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孩子,他該有哭的權利,父母要做的就是接納他,理解他,引導他。不壓抑他的感受,不縱容他的脾氣。
作者:琳琳柒十二(爸媽進化論主筆)
我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孩子站在商場櫥柜前,指著里面說,“我想要這個!”
我們告訴孩子不可以。
孩子開始發脾氣,開始哭鬧。我們也很生氣,對著孩子說:“你再鬧,我就不要你了!”
孩子直接躺到了地上,開始一邊打滾一邊哭。
我們在一旁無可奈何,要么和他妥協,要么和他繼續僵持。
其實,對于孩子發脾氣,父母總覺得這樣不好,總想著讓他收斂情緒。
而一些新的教養觀念,則提倡不要壓抑孩子的情緒,于是父母們就迷茫了。
放縱如火,壓制似冰,哪一個才是孩子情緒正確的管理方式呢?
01
進化媽
壓制情緒,讓孩子的心冷酷如冰
不發脾氣的孩子長大都怎么樣了?
知乎上有個網友這么說:“從小我爸媽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讓我遇事不可以發火。所以我從小到大幾乎不發脾氣,對任何人和事都用溫和的態度。對討厭的人也是如此,永遠愛自己比愛別人多。與其說我溫和,不如說冷血,幾乎沒有真實情感。”
聽過這么一句話,沒有憤怒的人,是沒有生命力的。
他的身體里早已流淌著冷漠。他從小到大都在壓抑情緒,壓抑自我,漸漸地,心就涼了。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曾說過:“你要意識到,只有你才是自己命運的主人。”
人生于世,需要發泄情緒,而不是郁積于心。否則整個生活都會過得擰巴。
蔣方舟說她就是討好型人格,但她一直在努力克服自己的弱點。
在一次飯局上,她不滿一個老師對她倚老賣老地說教,當下把那個老師罵了一通,然后摔門而去。
出了門以后,她馬上打電話,激動地和朋友說:“我罵人了,罵人了,終于罵人了!”
一個人如果不會憤怒,只會討好,表面讓他人歡喜,實則對世界無情。
沒有人會喜歡低氣壓的人。情緒的發泄,是人的天性,一味控制,只會讓人越來越壓抑低沉。
學會抒發情緒,學會表達憤怒,才是他們融化冰冷的第一步。
02
進化媽
放縱情緒,終究會灼傷最親的人
那是放縱情緒的孩子都會健康成長呢?
我先講一個故事。
鄰居李大爺最近煩透了。
原因是他孩子又來和他要錢。
之前結婚,已經和他要了房子,車子。連女方的彩禮錢,都是李大爺出的。當李大爺說沒錢的時候,他兒子就會生氣憤怒,撒潑打滾,并揚言把李大爺家砸了。最后李大爺只有妥協。
李大爺說,“孩子從小到大,只要發脾氣哭鬧,我就都會滿足他。如今,他脾氣越來越大,而我也越來越感到無能為力了。”
從一個孩童成長為一個成人,若不能有效地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會帶來不可預計的后果。
南京,王先生為懲戒啃老的兒子,賣掉了他的車。致使兒子揮拳打向自己。
江蘇,12歲的男孩,弄壞了商家的茶杯,找媽媽來賠款,媽媽批評了他幾句,他就直接暴起,死死掐住媽媽的脖子。
李玫瑾教授曾今講過:“在孩子6歲之前要說不,如果超過12歲,就基本定型,再管就管不住了。”
若從小放縱孩子的情緒,讓其肆意發泄,不懂收斂,只會讓他們陷入情緒的深淵。
任意發泄情緒,無論對誰都是一場災難。
就像李大爺的孩子,就像新聞中的那些人,最后都因為縱容,讓情緒變成了一團火焰,灼傷了最親的人。
盧勤老師說:“過分給予,帶來的是孩子的無情。”
同樣,過分的縱容,帶來的是孩子索取得變本加厲。
03
進化媽
引導孩子正確表達情緒,讓其平靜有溫度
父母對孩子情緒的態度,決定著孩子人生的溫度。
若放縱,孩子以后脾氣會太炙熱;若壓制,性格又會太冰冷,無論哪個對孩子的未來都不好。
蔡康永曾在《奇葩大會》中提過:“情商高并非指不發脾氣,而是要合理地發脾氣,讓自己的情緒可以順暢地表達,舒服地做自己,才能讓自己和世界都開心。”
毫無疑問,合理地發脾氣,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父母都有著極高的要求。
給孩子定規矩是教育的基本功,讓孩子穩定自己的情緒,也是父母的當務之急。
而這種教育,來自于童年生活的點點滴滴。
1、首先,父母要接受孩子的情緒
孩子為什么遇事就會發脾氣?
