以后漢使前往西域,所過之處,皆以禮接待,不敢輕慢。此時匈奴右部重新控制姑師國,更換了國王。姑師國經過漢朝與匈奴連番打擊,更名為車師國,配合匈奴截殺漢使。
兩年前(公元前101年),漢武帝設使者校尉(西域都護的前稱),率領數百騎和數千民夫到輪臺、渠犁屯田,以供給往來之漢使。不久更名為屯田校尉,由扜彌國太子賴丹擔任此職。日后漢軍再出征西域,就可在自己的屯田據點進行休整。
這場大戰,表面上是漢武帝索要蘇武向匈奴施壓,實則布局已久,力求對車師、匈奴右部、本部三管齊下,痛下殺手。
本次漢匈大戰的戰略,從西往東,大致分為四個戰場。
第一戰場,李廣利精銳三萬騎出玉門關,過樓蘭,北上攻擊車師。這條路線李廣利走過一次,一征大宛就曾這樣行軍。李廣利的目的,是圍城打援,不僅要在車師耀武揚威,還要越過博格達山,引誘右賢王來戰。
在河西走廊練兵的騎都尉李陵,隨后率領五千步兵和物資前來增援李廣利。這是考慮到右賢王也會增兵,李廣利必須有射不完的箭矢。漢廷上下對李陵這支荊楚兵并不抱太高期望,目的主要是輸送兵器,增加勞動力。
第二戰場,在李陵支援李廣利的同時,屯兵居延澤的強弩都尉路博德,率一萬兩千騎兵,北上游弋涿邪山,牽制右賢王去往博格達山的部分兵力,給李廣利減壓。
第三戰場路,因杅將軍公孫敖率三萬騎兵出西河(因杅是匈奴地名),游弋東西浚稽山,切斷單于本部與右賢王部的聯系,也隨時可支援強弩都尉路博德。如果單于傾巢出動,公孫敖就能就把單于引到光祿塞即受降城附近,配合徐自為十五萬集團軍將單于主力殲滅。
第四戰場,郎中令徐自為集團軍,率五萬騎兵,十萬步兵,準備迎戰且鞮侯單于。其中徐自為率兩萬騎兵,四萬步兵,屯受降城,衛伉率兩萬騎兵,四萬步兵,屯在受降城與居延澤之間,游擊將軍韓說率一萬騎兵、兩萬步兵,屯受降城與高闕塞之間。
四路大軍,漢軍總兵力二十二萬七千,其中騎兵十二萬二千,步兵十萬五千,規模超過當年衛青霍去病的漠北之戰。
公元前99年五月,貳師將軍李廣利,領騎兵三萬,出征車師,第一戰場打響。這場戰爭導火索是蘇武被扣留,由李廣利打響第一槍,如果匈奴右部增援車師,李陵也會增援李廣利。第二戰場的路博德,也可牽制部分匈奴右部援軍,確保李廣利取得勝利。如果且鞮侯單于增援匈奴右部,則第三戰場打響。如果匈奴傾巢出動,公孫敖可以把匈奴主力吸引到第四戰場,到時候匈奴再難全身而退。以上前三個戰場,除增援物資的李陵是步兵,其余全部是騎兵,機動能力強,可以說立于不敗之地。
第一戰場,李廣利出玉門關,沿著疏勒河到鹽澤(羅布泊),然后沿著孔雀河西進,過樓蘭、山國、渠犁、尉犁、焉耆,抵達吐魯番盆地。由于漢武帝提前設屯田校尉,在輪臺、渠犁屯田,漢軍可以在渠犁取得補給,安全度也大為提高。
李廣利軍抵達吐魯番盆地后,李廣利分出令介和王開陵侯成娩統率本部兩千騎,攻擊車師國。成娩本來是河西走廊匈奴一個小王介和王之子,父親投降漢朝后安置在屬國。成娩承襲介和王之位,因率本部兵馬,封為開陵侯。
成娩算是中規中矩,確保了李廣利大軍后方安全,但也沒有進一步拿下車師,畢竟他不是趙破奴。
圖-交河故城,即車師首都,建在河流切割的高臺上
李廣利率大軍從博格達山西側繞到北側,途中烏孫系的部落且彌、卑陸、大月氏系的郁立師,都多少提供了補給,漢軍兵力比這三國人口總和還多,如果抵抗,輪臺國就是那個“以史為鑒”的悲劇國家。
在博格達山北麓,李廣利與右賢王的一支大軍交戰,斬首萬余級,大獲全勝。不過箭矢所剩不多,戰馬損耗也不少,便下令奏凱而回。
右賢王怎甘心遭此敗局,竟調集五六萬騎兵,傾巢出動,緊緊尾隨漢軍,隨時準備發動群狼戰術。
李廣利軍繞到博格達山東側,準備向南進入哈密盆地。按計劃李陵的五千步兵已經從酒泉郡來到敦煌郡,此刻應該已經從玉門關北上,雙方約定在哈密盆地匯合。李陵軍雖然缺少戰馬,但黃牛、騾子卻不少,用大車拉了不少弓弩箭矢盾牌等戰備物資。這幾年漢軍在玉門關以北修筑了不少亭障,有騎哨往來,李陵絕不會迷路。李廣利指揮若定,盼著右賢王不要放棄追擊,好擴大戰果。要是李廣利知道李陵根本沒有來增援,而是回長安向漢武帝請求改變計劃,絕不會故意示弱匈奴。
右賢王偵騎四處,探知南邊并無漢軍接應,便用五六萬騎對兩萬余漢軍圍之數重。此時若李廣利軍每人有二十支箭矢,匈奴人不過是飛蛾撲火。實際情況是李廣利軍箭矢耗盡,人困馬乏,糧食和水也沒有了。
