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
片片“落英”蓄情味
設計: 徐金祥 評析:刀客
【教學目標】
1.自由朗讀課文,借助生動、傳神的詞語進行歸類,厘清文本脈絡。
2.通過默讀,畫、圈描寫白鵝特點的句子。借助表演,句式對比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和表現風格,學習抓住動物特點寫具體的方法。
3.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品味詞句,讀、說、悟、寫相結合,從看似貶義的詞句中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感受作者熱愛動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賞畫導入:“醇厚”的文化享受
1.出示豐子愷的兩幅漫畫,請學生欣賞畫,自由談論畫。
這些漫畫很有意思,能欣賞到這些幽默有趣的漫畫,我們得感謝一個人(出示豐子愷的頭像),他就是豐子愷(板書:豐子愷)他是個畫家,尤其擅長漫畫,更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今天,我們將與他一道走進《白鵝》,去領略他對白鵝那份特殊的感情。
【點評:豐子愷的文字與他的漫畫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充滿智慧和情趣。學習《白鵝》這篇文章,從豐子愷的漫畫欣賞導入,為文本閱讀奠定了基調。】
二、整體感受:“純樸”的文本認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談對白鵝的最初印象。
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教師巡回指導)
同學們,豐子愷老爺爺愛畫畫,也愛寫文章,他很喜歡給自己的文章配點畫,你看,這就是豐子愷為《白鵝》這篇文章配的畫(出示)。看著這幅畫,結合剛才讀的課文,你會用一個什么詞或一句話來形容這只白鵝嗎?
(生:這是一只高傲的白鵝;這是一只傲慢的白鵝……)
2.學習詞語,梳“文”理“詞”。(課件依次出示)
3.先解構文本再理順文本,了解文本的寫作脈絡。(課件出示)
【點評:引導學生在讀文賞畫的基礎上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形容白鵝,既是從整體和感性上認識文本描寫的對象——白鵝,又是對文本重點信息的把握與概括,還是語言的提煉和運用,一舉多得。將詞語學習與梳理文本重點內容緊密結合,這是很匠心的做法。四組詞語,分別概括了白鵝的吃相、姿態、步態和叫聲的特點,在學生腦海中建構了白鵝的獨特形象,既展示了教師文本解讀的功力,又為理清文本的寫作脈絡做好了鋪墊?!?/span>
三、重點研讀:“乖訛”的文本體悟
1.“它伸長了頭頸,左顧右盼,我一看這姿態,想道:“好一個高傲的動物!”
(1)圈畫關鍵詞,品讀、表演,感受姿態高傲。
借助“伸長頭頸、左顧右盼”指導朗讀;學生動作表演,師生即時評價,再讀句子,讀出白鵝的高傲。(教師板書:伸長頭頸、左顧右盼)這是寫白鵝哪方面的高傲?(板書:姿態)
(2)聯系生活,角色換位,體味喜愛之情。
老師有點弄不明白了,假如你第一次到別人家里去,你能用什么詞形容那時的感覺與心情?(生談感受)而這只大白鵝呢?師引讀并板書:好一個高傲的動物!
【點評:詞語要不要品,關鍵是弄清楚為什么品,是不是為促進對文本的感悟和對語言的內化。通過品讀、表演體驗“伸長頭頸、左顧右盼”,將白鵝的姿態形象化的同時,也將語言的形象和情味植到了學生的心里。這樣的品味字詞是必要的?!?/span>
2.“凡有生客進來,鵝必然厲聲叫囂;甚至籬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亞于狗的狂吠?!?/span>
(1)借助詞卡的學習,在同類對比的寫法中,感受叫聲高傲。
這寫的是叫聲的高傲!你是從哪幾個詞讀懂了鵝的高傲?(生讀詞,師隨機出示“囂”和“吭”的詞卡。)大家發現“囂”這個字的造字特點了嗎?有四個口組成,看到這四個口,你能想到些什么?(生:很吵鬧,而且聲音很大。)這句話當中還有一個詞,也是說明聲音很大的。(生:“引吭大叫”“狂吠”。)猜猜看“吭”是什么意思?(吭:喉嚨。)什么叫狂吠?不亞于,就是比狗的叫聲更響,更大。(指導朗讀,抓住“厲聲叫囂”“引吭大叫”“狂吠”來讀出白鵝叫聲的高傲。)
(2)還原生活,切己體察,在明貶實褒寫法中體味喜愛之情。
又是厲聲叫囂,又是引吭大叫,比狗的狂吠還厲害,豐子愷老爺爺一定非常討厭這只鵝吧?(生談體會)是呀,其實這正豐子愷老爺爺在表達對白鵝的喜愛之情。這是表達喜愛的另一種方式,明貶實褒(可以舉生活中的例子),就讓我們帶著這種無比的喜愛之情再來讀讀這句話。(師引生讀:我一聽這叫聲,想到,好一個高傲的動物?。?/span>
【點評:“囂”“吭”二字,根據構字特點和句子信息,運用不同的策略進行學習,再還原生活,切己體察,作者明貶實褒的表達意圖就得到了彰顯,這種表達策略就很自然地被學生所體悟并習得?!?/span>
