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老掉牙的,老得不能再老的話題了,然而,當今依然還有專家就這個問題發表看法或者聲明 ,這并不奇怪,因為我們喊了那么多年,而我們的語文教學在這方面并沒有改變多少,所以也總有人提出語文教學改革“換湯不換藥”的問題,因為“文”可能是語文教學弊病解決的一劑良藥,然而,卻鮮有人拿來用,這是為什么呢?
一個字,“難”。
語文的“文”,實際上是一種靈魂里的東西,是一種需要自修的東西,而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情,莫過于自修了,我們總感到認識世界很容易,而認識自己卻很難,就是因為自己常常在自修當中,所以,總會感到自己是一個矛盾的人,有的人甚至不愿意認識自己,所以也就更談不上自修了。
當然,我們不愿意自修,或許也有時代的原因,比如市場經濟帶來的一些價值觀,讓我們常常變成那種斤斤計較的角色,那種交換的角色,那種強調獲得的角色,那種“我的”的角色,這是我的,那是我的,只要是我的,就是好的。當“我”加上一個“的”的時候,我們的靈魂就被遮蔽了,我們的靈魂就無法純潔了,“我”就將“我”與這個世界的世俗粘連在一起了。這樣將“我”和“的”連起來的“我的”,會讓我們有滿足感,有獲得感,有愉悅感,因為肉體總是需要占有的,只有占有,肉體才會獲得快樂。這個時候,我們會想著“修煉”我們的靈魂嗎?
所以,儒家有“克己復禮”的說法,這個“禮”可能不僅僅是“禮節”的意思,所謂“博學為文”“約之而禮”,這里的“禮”更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靈魂修煉所達到的境界,一種更加文明的境界。“克己”就是摒除我們的私欲,就是盡量讓自己的靈魂與肉體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高尚”起來,從而能夠俯視“肉體”因為欲望而產生的“苦難”,才能產生同情心,才能“愛人”,才能對世界充滿虔敬,對他人充滿愛!
這,當然是太難了。向外的情緒發泄是最舒服的,比如發個火,舒服 ;比如仇視一下別人,舒服;看到比自己強的人受苦了,舒服……雖然,我們并不知道,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便削弱了靈魂的能量。然而,只要我們舒服,哪怕一時的舒服,都總比修煉自己的靈魂要強。
修煉靈魂本身也具有難處,你要能忍,你也學會寬容,你要學會主動幫助他人,你要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恭敬之心,這些都是很難的。
假如這個世界只有我一個人,哈哈,我隨便如何耍,然而,當世界上到處都是人的時候,我們必須得“文”。所以,無論“文”有多難,我們特別是做語文教師的,都應該有一份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語文老師,首先要能真“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