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云,到底是技術,還是商業模式?我更傾向于后者。
因為AWS公有云的推出,讓亞馬遜從一個已經走向平庸的零售商一躍成為科技板塊中的寵兒。布局公有云的這10年,股價上漲了400倍,曾一度讓亞馬遜CEO杰夫·貝索斯問鼎世界首富。
而市值達到歷史新高,突破萬億美元市值的微軟,其實在第三任CEO薩提亞·納德拉上任以前,正在低谷徘徊。正是這位主管微軟云計算部門22年的老兵,提出了“云為先”的戰略方向,以及對公有云Azure的大力推動,造就了今天微軟在云上的成功。
客觀的說,在過去十年,全球科技和互聯網行業所有的“奇跡”,都來自于公有云帶來的商業模式變革。
公有云賽道,一直是成功者的階梯
公有云的賽道其實是非常難跑的。2016年,科技巨頭惠普關閉了公有云Helion。2017年,思科關閉公有云InterCloud。可見AWS和微軟的殺出重圍,并不是偶然。
首先從市場空間上看,Gartner預測,2019年全球公有云服務市場將從2018年的1758億美元增長17.3%,達到2062億美元。可見,公有云依然是一個高速成長的市場。
盡管,我們習慣于將2006年當作AWS正式推出的時間點,但AWS在起初的幾年當中其實并不成功,開始也只有一些中小企業和互聯網公司采取了公有云的模式。但很快,這些選擇了公有云的公司,通過高彈性的云服務,獲得了業務速度的飛漲,也因此引來了眾多科技巨頭的關注。在2010年前后,IBM、VMWare、微軟和AT&T等巨頭紛紛推出公有云產品。
公有云的空前繁榮,給市場帶來了兩個非常積極的變化。第一,推動了技術創新的效率,公有云是典型的技術驅動,比如AWS幾乎每天都會有新的技術面世。第二,隨著公有云企業和選擇公有云的客戶在商業上的成功,導致更多和更大的客戶開始選擇公有云。
在美國,從互聯網企業到美國國防情報局(CIA)、國防部五角大樓的云計算需求,都是由AWS公有云給予滿足的。
當然,AWS也并非是一成不變,云計算是服務于企業的商業模式變革。所以,AWS在2017年開始和VMware合作布局私有云,在對外合作中互相引入對方業務,并在2018年,AWS正式針對部門大型企業客戶需求推出Outposts混合云。
但其實,AWS并不愿意承認Outposts是混合云,AWS的CEO Andy Jassy說,“云的未來就是公有云,Outposts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客戶在本地用上AWS的訴求,其本質還是為了無縫銜接AWS的應用。”
重新認識一下公有云
也許很多人認為,AWS的選擇是對混合云的妥協,的確混合云的概念在最初,只是企業登陸公有云的一個階段性產物。換言之,混合云的需求誕生于對公有云服務的一種額外的備選項。
混合云也的確是如今企業級上云的趨勢之一,但并不是全部。最近多云模式是整個行業的一個熱詞,意思是客戶希望通過應用不同廠商的云服務來滿足自身的業務需求,所產生的多云服務并存的模式。
多云模式有兩個方向,第一是公有云與私有云并存,類似于混合云模式。第二種是選擇不同的公有云服務。而第一種混合云的模式當中,也有很多類似于Outposts的產品,比如阿里云的專有云,UCloud的啟明等等,它本質上是私有云的部署,公有云的體驗。說白了,還是要實現像“公有云”一樣的服務體驗。
從這些角度不難看出,公有云還是目前云上模式的主導。而混合云,將會是多云模式當中的一個選項。
某調研公司預測顯示:到2025年左右,云計算覆蓋整個IT基礎設施時,公有云將開始逐漸替代私有云。事實上,技術驅動的公有云廠商的迭代速度遠遠超過傳統IT,在不遠的將來,公有云成為無可爭議的主流,也將是不爭的事實。
否則為什么中國市場,會引來如此多的公有云玩家呢?
中國市場,就是一片公有云的熱土,IDC剛剛在5月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下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超40億美金,其中IaaS市場同比增長88.4%,PaaS市場增速更是高達124.3%。前有阿里云、騰訊云、中國電信、UCloud的大步向前,后有華為云、百度云、浪潮云、京東云、紫光云的奮起直追。
公有云市場的魅力,從來就沒有降低,而且越來越美。
為什么說公有云是未來?
