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科技發展史上,計算機無疑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發明,不過隨著科技的日益進步,傳統計算機現在已經逐漸進入瓶頸期,而要徹底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就需要一種更加強大的計算機——量子計算機。
簡單來講,傳統計算機使用的“經典比特”,即通過電路的高低電平來表示“0”和“1”,而當其工作時,只能將“經典比特”進行串行處理。
而量子計算機使用的則是“量子比特”,其“量子疊加態”可以同時處于多種狀態,更重要的是,量子計算機還可以利用“量子糾纏”讓“量子比特”之間共享自身狀態,從而實現強大的并行計算,在這種模式下,隨著“量子比特”數量的增多,其計算效率就會指數級地上升,進而具備了遠超傳統的串行計算的優勢。
在過去的日子里,科學家們一直在致力于與之相關的研究工作,近日一個好消息拿過來,在量子計算機研究領域,中國科學家取得了重大進展。
一個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朱曉波、彭承志等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105比特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三號”,測試結果顯示,在處理量子隨機線路采樣問題時,其速度比目前世界上最快的傳統超級計算機還要快1000萬億倍,從而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祖沖之三號”芯片示意圖,圖源潘建偉團隊)
簡而言之,所謂量子隨機線路采樣問題,是一個量子計算機的經典測試問題,其內容是模擬一個量子系統在不同初始狀態下的演化過程,并采樣出系統的最終狀態。
這類問題的解決,傳統計算機需要巨大的計算資源,而從理論上來講,量子計算機通過其獨特的量子特性,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這類計算任務,因此,成功解決量子隨機線路采樣問題,就說明了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可以在特定任務上,遠遠超越傳統超級計算機。
之所以說是再次刷新世界紀錄,是因為早在2021年,潘建偉團隊就成功研發出了66比特的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二號”,并用其驗證了量子計算機在量子隨機線路采樣問題上的優越性,當時的測試結果表明,“祖沖之二號”比世界上最快的傳統超級計算機快了1000萬倍以上,從而刷新了當時的世界紀錄。
(↑“祖沖之二號”芯片示意圖,圖源潘建偉團隊)
根據科學界的主流觀點,量子計算機的發展可大致分為3個主要階段,分別是:
可以看到,“祖沖之三號”的問世,標志著我們在量子計算機研究領域邁出了極為堅實的一步。當然了,未來我們需要面對的挑戰還有很多,例如在量子計算機的工作過程中,“量子比特”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為了確保量子計算機的可靠性和可擴展性,科學家就必須引入量子糾錯技術,以補償和修正這些不可避免的誤差。
在此研究領域,“表面碼”是一種很有前景的量子糾錯技術,該技術利用一組冗余的物理“量子比特”來編碼一個邏輯“量子比特”,并通過測量特定的穩定子算符來檢測和糾正錯誤。
這種技術的一個核心參數是碼距,通常為一個奇數 ,表示構成邏輯“量子比特”所需的物理“量子比特”陣列的邊長,碼距決定了量子糾錯的能力,更高的碼距意味著能夠糾正更多的錯誤,進而提升計算的可靠性。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潘建偉團隊正在致力于碼距為7的表面碼糾錯研究,按照計劃,如果研究取得突破,將進一步把碼距擴展到9和11,相信隨著研究的順利開展,量子計算機的性能還將得到大幅提升,或許我們可以樂觀地認為,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就將進入量子計算機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