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業焦慮三部曲的上篇中我們講到,作業焦慮這件事需要從三個層面來分析:第一,作業焦慮的本質是教育焦慮;第二,孩子拖拉,因為你在鼓勵他;第三,作業本身,可能也有問題。
第一個層面,已經在三部曲的第一集里探討完畢;第二個層面,我們在中篇探討完畢;這集來探討第三個問題,有關作業本身的問題。
孩子不愛寫作業,原因是多元化的,其中還有一個很大的可能,出自作業本身。
在我從前寫過的一篇有關預防孩子自殺的文章里,提到過一位從小到大一路學霸考進清華的朋友。關于寫作業這件事,我采訪了這位朋友,沒想到他對寫作業這事的回憶也不是那么美妙。
他的負面體驗并不來自于他的父母。因為他的學霸表現,他的父母很早很早就不再擔心他的學習,更談不上焦慮、催促這些。但即便這樣,提起K12階段的作業,他還是有一肚子牢騷。
在他看來,只有少部分的作業,其解題體驗還算不錯。大部分的作業對他來說過于簡單,形同機械無意義的簡單重復勞動,除了枯燥,就是乏味。更何況在他上學那個年代,還時不時會遇上要把某篇課文抄寫十遍這種腦抽型作業。
這個例子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就作業本身來講,可以用三分法來做一下簡單的分類:明顯超出孩子解題能力的、富有挑戰但通過努力可以攻克的,以及難度過低的機械簡單重復。
講到這里不禁讓我腦洞大開聯想到游戲開發,大家都知道,游戲開發中,開發者會一遍遍測試,設置最符合普通大眾的難度系數,才能讓玩家欲罷不能。如果難度過低或者過高,玩家很快就會堅持不下來。
哪怕是玩游戲這么一件大家喜聞樂見的事情,當難度設置不合適的時候,也依然感受不到樂趣,更何況作業?
每個孩子的解題水平是差異化的,但作業是一刀切的,面向這個批次的全部學生的平均水平。
如果你家娃是學霸,那就會重演我那位清華學霸朋友兒時的簡單重復的作業體驗;
如果你家娃不幸是個學渣,那么大部分作業就會顯得太難,作業的過程將充滿受挫敗的體驗。
或者說,無論孩子是處在什么水平,總有一部分作業會讓ta感到太簡單或者太難而毫無樂趣。
試想,在成年人的世界,如果強迫你每天都要做大量沒有成就感、毫無樂趣還沒有工資報酬的事情,你會愿意嗎?會開心嗎?
認識到這一點,才有了與孩子共情的基礎,才能理解,孩子的不愛寫作業,并不是完全的無理取鬧或者學習態度有問題,而是有其內在的合理性。
然而,有一定的合理性是一方面,作業的不得不做又是一方面。共情是基礎,與孩子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是根本。
所以,當孩子出現抵觸寫作業的情緒,父母的課題是,判斷孩子當前的水平,并判斷作業的水平,進行細分,判斷其中哪些太難,哪些太簡單,哪些屬于難度適中,各自的比例是多少,是否合理。
太難和太簡單的作業,都不適合當前孩子的真實水平。只要這兩種類型的作業在題庫中占的比例過高,那就一定會影響孩子寫作業的樂趣和積極性,區別只是有的乖孩子不說出來,隱忍完成;而有的孩子,表現出來了抗拒情緒和消極怠工行為。
面對這種情況,如果孩子就讀的是私立學校,或者市場化的教育機構,家長可以跟老師去溝通;如果是公立學校,體制化的教育機構,家長和孩子在老師面前沒有什么議價能力,那應該是想辦法去幫助孩子面對這兩種本不適合ta的作業,以免這些錯誤的作業傷及TA求學的興趣。
對于太難的作業,父母需要想辦法給孩子輔導功課,同時跟老師溝通看看能不能設置更適合他的作業難度來增強自信心,或者說即便改變不了作業一刀切的現實,但至少可以通過和老師的溝通做到一定程度的期望值管理,這樣當孩子做不完這種超出自己能力的高難度作業時,孩子面臨的責罰劑量,也許能夠得到減輕。
對于特別簡單又大量重復的作業,我的清華學霸朋友的立場是應該用“投機取巧”的手段去快速完成,節省出時間干點兒啥不好。