漢軍好不容易進入哈密盆地,并且組織了多次反擊,但匈奴人卻不硬拼,只和漢軍遠距離對射,消耗漢軍體力。
李廣利終于得知李陵并未按計劃增援,恐慌和絕望的情緒在漢軍中蔓延,大軍被匈奴分割成多部,各自為戰,軍隊人數逐漸減少。現在漢軍南走沒有意義,因為沒有個十幾天到不了疏勒河補充淡水,途中估計大部分人馬都會渴死,或許駱駝能得以幸免。
每當危難之際,總有英雄奉命于危難之間,這次是假司馬趙充國,自告奮勇,率死士百余騎,披甲操戈,開始突圍之戰。趙充國嚴裝貫甲,匹馬當先,見胡騎密布,有如蜂屯蟻聚,趙充國大呼陷陣,向矛戟林中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境。匈奴本只想慢慢消耗漢軍,便退走回避,竟被趙充國殺開一條血路。
李廣利趁勢麾兵,隨后殺出,這支漢軍用盡最后一股力氣,殺出重圍,將各路分散的人馬重新結陣,雖仍被匈奴包圍,但總算不會被分割消滅。
天無絕人之路,李廣利軍還找到了水源,大軍再次回血,燃起斗志。右賢王知道再追下去,己方可能戰損更大,只好放棄追趕。
漢軍退回疏勒河,到玉門關清點人數,十死六七,不足一萬,算上后來匆忙撤回的成娩部人馬,約有一萬人回來。那些脫離大隊的人馬,都被匈奴圍殲了。
趙充國是隴西上邽人,羽林郎出身,這次全身二十余創,死里逃生。李廣利想拉攏趙充國,自己屯兵玉門關休整,卻令趙充國回長安養傷,向武帝稟報軍情。
武帝在大殿上親自召見趙充國,令其脫衣,驗視傷痕,可見血跡未干。武帝遙想當日血戰之苦及其勇敢之狀,不禁嗟嘆良久,當即授中郎。
李廣利此戰失利,責任卻不完全在他。如果第二戰場的路博德能夠牽制一兩萬右賢王的騎兵,李廣利何至如此狼狽。如果騎都尉李陵的戰備物資能按時送達,加上這五千荊楚步兵生力軍,李廣利完全可以取得大勝。
路博德是衛霍集團的頂梁柱之一,他們團結在太子劉據周圍,只有太子登基才能確保榮華富貴,若其他王子登基,則性命難保。李廣利如果沒有一個外甥昌邑王劉髆,完全可以加入衛霍集團,但劉髆的存在,讓李廣利沒有選擇,只能獨撐大局,一步步走下去。
路博德故意放匈奴右部大隊人馬過去,還可以編個借口說沒有發現敵情,北方大漠千里黃沙,騎哨沒有發現匈奴人也不意外。但李陵沒有按時把物資送到李廣利營中,實屬抗旨不尊。
當李廣利首戰斬首萬余級,正徐徐退兵時,遭遇右賢王的主力騎兵。李陵本應在此刻出現在李廣利軍中,實際上他卻飛騎馳回長安,向漢武帝獻策。
這年李陵31歲,祖父李廣在這個年齡已經在平七國之亂中立下赫赫戰功,領上谷太守(官職三品);叔父李敢在這個年齡也因漠北之戰封兩百戶的關內侯,隨后擢為郎中令(九卿中兵權最大的,官職二品)。
李陵少年成名,善騎射,有李廣之風。武帝是將其往李廣、李敢這個方向培養的。李陵二十出頭便授建章監(軍職七品),帶領八百騎過居延,深入匈奴二千余里,察視地勢,不見胡騎而回。
然而這十來年,漢軍無論征南越、朝鮮、西南等地,都是衛霍集團的將軍統領大軍,征大宛則是另一個外戚李廣利領軍,李陵始終放不下仇恨,不愿跟隨衛霍集團的將軍們出征,也看不起李廣利,因此到了而立之年還寸功未立。
長安城,李陵入朝,叩頭道:“臣部下皆荊楚精銳,力能扼虎,射必命中,情愿率本部人馬,出涿邪山,擊匈奴右部,如此亦可分右賢王兵力,解貳師將軍之圍。”
漢武帝明白李陵不想給李廣利打下手,如此公然抗旨,若武帝年輕時,直接推出斬首了。當年李廣兵敗被俘,后搶一匹戰馬逃回,便拿錢免罪,貶為庶人。
可武帝是真心喜愛李陵,只假裝生氣道:“少卿(李陵)不愿屬貳師將軍么?寡人已經沒有戰馬給汝。”
李陵奮然道:“臣無需戰騎,愿率所部五千步卒,以少擊眾,直入龍城單于之庭!”
李陵言外之意,右賢王檔次不夠,我要打就打單于,你派別人去增援李廣利。
武帝見李陵卻有李廣、李敢之膽量,便調整戰略,讓因杅將軍公孫敖西進增援李廣利至涿邪山,李陵則北上與強弩都尉路博德會合,向東封鎖東西浚稽山。
李廣利攻車師,精銳盡出,本來斬首萬余人,卻功虧一簣,李陵恐怕要負重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