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當父母能夠少對孩子說教,多帶孩子經歷的時候,才能夠培養出更加優秀的孩子。
作者:心海一隅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
前一段時間,在河南開封的一家商店里,一位爸爸帶著大概5、6歲的女兒買東西。
小女孩的眼睛緊盯著琳瑯滿目的商品,卻心不在焉地牽起一旁結賬的陌生叔叔的手。
陌生人立馬懵了,抬頭看到正在拍攝的爸爸,兩個人對視一眼后,決定配合演一場戲。
于是,陌生叔叔牽起小女孩的手就走出了商店,而小女孩一直沒有覺察,自己牽的不是爸爸的手,此刻的爸爸正跟在他們身后拍攝呢。
直到小女孩被陌生叔叔帶到另一家店里,她才反應過來這不是自己的爸爸,立馬哭著跑了出來,撲向躲在一旁的爸爸懷里。
回家的路上,爸爸跟小女孩說:“是不是得看清啊?你不看清就拉著別人的手,就被別人拉走了是不是?”
小女孩一邊認真聽爸爸的話,一邊仰著頭看向爸爸,估計這一刻她是想再次確認一下,現在牽著自己的人是不是爸爸吧。
有網友評論說:“對于小女孩來說,這是終生難忘的一課,比說一百次都管用。”
的確是這樣,大部分的父母習慣用說教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對于幼小的孩子來說,其實是聽不進去的,即使勉強聽到耳朵里,大多也是記不住的。
只有孩子親身經歷的事情,由此得到的教訓才能銘記終生,讓孩子知道到底應該怎么做。
正如一句比較流行的話所說:“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會。”
當父母能夠少對孩子說教,多帶孩子經歷的時候,才能夠培養出更加優秀的孩子。
對孩子說教,
是最沒有用的教育方式
微博上一位名叫“恭喜爸爸”的博主,發布一則“對孩子批評說教,不如言傳身教”的視頻。
爸爸帶著女兒從小伙伴家出來,問她為什么不開心,女兒氣鼓鼓地說:“因為我老叫她,她老不理我。”
于是爸爸坐在路邊,開始跟女兒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但古靈精怪的女兒,不是東拉西扯就是答非所問,根本不知道應該怎么辦。
正好媽媽過來找父女倆,一家三口去逛商場,爸爸決定利用這個機會,讓女兒知道為什么小伙伴不理她。
爸爸開始一遍一遍地喊:“老婆!老婆!老婆!”但就是不說有什么事,媽媽剛開始還回頭,后來干脆就當沒聽到爸爸的喊聲了。
爸爸裝著疑惑的樣子問女兒:“為什么我叫媽媽,媽媽都不理我呢?”
女兒立馬回答說:“你老叫媽媽,又不說要干什么,她當然不會理你了!”說完這句話,女兒才恍然大悟,原來之前是自己做錯了。
之前爸爸跟女兒說了那么多,但女兒一句話都聽不進去,直到親眼看到爸爸跟媽媽之間的互動模式,才真切地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
有一位媽媽在網上說,自己堅持跟孩子一起學習已經7年了,其實當年孩子進幼兒園后,她就覺得孩子有老師教就行了,自己只要給孩子做做飯。
后來孩子上了小學,成績跟不上還厭學的時候,她開始不停地說教,讓孩子好好學習,但孩子卻置若罔聞。
直到媽媽聽從老師的建議,不再玩手機刷視頻,拿起書本跟孩子一起學習,不僅孩子的成績變好了,親子關系都變得更親密了。
當孩子表現不好或者犯錯誤的時候,父母的第一反應,都是批評教育孩子,指責孩子這里不對那里不好,但孩子根本不痛不癢,甚至無動于衷。
不停地說教是最沒有用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定要謹記,不要批評說教,而是要帶著孩子行動起來,才能得到扎扎實實的教育效果。
父母帶著孩子一起經歷,
讓孩子在事情中成長
曾有位教育專家提醒父母說:“讓孩子去體會道理,不是明白道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就要身體力行,帶著孩子去體會去經歷,讓孩子在感同身受的事情中成長起來。
首先,不要說教,只告訴孩子基本的道理。
“現在知道后悔了吧?考試之前就提醒你千遍萬遍,一定要看清楚題目要求,一定要看清楚題目要求,你為什么就是不聽?”
聽著隔壁媽媽責罵五年級女兒的尖銳嗓音,我真的覺得耳膜要被震破了,她越是這樣叨叨個不停,女孩越是聽不進去,考試成績越是不理想。
其實,道理孩子都懂,原本也愿意照著做,但父母總以為孩子不懂,想用一遍又一遍的說教讓孩子記住,卻違反了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
父母只需要心平氣和地把道理告訴孩子,只說一遍讓孩子記住就行,一定要管住嘮叨的嘴巴,因為父母說得越多,孩子越逆反。
其次,放手讓孩子體會自然后果,以事實教育孩子。
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式,認為不要懲罰孩子,而是讓孩子承擔由于他們的過錯帶來的后果,讓孩子從中得到教訓,并自覺加以糾正。
在確保生命安全的前提之下,當孩子做錯的時候,父母不要過早干預,讓孩子去承受由此帶來的后果,會讓孩子記住一輩子。
有位媽媽說自己兒子愛睡懶覺,每天喊他起床連拖帶拽都沒有用,媽媽下定決心不再喊他,結果兒子上學遲到,被老師罰站半個小時,至此再也不賴床了。
父母的說教,對孩子來說是沒有用的,不如放手讓孩子去體會自然后果,事實會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訓的,遠比父母的說教管用得多。
第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經歷越多的孩子成長越快。
讀萬卷書,是讓孩子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行萬里路,是讓孩子在經歷中踐行學到的道理。
曾看過一則新聞,一位爸爸帶女兒騎行西藏,他們看過絢麗的晚霞,也經歷過冰雹的侵襲,還品嘗過被牦牛圍觀的忐忑,原本膽怯的孩子也越來越活潑開朗。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父母多帶著孩子一起閱讀,從詩詞歌賦到天文地理,父母更要多帶孩子出去看世界,從自然美景到人文風俗。
當孩子閱讀得多了,經歷得多了,才能逐漸建立起屬于自己正確的三觀,在往后的人生中,才能從容淡定地應對未來的每一次風雨。
剛看到一則新聞,前幾日,在安徽滁州的街頭上,一名小女孩手里拿著一串氣球,一邊哭一邊賣。
路人以為小女孩被拐賣,當即報警求助,等到民警趕到現場時,發現小女孩身邊站的是她的媽媽。
經過了解才知道,原來小女孩暑假里補過課,現在不肯聽老師的話,該寫的作業不寫,偏要提前寫后面的作業。
屢次批評沒有效果之后,媽媽氣得沒有辦法了,才讓小女孩出來賣氣球,讓她體驗一下生活的艱難。
父母不要看孩子小,其實道理他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所以父母不要跟孩子講太多的道理。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帶著孩子去經歷,讓孩子親身體會到自己做錯事后,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點個在看,唯有不斷地去經歷,才能讓孩子記得住道理,更記得住自己應該如何做,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長。
作者簡介:心海一隅,富書專欄作者,兒童心理學研究者,懷揣熱愛生活的心,手寫洞察人性的文,文章首發公眾號: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