3.“鵝的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span>
(1)讀文想象,建立元認知,在朗讀中感受步態高傲。
讀著這段話,你眼前出現了一只怎樣的白鵝?你是從哪些語句中得到這種印象的?要讀好這幾個詞語可不容易,因為有很多多音字,誰再來試試?談談你讀明白了什么?(生讀并談體會。)
(2)演“凈角”出場,建立原體驗,觀視頻片段,建立新認知。
鵝的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根據同學們對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體會,能想象一下凈角是怎樣出場的嗎?(學生表演,教師適時介紹凈角:京劇有四大行當生、旦、凈、丑,凈角是其中一大行當,也叫花臉,它往往扮演那些性格剛烈或粗暴的人。)
見過凈角出場嗎?我們來看一段錄像(放片段),注意凈角走路的姿勢,此時你想說什么?白鵝的就是這么走路的,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學生齊讀)
(3)聚焦“凈角”出場,互文學習,感受語言特色。
這是同學們描述的“凈角出場”,要把它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還真有點難。正好,有段話,也是描寫白鵝走路的樣子,寫得非常細致生動,大家來看看是不是“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
“它走起路來慢條斯理,仔細掂(diān)量著每一步。落步之前,它總要先把腳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pǔ),就像收起張開的扇面一樣;然后擺一會兒這個姿勢,再不慌不忙地把腳掌放到地上。”——節選自《白公鵝》。
(生邊讀邊用手掌模擬鵝的步態。)
同一個意思,這位俄國的作家用了一段話來描寫白鵝走路的樣子,而豐子愷先生只用了精煉的四個字──凈角出場。兩個大文豪各有千秋,你能說說他們的優點嗎?(這位俄國作家把鵝的步態刻畫得具體、生動、細致、形象。而豐子愷寫得簡練,給人留有豐富的想象空間。)是呀,鵝的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里的凈角出場。我一看這步態,想到……生讀:好一個高傲的動物!
【點評:不同的言語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策略,足見教師對文本的研讀之精細,設計之精心。不過,豐子愷只用“凈角出場”四個字,而《白公鵝》中卻用了一段話,對比的意義不僅僅在寫法特點上,應該還有作者的文化背景及讀者意識的區別。豐子愷是熟悉中國京劇的,他的讀者也大多是熟悉京劇的;《白公鵝》的作者當然不可能用這樣的四個字來表達?!?/span>
(二)學文賞畫再談印象。(出示《白鵝》漫畫)
欣賞著這畫,讀著課文,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鵝呢?課件出示:
【點評:三個重點句的賞析,并沒有重現出一只特點全面豐富的白鵝,此時的“談印象”,要緊扣重點句提供的信息,這樣才有助于言語的習得和內化。顯然,這里的出示的詞語內容有些與這三句話不匹配。】
四、再讀文本:“醇美”的文本梳理
1.這是一只普通的白鵝,又不是一只普通的白鵝,因為豐子愷的名人效應,白鵝也就成了一只“明星”白鵝,現在的“明星”都有個小檔案,我們的白鵝當然也不例外,我們就幫白鵝填一填吧!可以從課文中直接找相關的詞填在檔案上,也可以自己歸納。(動物明星檔案:)
2.學生填寫,反饋交流。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學習白鵝的叫聲和步態,(教師依據板書進行總結)感受到了豐子愷老爺爺筆下這只白鵝高傲的特點,讓我們隨著豐子愷老爺爺再來贊贊這只高傲的白鵝。課件依次出示重點研讀的句子,學生齊讀。
【點評:作為第一課時的結課,這一學習活動的安排很有意思,是梳理,是整合,是內化,也是為第二課時埋下伏筆?!?/span>
教案2
穩扎穩打家常課
設計: 舒玲玲 評析:刀客
【教學目標】
1、能讀準生字詞,讀通課文,會寫難寫的字。
2、通過關鍵詞句了解白鵝高傲的特點。
3、學習作者通過正話反說來寫白鵝高傲的特點,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教師激趣導入:
(播放白鵝戲水的錄像)這群白鵝可愛嗎?我國著名的畫家、藝術教育家豐子愷老先生養過一只白鵝,并把它畫了下來???,這就是他們家的鵝(課件)。
2.板書:同學們注意這個“鵝”字,“我”在上,“鳥”在下,好像人騎在鳥身上,對鳥很不尊重,人和鳥兒是平等的,所以這種被廢除了,規范寫法是這樣的,伸出手來跟我一起寫。(板書:鵝)
豐子愷先生不僅把它畫下來,還專門為它寫了一篇文章,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白鵝》。齊讀課題。
