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槃鷹管好自己,專注于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一個人頂級的智慧。
曾經有人問雕塑大師羅丹:“什么是藝術?”
羅丹說:“減去多余的部分。”
做人亦是如此。
沒來由地生氣、惹一些閑人、為他人之事操心過頭,不僅不智,而且多余。
中年以后最好的活法:不生閑氣,不交閑人,不操閑心。
不生閑氣
作家胡夫蘭德曾說:
“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情。”
曾有一則新聞,一老人在公園觀棋。
下棋之人頻繁出錯,老人不禁出聲指點:“走錯了,應該這樣走。”
下棋者心想:“你誰呀,跑這里充大師。”不搭理他。
老人不禁生氣,口里閑言碎語,牢騷滿腹,怪人家不聽他的勸告。
隨著棋局深入,下棋者眼看要輸,老人氣得吹胡子瞪眼:“早讓你不這么走了,死棋了吧!哎……”
他真恨不得擠開下棋人自己上,下棋人還是不聽,老人更生氣了。
結果,他氣上加氣,臉色越來越難看,最后身子一歪,突發心梗,倒地不醒。
其實,別人下棋輸贏又何必放在心上,更沒必要為他人的事情生閑氣。
有句話說得好:“人生的許多痛苦,都源自沒來由的生氣。”
要明白,百病皆從氣來,不管因為什么原因生氣,最后受傷的總是自己。
而真正的智者,從來不會生閑氣。
有人請教作家余光中:
“那個李敖有事沒事就罵你,找你的茬,你卻從不罵回去,這是什么原因呢?”
余光中淡淡一笑答:
“天天罵我,說明他的生活不能沒有我;而我不搭理,證明我的人生可以沒有他。”
余光中聽從老師梁實秋的教導,中年以后不生閑氣,不管別人潑過來什么樣的臟水,不理睬就是最好的回應,并得以保持自己的清靜和體面。
很認同一句話: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人活一世,總有不平之事、不順之事,又不免會被人中傷、懷疑。
為這些無關緊要之事亂生閑氣,壞了食欲,影響心情,傷了身體,落得身心疲累,實在得不償失。
不生閑氣,才會有淡然平和的心境,有了良好的心境,方能體會幸福的滋味。
不交閑人
聽過一句話:“離你最近的人,決定了你是誰。”
和積極的人在一起,你也會變得樂觀上進;
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也會努力奮斗;
而與閑散的人在一起,只會慢慢被消磨斗志,變得日漸消沉、虛浮度日。
朋友張鵬最近狀態很差。
他感覺自己滿滿的負能量,工作沒起色,生活也很消極,打不起精神。
在深刻地反省之后,他明白了自己頹廢的根源是與同事劉武交往過多。
剛進公司時,他和劉武關系不錯,兩人經常一起吃飯喝酒、聊天。
相處久了,劉武的壞毛病也漸漸暴露出來:
工作不上心,上司吩咐的事情,總是拖延應付了事。
經常找張鵬說一些家長里短八卦新聞,拉著張鵬工作時間到外面喝酒。
一面偷偷打游戲,一面又抱怨公司不給機會,公司組織重要培訓時,他又不當一回事借機開溜。
更讓人無語的是,同事有沒有和老婆吵架、老板有沒有養小蜜,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一次,因為想得到幾塊錢的推廣費,劉武硬是拉著張鵬注冊一個根本用不上的理財App,不僅往里面充值100元,而且還厚著臉皮讓張鵬去拉別的朋友一起來注冊,弄得張鵬當天的工作都沒做好。
張鵬受到他的影響,也漸漸消沉起來,抱怨工作,抱怨社會,工作得過且過,日子一地雞毛。
《菜根譚》中有言:“人生太閑,則別念竊生。”
人太閑,就容易無事生非,沒事找事。
而一旦和這種“閑人”糾纏過深,你也會被拖累,被消耗,久而久之,不免讓人喪失奮斗的動力。
如有閑人近身,遠遠地離開,才是最好的選擇。
一位博主曾分享過一段經歷。
