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父母能給男孩最可貴的東西一是“根”,另一個是“翅膀”。“根”是指根植男孩內心的教養,而“翅膀”是給男孩尊重和自由。
作者:文溪(爸媽進化論主筆)
前不久發小離婚了,他的婚姻僅僅維持了1年零3個月。
發小結婚后,媽媽張阿姨怕兒媳花錢大手大腳,攢不住錢,依然掌管著兒子家的財政大權。
對此,兒子和兒媳敢怒不敢言。
終于,更大的戰爭爆發了。
張阿姨在得知兒媳花掉了1000多塊錢買一條連衣裙后,怒火中燒,一邊數落兒媳不會過日子,一邊指責兒子沒本事,管不住媳婦。
一氣之下,發小媳婦回了娘家。發小想去賠禮道歉又怕忤逆了媽媽,就這樣僵持了一段時間后,小兩口離婚了。
發小的這場婚姻悲劇,張阿姨要負80%的責任。
因為她不知道給兒子留有獨立的生活空間,更不懂得從兒子的世界得體退出。
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用母愛綁架男孩,這不是滿分的愛而是真實的害,是一種病態共生。
然而,有些父母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正用自己的所作所為把男孩培養成一個沒有主見、沒有自我、無法強大的的懦弱兒。
太溺愛家庭,男孩喪失獨立的能力
楊絳先生的父親楊蔭杭說:“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而獨立的大忌就是溺愛。
之前有一則新聞,讓人大跌眼鏡:
12歲的男孩,居然還沒有斷母乳,并且一天要找媽媽喝3次奶,給正常生活造成極大的困擾。
究其原因,都是太溺愛惹的禍。
原來,男孩的爸爸媽媽都是獨生子女,男孩一出生就有6位大人百般呵護照料。
男孩媽媽張女士在孩子小的時候試圖給孩子斷奶,可是一不給奶喝,男孩就哭得撕心裂肺。
老人們哪舍得讓孫子難過,都紛紛勸告張女士再喂一段時間吧。張女士也心疼至極,斷奶之事就這樣擱置了,結果到12歲也沒能斷掉。
無計可施的張女士帶兒子去醫院做檢查,可醫生也沒有辦法,說男孩身體沒毛病,這是心理問題,得自己解決。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青少年發展有兩個關鍵期。
第一個關鍵期是從出生到1歲,是生理上的斷乳期;第二個關鍵期就是青春期,是心理上的斷乳期。
這兩次斷乳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的震撼是巨大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成功度過兩個關鍵期,孩子就向著獨立、自主的階段邁進一大步。
男孩因長輩的寵溺一下子錯失了兩個成長關鍵期,一個身體上都無法斷奶的孩子,精神上怎能斷奶,哪還有獨立可言,將來更不可能獨當一面,真是可悲可嘆。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縱容型溺愛的父母,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不管多么小、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們會拿出全部力氣去滿足。”
毫無底線滿足要求對男孩來說,只有害沒有愛。
溺愛從來不是愛,而是慢性毒藥,它會慢慢扼殺男孩的獨立生存能力。
堂哥從小對歷史比較感興趣,夏天在院子里乘涼時,堂哥總是給我們幾個小伙伴講歷史故事,此時的堂哥眉飛色舞、眼中有光。
堂哥說,他上高中一定要選擇文科,將來報考考古專業。
可是伯父伯母硬是以文科專業少,就業面窄,考古專業更是冷門專業為由,逼著堂哥選了理科。
從那之后,我發現堂哥眼中的光亮不見了,痛失所愛讓堂哥瞬間失去了方向和動力。
大學期間,他整日郁郁寡歡地學著不喜歡的專業,考試時只能做到勉強不掛科而已。
周國平在《孩子的聰明,需要父母欣賞》中說到:
“一個人的成功和幸福可以歸結到兩點,一個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另一個就是能養活自己。”
的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從中得到歡愉,得到成長。
而控制欲滿格的父母掌控著男孩的一切,剝奪男孩的心愛之物,掐滅他的夢想,那男孩還能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嗎?