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模式,背后都少不了公有云的支撐。
靈活租用、快速部署、按需付費的公有云服務,讓用戶只需付出較低的成本就能獲得高水準的云服務,不但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更讓用戶得以徹底甩開IT技術的束縛,將精力集中于核心業務的發展上。
對客戶來說,何樂而不為?
另一個層面,未來會不會誕生新的BAT,我們無法判斷,但一定會誕生BAT量級的公司。因為建立在公有云上的商業模式,具備的是長尾效應。當你的商業模式在云上得到釋放之后,它產生的回報是持續而綿長的。所以,公有云本身的優勢,特別受到企業用戶的歡迎。
首先是靈活彈性,公有云可以更快部署,且附有一個幾乎可無限縮放的平臺,只要用戶可訪問互聯網,就可在任何地方通過自選設備,使用公有云所提供的資源與服務。
第二是降低成本,使用公有云不再需要購買服務器、存儲等硬件設施,也節省了運維的人力資源成本。在業務彈性波動時,也不必購入額外的設備。
第三是災備優勢,企業的災備方案核心在于備份和恢復。使用云服務,利用云計算低成本和彈性擴展的特性,用戶可以在很低的成本下完成數據的多備份,很便捷的實現跨主機、跨數據中心、跨地域的數據復制和容災高可用。
第四是在線升級,大型公有云服務商使用熱升級形式來保障系統的安全和軟件的更新,包括在線給系統打上安全補丁、提供最新操作系統鏡像等,企業無需花費精力和時間來自行維護,可以更好的關注自己的業務。
最后對于用戶來說,云服務按需付費的模式,打破了過去傳統IT項目式的周期和賬期,生命力更強,更值得關注,比如最近剛剛提交了科創板招股書的UCloud。
UCloud有機會成為中國云新名片
近期,UCloud在申請科創板的招股書中,披露了近年來的相關財務數據。其中:2018 年公有云收入10.11億,占比85.15%;2017年公有云收入7.64億,占比90.97%;2016年公有云收入4.72億,占比91.43%。可見,UCloud公有云業務收入絕對值實現了大幅增長。從增長率來看,也超過了業界平均的復合增長率。
UCloud在公有云業務上的強勁表現,得益于在2012年抓住了游戲云的機會。UCloud在服務游戲客戶中,積累了海量計算、高并發處理、現網精細運營、快速響應和迭代等各項能力。在此期間,UCloud通過大量的研發投入,相繼推出高包量云主機、磁盤IO加速技術、內核熱補丁、數據方舟等緊貼用戶需求的差異化特性,并申請了多項專利,樹立了公有云技術流派的形象。
成功的經驗讓UCloud云計算的應用范疇得到不斷拓展,從電商、游戲、視頻等互聯網領域向制造、政務、金融、教育、智能制造等領域延伸,全面賦能產業互聯網。服務的地域也從國內走向全球,在全球建立了30個數據中心,幫助中國企業出海。
在此過程中,UCloud將公有云大規模運維的技術和服務優勢,輸出到混合云和私有云上,使產品線更加穩定和完整。UCloud要比AWS更早的擁抱了混合云。按照招股書顯示的數據:2018年混合云收入1.39億,占比總體業務比重11.69%;2017年混合云收入4915萬,占比總體業務比重5.85%;2016年混合云收入2244萬,占比總體業務比重4.34%。
不難發現,隨著客戶對混合云需求的增長,UCloud正在適時調整自己的戰略,比如啟明混合云的推出,就可見UCloud對市場反應是非常迅速的。
再從UCloud服務模式來看,UCloud在業內首創了公有云的直銷模式,客戶經理、架構師、服務經理組成鐵三角,貼身為客戶提供服務,能更好的了解客戶的技術和需求,在此基礎上,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同時還能不斷開發解決客戶痛點的新產品,這使UCloud公有云的版圖不斷擴大,留存率也很高,招股書顯示,2018年,客戶次月留存率達到90.66%。遠遠超過行業平均水平。
客觀評價,屬于公有云的1.0時代已經結束,很難再有新的中小玩家有機會進入這個賽道。而在公有云的2.0時代,多云模式的出現和企業級上云浪潮的開啟,將會讓云計算市場呈現更大的繁榮。UCloud有自身公有云優勢,技術積累的勢能,以及混合云對邊界的突破。有機會成為下一個有能力挑戰AWS的中國云名片。
文/鄭凱
科技正能量,推動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