他因厭倦了在國企混日子的工作,毅然決然放棄了鐵飯碗,開始追逐自己的夢想——做一名旅游博主,寫文章拍短視頻。
當他把自己的故事分享出來時,朋友圈的“閑人”們,有不少跳出來質疑他的決定。
“沒看過你這樣蠢的,好好的鐵飯碗不要,去拋頭露面。”
“別養不活自己,到時候回都回不來了。”
“真有錢,整天四處游玩。”
最開始,他總是耐心解釋,希望得到“閑人”們的尊重,但是無濟于事。
他們的風涼話只會越說越多,嚴重影響了博主的工作和生活。
忍無可忍之下,他拉黑了對方,他已然明白,這樣的人,選擇遠離才是及時止損。
古人云:“閑人是非多。”
余生很貴,那些心安理得消耗你時間的人,請及時斷絕來往。
中年以后,要想過得充實而有意義,一定要遠離閑人。
不操閑心
《菜根譚》中說:“福莫福于少事,禍莫禍于多心。”
對于別人,少管一份閑事,少操一份閑心,生活才得輕松愜意。
而不管對方是否需要,一味地操心過度,難免惹人厭惡。
一只猴子,看到老牛頂著烈日勞作,便擔憂地說:
“快點回家去,在太陽毒辣的時候出來農耕,會曬傷你的!”
老牛充耳不聞,猴子悶悶地走了。
沒走多遠,又看見小貓在河邊釣魚,釣了半天桶子里還是空空如也。
猴子又操上心了:“你釣了這么長時間連魚影子都沒見著,還傻坐著干什么呢?”
小貓不理,猴子又悻悻地走了。
它又來到小兔家,看到小兔正拔胡蘿卜,它憋紅了臉都沒拔出來。
猴子發愁道:“你這個笨兔子,拔不出蘿卜你吃什么呢?”
小兔看了看猴子,也沒搭理它。
猴子憂慮著走了,回到家卻發現家里已經沒有任何吃的東西,而自己已經餓了三天了。
它只好去找食物,結果在路上就活活餓死了。
很贊同一句話:“世間不過兩件事,關你什么事和關我什么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境遇和生活方式,與其過度操心別人,不如專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臺灣退役軍人趙慕鶴,工作到66歲。
當他同齡的朋友和戰友都在操心孩子的婚事、工作、事業;操心自己養老金夠不夠花時,他卻開啟了自己別樣的退休生活。
75歲,獨自游玩英法德等十幾個國家;
86歲考本科,上中華大學,修滿4年,91歲畢業;
接著在96歲的高齡又報考碩士,在3個月的艱苦準備后,考上南華大學哲學系;105歲,開始攻讀博士,學習使用電腦。
看到他豐富多彩的人生,不禁想起王陽明先生的一句話: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閑話、做閑事。”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與其對著別人的事操閑心,不如一門心思都用在自己的志向上,滴水穿石,日日不斷,活出自己的精彩。
不自找麻煩,是人生最大的清醒。
寫在最后
《奇葩說》里有這樣一句有意思的話:“問渠哪得清如許,不如管好你自己。”
中年以后,身體不由自主開始走下坡路,然而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卻不曾減少半分。
管好自己,專注于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一個人頂級的智慧。
不生閑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擺脫煩惱;
不交閑人,管理好自己的圈子,及時止損;
不操閑心,專注于自己的人生,免去內耗。
點個在看,愿你身體無恙,靈魂安康,努力向前奔跑,成就美好的人生。
作者簡介:槃鷹,富書專欄作者,富小書的人,愛讀書、愛寫作的程序員,每天日更寫文,讀書提升認知、寫作改變人生,本文首發公眾號:富小書,你身邊最好的閨蜜,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