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說:用放大鏡看到孩子的閃光點,給孩子種下自信的種子;用平面鏡處理孩子問題,孩子獲得尊重平等的小芽;用望遠鏡看孩子的未來,給孩子播下希望的種子。
作者:王聞溪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
這就是教育中的“鏡子效應”,父母言行舉止,都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都會看在眼里,學在心里。
同樣,父母的教育方法會從孩子身上折射出來,對孩子產生直接的影響。
在教育孩子時,學會運用好這3面鏡子,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用放大鏡看孩子的優點
生活中,父母都會有這樣的體會:
當你批評孩子寫字龍飛鳳舞時,他的字會越來越潦草;
當你責備孩子計算不細心時,錯題會愈發頻繁;
而當你表揚孩子懂禮貌時,孩子就會逢人打招呼;
當你夸他拖地板干凈時,孩子恨不得每日拖十次......
正如拿破侖·希爾所言:“家長只盯著孩子的缺點的做法就像一個蹩腳的匠人,這樣永遠也無法造出完美的瓷器。”
對任何孩子來說,往往你表揚得越多,優點會越多;訓斥越多,毛病會越多。
用放大鏡去發現和放大孩子的優點,孩子會變得更加優秀。
在《愛的管教》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趙菲的父母對她非常地嚴格,極少夸獎女兒,一開口就是她滿身的缺點。
結果,趙菲越來越懼怕父母,發生什么事也不敢跟父母說。
考試時,提心吊膽,擔心考砸;生活中,越來越沉默寡言。
看到郁郁寡歡的女兒,母親意識到自己做法需要改善。
慶幸的是,母親看到一本教育書后,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態度,細心觀察女兒言談舉止,居然發現滿身毛病的女兒有這么多優點。
比如,動手能力比別的孩子強;自己的房間收拾得很整潔;做事有條理,很認真;學習很專心......
有次看到女兒有篇作文寫得不錯,她在旁邊寫道,“用詞恰當、文采飛揚,相信你會越來越出色”;
看到趙菲把曬好的衣服疊好放在衣櫥,她滿心歡喜摟住女兒說:“你真是我貼心小棉襖,我好高興呀!”
......
趙菲看到父母的變化后,那顆緊繃的心放松了下來,話多了,那洋溢的笑容也回來了。
研究表明,在頻繁被否定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自我肯定感會降低,而在頻繁被認可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自我肯定感就會升高。
自我肯定感高的孩子,幸福感和學習能力會更勝一籌。
用放大鏡去看孩子的優點,不僅能夠增加孩子自信心,而且還能獲得滿滿的幸福感。
用平面鏡看待孩子的問題
一個天生癡呆的小卡爾,卻被父親卡爾威特教育成天才,八九歲能精通6種語言,14歲被授予哲學博士。
其中的秘訣是什么?
卡爾威特講了一件兒子小時候發生的事,我們可以從中找到一些秘籍。
有次,小卡爾坐在沙發上,捧著書本,很久卻沒有翻動一頁,只是坐在那里發呆。
卡爾威特沒有立馬責備“你這小混蛋,你在看個什么”?而是等小卡爾休息時,溫柔地說:“你一直對學習很感興趣。今天為什么走神了?發生了什么,寶貝?”
這樣一問,才了解到卡爾走神的原因。
他疑惑地說:“學習木匠可以做家具和建造房屋;學鐵匠可以制造炊具和農具,我學了那么多的語言和詩歌,能做什么呀?”
對兒子傾注無限汗水和期望的老父親,沒有像很多父母那樣想:“你這個沒出息的東西,簡直不求上進,甘愿去做那些靠體力吃飯的粗人,我簡直白教了。”
而是感到很喜悅,因為他覺得卡爾開始懂得思考,更是進行教育的好時機。
他耐心地跟小卡爾說:
“如果起碼的對力學的理解,怎么會知道一座房屋需要多大的木材去支撐它呢?
沒有數學,怎么計算需要多少材料?
沒有審美知識,怎么能建造出漂亮的房屋呢?
沒有知識作為基礎,他只能天天面對木頭發呆,恐怕他自己也會變成一塊木頭呢?”
卡爾聽后,“哧哧”地笑出聲來,才明白知識是一切力量的源泉,也更加愛上了學習。
面對孩子的問題,卡爾威特沒有因為自己多一些人生的歷練,去批評指責小卡爾,而是尊重孩子,耐心地引導。
周國平說:“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是尊重孩子。”
當孩子出現問題也一樣,不夸大不縮小,了解情況后,尊重、平等地對待孩子。
用望遠鏡看孩子的前途
在雞娃洪流中,我們會迫不得已被洪流推著前進。
“有個好成績,就能讀好大學,讀了好大學,就有好工作。”
所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我們甚至有時殺雞取卵,拔苗助長。
當孩子出現一點問題時,父母就會焦慮萬分;當孩子成績下降幾分時,父母就愁白了頭。
而梁啟超的做法正好相反。
女兒梁思莊去國外求學,梁啟超寫信道:至于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么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墻基越筑得厚越好。
即使面對考試不及格,他也很坦然。
“莊莊今年考試,縱使不及格,也不要緊,千萬別要著急。”
“我對于你們的功課絕不責備,卻是因為趕課太過,鬧出病來,倒令我不放心了。”
相對于眼前成績,梁啟超更看重的是孩子道德品質的修養。
更注重孩子們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習慣的養成,希望孩子們無論遇到任何困難,能夠擁有堅定的信念和勇敢不懼的精神。
正是梁啟超以未來的視角來看待孩子發展,九個兒女個個德才兼備,成為杰出的人才。
成長路上,父母卸下焦慮的心,把眼光放長遠一點,孩子輕裝上陣,才能走得更遠。
1、關注孩子的優勢
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在多元智能中提出,每個人的智能結構是不同的,有自己的優勢智能。
就是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存在,有的數學好,有的語言表達強,有的運動能力強......而不能用流水線的標準去強求他們。
去發現孩子的優勢,而不是用放大鏡夸劣勢。
2、區分成功與成長
孩子如一株小樹苗,處于成長期階段。然而,很多父母只關注所謂的'成功’,把考一百分,班級的第一名看作成功,這是錯誤的。
父母應該把注意力多放在孩子的成長上:
今天孩子比昨天進步了一點點;
今天的孩子學會了洗碗;
今天的孩子沒有父母叫就起床了......
不要一味地追求眼前的“成功”,放棄成長的腳步。
與其聚焦眼前的焦慮,不如用望遠鏡看得長遠,謀求未來。
很喜歡莫言的一句話:孩子的優秀,都滲透父母的汗水。
父母才是孩子的真正起跑線。
用放大鏡看到孩子的閃光點,給孩子種下自信的種子;
用平面鏡處理孩子問題,孩子獲得尊重平等的小芽;
用望遠鏡看孩子的未來,給孩子播下希望的種子。
我們一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