當然不能,他只會痛苦地活成父母手中的提線木偶。
正如《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寫道:
“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將在那里體驗到扭曲的痛苦。若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都活了,孩子活什么?少一分控制,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種可能。”
真正的愛是如他所愿,而非如我所愿。
不舍得用男孩的家庭,男孩與責任感絕緣
《都挺好》中蘇母就一點兒不舍得用二兒子蘇明成。
準備飯菜時,蘇父讓兒子盛湯,蘇母卻一把攬下,說著:“我來,我來,這么點事還得讓孩子干。”
不讓兒子洗他自己的臟衣服,反而要求女兒洗。
兒子好不容易想幫忙干點活,蘇母卻以在學校辛苦累為由,不讓兒子插手家務。
舍不得讓兒子吃一丁點苦,這樣養大的男孩能好到哪里去?
長大后的蘇明成責任感缺失,工作上不上進,還想一夜暴富,賣車借錢搞投資,結果血本無歸;
時不時搜刮父母的血汗錢,生氣時可以暴打妹妹、老婆泄憤。
父母不讓男孩吃苦不但沒有保護男孩,反而讓他更容易走向失敗的人生。
李玫瑾教授說:
“不管他學習什么狀態,讓他參與家中大事總是沒有壞處的,起碼表明你把他當大人對待了,他就會擔起他的那一部分責任。”
可生活中,不乏有父母以“你只管好好學習,其他的都不用你管”為由,把男孩的參與感和責任心拒之門外。
久而久之,男孩會被養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家里橫,出門慫的巨嬰。
于是,已上初中的男孩,卻不會剝雞蛋、系鞋帶;畢業名校的高材生啃老10多年,也不外出工作;稍有不滿意,男子對父母拳打腳踢......
男孩小時候,父母不舍得用,男孩長大了,父母用不起。
這樣的苦果只能父母自己吞下,真是害己害兒。
如何避免把男孩養廢?
1、歸還自主權給男孩
李佳琦是內業有名的美妝主播,要知道并不是每個男孩都有勇氣選擇美妝這一領域的,但是李佳琦卻敢,并且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做到領域的翹楚。
這一切都源于李佳琦媽媽給兒子自由與尊重的教育。
李佳琦小的時候,有一次把房間里弄滿了鍋碗瓢盆,還把墻壁涂得五顏六色。
佳琦媽媽看見后,并沒有馬上制止、批評,而是詢問他這么做的原因。
得知小佳琦是想幫媽媽裝修,佳琦媽媽還建議兒子把色彩搭配得更和諧一些。
在兒子有能力自己做選擇的時候,佳琦媽媽就不再干預,而是把自主權歸還給他。
所以,李佳琦時刻都清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那么堅定有力地行走下去。
正所謂逐夢而居,無畏無懼。
2、給男孩試錯的機會
曾被一個3歲小男孩的視頻暖到了。
視頻中美國加州的3歲小男孩Tydus,精心為媽媽準備燭光晚餐,清晰的思維、有序的動作令人咋舌。
他先去超市采購食材,再去屋外剪鮮花,然后布置好桌椅,點燃蠟燭,細讀食品制作說明,用烤箱烤面包,擺餐具,倒飲料......
他按部就班,不急不躁。
雖然倒飲料時,他接連灑了兩次,但小家伙一點沒有氣惱,摔倒后爬起來清理地面,還風趣地自嘲說:“生活就是如此,兄弟。”
我們在被驚艷的同時,也由衷佩服Tydus媽媽的教育方式。
如若不是平時敢于讓男孩嘗試,男孩根本不可能在實踐中增長經驗,操作動作也不可能這么熟練有序。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說過:“孩子的成長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斷去試錯,才會知道前進。”
是啊,沒有人天生會做某件事情,都是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總結經驗教訓,獲得成長的。
即使出現失誤,有了切身體驗的男孩也會“吃一塹長一智”,在成長之路上一路前行、一路向好。
很喜歡北大才女趙捷所寫的一段話: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后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深以為然。
男孩將來要成為一位丈夫和父親,他肩上的擔子更加重大,他要擔起家庭責任,要庇佑孩童成長。
父母能給男孩最可貴的東西一是“根”,另一個是“翅膀”。“根”是指根植男孩內心的教養,而“翅膀”是給男孩尊重和自由。
父母應該學會得體退出,讓男孩自己去定奪,去闖蕩,去歷練,成長為頂天立地的男兒。
就像鷹媽媽養育小鷹那樣,可以教給它飛翔的本領,但不必載著它飛,因為能夠獨立翱翔的才是真正的雄鷹。
作者簡介:文溪,富書專欄作者,富書第4期親子寫作營25號學員,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一邊前行一邊反思,育兒路上亦育己,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