據他回憶,在小學時,有一次學校放了半天假,布置的作業量以他的水平都要做10個小時才能完成,后來他家長就果斷出手幫忙寫作業。到了高三下學期,他的各門功課都已經遠遠超出班上的第二名,做作業和參加模擬考試成了浪費時間,后來和班主任溝通成功,從高考前兩個月開始,在家自習不用去學校了,從那些簡單重復型作業中完全解放出來,每天自己去搜集攻克一些對他有挑戰的習題,最后順利考上清華,破了當地中學塵封幾十年的記錄。
最后想說,親子養育,每個家庭環境不同、學校環境不同,孩子、父母、老師都不同,沒有萬能的方法。阿德勒課題分離的思想,只是提供了一種道的層面上的啟示,
在我們這個《被討厭的勇氣》拆書系列節目的第二集里,談到了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是由基本共通的客觀世界和高度個性化差異化的主觀世界共同組成。
客觀世界這個部分,對每個人來說都差不多,都得遵從客觀定律;而主觀世界這個部分,每個人的體驗和判斷,可能就沒有什么共同點,也就沒有什么普適性的規律可言。無論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學歷水平有多高,ta在主觀世界里習慣的判斷方式和擅長的解決方案,對另外一個人,很可能就是完全不適用的。這,才是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
帶著這樣的認識,再回到我們的作業焦慮話題,我們不難發現:對于教育的本質的理解,有關孩子成長、親子溝通等等的普遍性的規律,阿德勒的課題分離之道,以及我們的這個作業焦慮三部曲三集節目下來啰啰嗦嗦講了這么多新的解題思路,這些都是屬于客觀世界這個部分。
而孩子本人具體是什么情況、什么想法、什么感受,這個就屬于高度差異化的主觀世界,不要說阿德勒和書中的哲人,就算是父母兄弟,也不可能對孩子本人的主觀世界有百分百的準確理解。
這也是我為什么一直強調,教育孩子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具體方法,真正有效的方法招數,還是要結合每個家庭自己的情況來嘗試驗證。
心理學有個流派叫做系統論。簡單來講,系統論認為,解決一個問題,不僅要看這個問題本身,也要看與它相關的環境、人、關系等等是什么樣的狀態。
孩子不愿意寫作業,只是一種表象,背后涉及的是教育焦慮、親子互動模式、甚至整個家庭關系的問題。可能是作業本身的問題,也可能是親子關系出了問題,或者是有其他方面出了問題。
所以,不愛寫作業這個事,如果家長真的既想幫助孩子,又想減輕這件事對親子關系的損害,那就在實踐課題分離的同時,完成對整個教育觀的重塑、對父母角色的重新思考、對親子溝通方式的重新設計,對作業這件事的洞察,以及最關鍵的,對孩子心理的洞察、共情。
當然,我理解,家長有自己工作,很忙,很累、做到這些很難。但你知不知道:世界上那些難做的事,和應該做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
要么你會因為對孩子的洞察共情而耗費心力,要么你會因為孩子對作業的抗拒乃至對你的教育方式的抗拒乃至對你這個人的抗拒而耗費心力。都不容易,對吧?
剛才那部電影里還有一句經典名言:
還是用我那篇有關預防孩子自殺的文章里的最后一句話,來為這個作業焦慮三部曲做結尾吧:
惟愿天下父母心,皆具共情、同理心。
本期為《被討厭的勇氣》拆書系列節目第十五集,前面的節目請點擊:
第一集:為什么說《被討厭的勇氣》值得一讀
第二集:世界的本來面目是什么?
第三集:這個鍋,“原生家庭”不背
第六集:自卑的真相
第七集:走出自卑情結的四種心理自救術
第八集:注重競爭的人生觀,錯在哪里?
第十一集:討好型人格的真相
第十二集:阿德勒課題分離理論的正確打開方式
第十三集:家長不催孩子不寫,作業焦慮果真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