【點評:從視頻群鵝到豐子愷的漫畫《鵝》再到豐子愷的狀物散文《白鵝》,循序漸進,步步聚焦,這樣的導入是真正為文本閱讀服務的,契合文本特點,層次分明,思路清晰。不過,“鵝”是形聲字,從簡化前的上下結構演變為現在的左右結構,解釋為是否尊重鳥兒的區別,實屬牽強?!?/span>
二、生字過關,初識“高傲”
1.出示三組詞語:
A.輕聲詞:侍候 脾氣
這個脾氣的“脾”還真有點脾氣,好讀可不好寫,伸出手來,一起書空(指導:左右結構,左窄右寬,中間一撇是從白中撇出來的)。
B.多音字:看守 凈角 供養不周 大模大樣
凈角就是京劇里的一個行當,也叫花臉,多指一些性格豪放,說話聲音很大的的男子。來看(出示凈角畫面課件),這就是凈角的臉譜,濃重的色彩,夸張的畫面,也是我們國萃之一,喜歡嗎?
C.容易讀錯、難讀的詞:
窺伺 奢侈 譬如 頭頸 倘若 狂吠 嚴肅 敏捷
從容不迫 厲聲呵斥 厲聲叫囂 昂首大叫 引吭大叫 局促不安
2.找中心句。
把這些生字新詞放到文中還會讀嗎?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想白鵝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文中用了一句話就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怎樣的動物。(出示:好一個高傲的動物)全文就是圍繞這句話來寫的,我們把它叫中心句。
3.釋義“高傲”。
剛才同學們把這么長的一篇文章讀成了一句話,真厲害!看誰最聰明,能夠把這一句話讀成一個詞語。(板書:高傲)
知道什么是高傲嗎?看不起別人,自以為了不起,特別驕傲,就是高傲,把這個詞用在你身上愿意嗎?作者把這個詞用在白鵝身上,是他討厭白鵝嗎?
4.批注勾畫。
嘴上說白鵝高傲,實際上是喜歡它。那么,豐子愷先生是從哪幾方面描寫這只鵝高傲的特點,從而體現對白鵝的喜愛呢?(板書:叫聲 步態 吃相)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看看作者寫鵝的叫聲、步態、吃相時,哪些句子最能體現白鵝的高傲和作者對它的喜愛,用筆畫出來,再讀一讀。
【點評:沒有以預習做鋪墊,未讀文,先將字詞拎出來學習,是不足取的教學選擇。字不離詞,詞不離句,這是常識,因為字詞只有在具體的句段中才能獲得具體的意義,才能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建立起可理解的聯系,才能以溝通、喚醒等方式進入學生自己的言語“資源庫”。】
三、品讀“吃相”,體悟“高傲”
(一)理解“三眼一板”。
同學們,豐子愷既是名畫家,又是寫作高手,他經常為文章配漫畫,圖文并茂,妙趣橫生,而且他的漫畫往往畫下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你看,這就是豐子愷為《白鵝》配的畫(出示白鵝吃食圖)。你覺得畫中的白鵝在干什么?請大家認真讀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合適的句子來說一說。
出示:先吃一口冷飯,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別處去吃一口泥和草。
1.我們來讀一讀,讀完之后讓別人都知道我們這位鵝老爺怎么吃飯的?生讀。
2.“冷飯、水、泥和草”,這食料能隨便變換嗎?能換成熱飯?能改成小魚小蝦嗎?不能!它必須——引讀句子。
食料不能變,那能少嗎?不吃冷飯,行嗎?不喝水了,行嗎?不吃泥和草了,行嗎?不行!一樣都不能少,它必須——引讀句子。
食料不能換,不能少,那能打亂順序嗎?不能!它必須——引讀句子。
3.白鵝吃飯時,食料不能換,不能少,連順序都不能打亂,用這段話的一個詞形容,這就是——三眼一板(板書)。三眼一板,也叫“一眼三板”,比喻做事死板,不靈活。它這三眼一板的吃飯方法,上演著一幕使我們發笑的故事。
【點評:“能換嗎”“能少嗎”“能調換順序嗎”,這樣的追問,這樣的體驗,言語的意義,表達的秘妙,就逐漸清晰在學生面前。經過了這樣的言語咀嚼,白鵝“三眼一板”的可愛形象就通過文字展現在學生眼前了?!?/span>
(二)趣演“狗偷鵝食”。
1.自由讀第六自然段,邊讀邊想,勾畫出自己認為最能體現鵝“高傲”的詞語。
(厲聲叫罵、昂首大叫、架子十足……)
填空:鵝老爺偶然早歸,伸頸去咬狗,并且厲聲叫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到鵝再來吃飯的時候,飯罐已經空空如也,鵝便高聲大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
鵝老爺多有派頭啊!好,就讓鵝老爺上演的這一幕讀出來,讀出一幅活的畫面來。(自由讀,指名讀。讀好“窺伺,敏捷,揚長而去,空空如也”等詞,可以加上動作,讀出趣味。)
2.表演。
3.欣賞著這畫,讀著課文,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鵝呢?
