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又晴(富書作者),來源:富書(ID:kolfrc)
人世間,每個人皆奔著幸福而去。
可你會發現,有的人得到很多東西后,卻仍感受不到幸福。
有的人哪怕生活一地雞毛,卻總能歡歌前行。
正如文學家歌德曾說:“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真正的幸福,從來不是外界給予的,而是內心創造的。
那些能越活越幸福的人,都懂得按下這三個鍵,掌握好自己的人生。
汽車大王福特曾說過:“只知工作而不知休息的人,猶如沒有剎車的汽車,極為危險。”
深以為然。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為生計而奔波,為名利而忙碌,哪怕透支自己也毫不在乎。
可太緊繃的弦易崩斷,太疲憊的生活易崩潰。
時尚博主黎貝卡,就有這樣的經歷:
剛開始做自媒體時,她的工作量非常大,經常要到全球各地去參加相關活動,一個月可能有20天都待在不同的城市。
高強度的出差,寫不完的稿件,倒不過來的時差,讓她有時一天只能睡3小時。
這樣連軸轉的狀態下,她沒有時間做其他事情,更沒時間陪伴家人朋友。
時間一長,她越來越感到疲倦,精力遠不如前,導致工作進度一拖再拖,人也變得更加焦慮狂躁。
這時,她意識到了現在的生活狀態,早已遠離她最初的理想生活。
于是,她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合理安排好休息時間。
正如黎貝卡在她書中寫道:“我也一直努力能在加速度的生活中,盡量保有自己的閑情。”
每天她無論多忙,都會留出時間去閱讀、護膚、健身、陪家人聊天等等,讓自己能夠好好放松一下。
一段時間后,她發覺自己的精氣神逐漸恢復了,面對工作也充滿干勁。
人生從來不是百米賽跑,而是一場馬拉松。
只顧往前沖,會讓我們身心俱疲,也會讓我們逐漸喪失對生活的熱情。
俞敏洪曾在一次采訪中說過:“即使自己再忙也會讓自己閑下來的時間,這樣是為了讓生命更充實起來,做更多的寧靜致遠的事情。”
真正厲害的人,不會被工作所裹挾,而是懂得留些時間去思考與休息,讓自己調整好狀態。
別因工作侵害了自身健康,別因忙碌忘記了感受生活。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應該是既能全力以赴,又能停下腳步。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現象:
同時入職的兩個人,一個人快速晉升,一個人止步不前;
同時開業的兩家餐廳,一家店生意火爆,一家店關門倒閉……
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距呢?
《周易》中說過:“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說到底,任何事物想要前進發展,都需要及時地變通。
人亦如此,想要有所突破,就必須推倒思維的墻。
羅振宇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理財產品行業里,很多銷售人員通常會選擇上門推銷,或者打電話咨詢。
但其中一名小伙子,卻想出了另一個辦法。
一開始,他經常跑到廣場上,以攝影師的身份,給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們拍照。
等他們紛紛想留下照片時,他就免費把照片給他們。
大爺大媽們為此十分高興,把他當作自己人一樣,還主動跟他嘮嘮家常。
隨著他與老人們的關系越來越親密,他還會主動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時他會幫忙做些家務,有時他會特意哄人開心,有時他會送些節日禮物……
直到老人們主動聊起他的工作,他才說:“攝影是我副業,我主業是賣理財產品的。”
而大爺大媽們出于信任,每次當家里有理財需要時,就會立刻咨詢他。
于是,他慢慢積累了越來越多的顧客,最終也成為了銀行里的業績標兵。
做任何事情,能跳出固有思維,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就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查理·芒格曾說:“如果一個人的手里只有錘子作為武器,那么他解決所有問題的方式就是只會使用錘子。”
很多時候,我們過度依賴于自身的經驗,習慣走思維的捷徑,從而大大削弱了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種固有的思維,就像腳下的枷鎖,束縛著你無法前進。
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
不擺脫思維的桎梏,再怎么努力也猶如隔靴搔癢。
唯有不斷地學習與思考,及時更新自己,才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心理學家邁克,講過一位患者的故事:
有天晚上,這名患者在翻看朋友圈,發現同事給其他好友都點贊了,可唯獨沒有給自己點贊。
他有些難過,心想是不是對方瞧不起自己。
再回想下過往,同期同事早就晉升,唯有自己還原地踏步,也不受領導重視。
他越想越難受,又開始后悔當初不該舍不得錢,沒給領導送禮物。
之后,他在床上翻來覆去,唉聲嘆氣,徹夜無眠。
第二天早上,他急匆匆地送女兒上幼兒園。
送到學校后,老師突然叫住他說:“孩子爸爸,昨天通知了今天是有校園活動的,每個孩子都要穿禮服參加。”
這時,他才猛然想起那條被遺忘的消息。
可是,回家換衣服已來不及了,女兒只能被取消參與活動。
他看著孤零零站在一旁的女兒,內心十分內疚,認為自己實在太沒用了。
從此以后,他變得越來越敏感消極。
別人的一句話,他總會多想難過;事情稍有不順,總會責怪自己的無能。
反復如此,導致他時常情緒崩潰,失眠抑郁,頭發大把大把掉,人也蒼老了不少。
過分思慮的人,總會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習慣于拿著“放大鏡”看待生活。
羅曼·羅蘭曾說:“人生煩惱迷惑,只因看得太近,而又想得太多。”
生活本就由很多瑣碎的事情組成,有如意開心的事情,也有失意不順的事情。
如果一味地放大缺憾,只會讓自己不斷地陷入否定與自責之中,最終身心俱疲。
想多了,事就復雜了;擔憂多了,心就累了。
精神分析學家卡倫·霍妮在《我們內心的沖突》一書中提到:“我們愈是正視自己的沖突,并尋求解決的方法,我們就愈能獲得更多內心的自由。”
任何時候,你既是痛苦的制造者,也是痛苦的終結者。
與其庸人自擾,不如迎風而上。
想得少一點,做得多一點,這是你變好的開始。
泰勒·本·沙哈爾在《幸福的方法》這本書中寫道:“幸福是一種能力,而非一種狀態。”
擁有幸福力的人,無論外界發生任何事,無論這些事是好是壞,都有能力讓自己幸福。
而這種能力,并非生來就有,需要我們后天不斷習得的。
學會休息,把握好節奏,我們才能高效放能,讓自己穩步前進;
學會轉彎,更新好思維,我們才能不懼困難,讓自己出彩卓越;
學會清空,調整好心態,我們才能心無旁騖,讓自己內心強大。
漫漫人生,愿你經營好自己的生活,看到最美的風景,迎來屬于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