因為他們沒有時間和耐心,他們會把欲望當需求,他們只知道活在當下,不會考慮后果。
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孩子,接受他們情緒的發生,而不是消滅他們的情緒。
之前在網上看到這么一個案例:
女孩因為生氣,滿臉通紅,雙手緊握。
而她的爸爸則半蹲著,不斷用溫柔的話語安撫著小女孩的情緒。
整個過程,女孩爸爸沒有表現的不耐煩,也沒有生氣而批評她,全程溫和而耐心地和孩子溝通,緩解著孩子的激動情緒。
越接受孩子的憤怒,越能和孩子心平氣和的交流。
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恰恰是給予了他們成長的機會。
2、找到情緒的源頭
在《游戲力》中提過這么一個案例:
一個小男孩,最近經常會發很大的脾氣,而且脾氣越來越大,他的爸媽只好帶孩子去做咨詢。
咨詢師問他父母:你們認為孩子發脾氣,實際是想表達什么?
他父母說,他應該是在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而實際上也是如此,因為男孩覺得自己比不上哥哥,并常受到哥哥的嘲笑。
孩子的憤怒不過是表現,找到源頭才能明白孩子憤怒的原因。
教育專家惠芙勒在《傾聽孩子》這本書里說:“父母如果能夠穿越憤怒,就能真正與孩子的心情聯結。”
父母要知道孩子是有獨立思想的,我們要通過孩子的情緒,來找到一切的緣由。
哭鬧,憤怒,是他們表達自己的方式,父母只有破解了這套“加密的語言”,才能明白孩子究竟想要什么。
3、引導孩子感受情緒,并一同解決問題
找到情緒的源頭,我們就要和孩子一同感受情緒,并解決問題。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他編寫的繪本《杰瑞的冷靜太空》中,講述了這么一個故事。
小男孩杰瑞因為不小心,打碎了送給爸爸的生日禮物,非常生氣。 媽媽建議他想出一個能夠讓他冷靜下來的地方。 于是,他們一起布置了一個像太空一樣的房間。 當杰瑞生氣時,就來到自己的冷靜太空,讓自己平靜下來。 故事結尾,杰瑞很興奮,因為他找到了送給了爸爸的禮物,那就是屬于爸爸的冷靜太空。
在各種教育流行的今天,情緒教育絕對是不可缺失的一環。
在學會管理情緒這條路上,孩子最需要的永遠是父母的陪伴,孩子知道有父母的支持,才能勇敢處理自己的問題。
控制情緒不等于沒有情緒,放縱脾氣也不等于無法無天。
孩子,他該有哭的權利,父母要做的就是接納他,理解他,引導他。不壓抑他的感受,不縱容他的脾氣。
讓他大聲哭,讓他放聲笑。但也要讓他明白,什么是規則,什么是界限。在合理的范圍內,在正常的情緒里,讓他們健康成長。
冷暖自知,溫情似水,才是對待孩子情緒最正確的方式。
作者簡介:琳琳柒十二,富書專欄作者,一個希望在文字上奔跑的80后寶爸。心如猛虎,細嗅薔薇,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