(高傲、傲慢、固執、一絲不茍、三眼一板、大模大樣、有趣的、可愛的……)
4.總結:豐子愷正話反說,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刻畫了一個可愛的、有趣的白鵝。這種寫法值得我們學習。
【點評:白鵝的高傲里是透著“趣”的,這趣主要表現在姿態和叫聲上,體會這趣味,讀和演無疑是很合適的方法?!?/span>
四、抄寫詞語,寫規范字
1.學生抄寫課文生字詞。
2.老師批閱,點評。
3.選擇詞語,二次書寫。
【點評:第一課時的最后一個環節抄寫生字詞,這是以往一段時期里語文課堂的一種普遍模式和現象。中高年級課堂上需要寫的字,一般是難寫字或易錯字,首次學習時便書寫,效果會更好。課尾安排一個獨立的寫字詞的環節,很生硬,不可取?!?/span>
刀客總評
豐子愷先生的《白鵝》又名《沙坪小屋的鵝》,原載于1946年8月1日《導報》月刊第1卷第1期。雖然寫于近70年前,無論何時讀來,都會給人帶來充滿無限情趣的閱讀享受。豐子愷先生在文中重點表現的是白鵝的性格特點──高傲。作者具體從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中細致刻畫了白鵝的特點,還善于運用反語來表達自己對白鵝的喜愛之情。如何上好這樣一篇以活潑、詼諧、準確的語言描繪一只高傲的白鵝形象的散文,引領學生“感受、理解”事物的特點,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領悟寫法,習得語言?這就需要進行細致的文本解讀,精心的教學設計。
上面兩個設計,在文本解讀和學習活動設計上,有相通之處,也有各自的特點。
一、相通之處。首先,從目標定位和教學內容設計上看,兩位老師對文本內容的解讀都抓住了主要特色,即細膩地描繪了白鵝高傲的特點和運用了漫畫式的表達方法——正話反說,明貶實褒。其次,從導入方法來看,都能考慮豐子愷先生文與畫配合,相得益彰的特點,從畫到文,奠定基調。第三,從重點詞句的品味上來說,兩位老師都能根據句子的表達特色,設計具體的學習活動,選擇適切的讀悟策略,如層層遞進,讀演結合,對比感悟等。
兩個老師的教學設計還有一個共同的不足之處,就是環節與活動的設計,看不見“以學定教”的學習主體意識。兩位老師都將品讀表現白鵝特點的句子作為課堂學習的重頭戲,這些句子是從學生的需要而來,還是教師單方面的預設?從教學設計中,我們看到的更傾向于后者。
二、不同之處。個人認為,兩位老師的教學設計,是有明顯的高下之分的。兩者的不同,首先是目標定位的差異。徐老師在目標定位上,具有“語用”意識,即關注了表達形式,如:借助表演、句式對比感受作者的語言特點和表現風格,學習抓住動物特點寫具體的方法。舒老師的目標表述,止于內容的理解,感情的體會,沒有明確的言語習得目標。
第二,徐老師的設計中,每一個環節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照應的。從整體入文,抓整體印象;分組學詞,指向文脈的梳理;理清文脈,引出重點句的研讀;研讀過程中適時回歸整體……一節課本身就是一篇結構完整的美文,一首起承轉合的好詩。這樣的課堂追求,是值得肯定和贊賞的。比較而言,舒老師的設計,每一個環節之間是割裂的,導入歸導入,識字學詞無視文本的存在……這樣彼此獨立無關聯的學習環節無法產生合力,獲得增值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