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曲墨封
字數:2940,閱讀時間:約14分鐘
編者按:最近,熱映的《大秦賦》已經收官。大家都知道,秦人王族乃是商人后裔,其先祖飛廉乃是大商最后的忠臣。但也有人指出,商人有辮發的傳統,因此懷疑商人并非華夏族而是來自東北的蠻族。那么,作為商人后裔的秦人,為何不辮發呢?《大秦賦》中對于秦軍發型,是否說得上還原?
▲圓髻
▲扁髻
我們來看看陶俑中的秦人發型。秦人發型分為圓髻和扁髻兩種,圓髻類似頭上頂個丸子,由于戴帽子的需要,常常向側面偏。扁髻則是干脆將發髻壓扁了,將頭發全部攏在腦后,變成幾股寬辮子再折疊成長方形、梯形、圓鼓形(也有不編辮子直接梳了再用笄固定的)等形狀。我們從陶俑上可以看到,無論是圓髻和扁髻,都需要先束成辮子,然后再編織成發髻。秦人有時還會在扎圓髻時在發絲中混入絲帶,用于定型。
筆者隨手找了一張大秦賦里邊的人物造型,很明顯,這個人物的發型就是偏圓髻,不戴冠的狀態。雖然劇情爭議巨大,但服化道上大秦賦還是做得很認真的。
那么商人的辮發呢?商人的發辮相對自由,有的是將頭發周圍剪一圈,然后結發辮至頂,梳下來;還有的是將頭發周圍剪干凈,編成發辮,然后圍腦門一圈。我們驚異地發現,這兩種辮發風格,竟然與秦人的扁髻與圓髻相對應,盤發于頂類似圓髻,而垂發辮于后則可能演化出扁髻。事實上,商周文化很多存在一脈相承的地方。秦人重視殉葬,不僅僅是對商文化的繼承,史黨社先生在《秦關北望》中指出,這一血腥嗜好的源頭,也源于對豐鎬一帶的先周文化的尊崇。相比于吳人的斷發文身,華夏民族大部分族群,包括楚人,似乎都很早形成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傳統。對于商人而言,由蒙昧時代的披發,到辮發結冠,事實上既是一種進步,也有利于勞動生活不被長發所干擾。而辮發在周代發展為發髻,并在后面逐步褪去辮發的痕跡,比起商人的辮發又是進步了。
那么,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辮發傳統,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商人真的與東北地區的游牧、漁獵民族同源嘛?考古證據顯示商人祖上很可能來自遼河流域,有些暴論者便不假思索地認定商人出自東胡,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華夏民族很早就扎根在東北地區了。上古時期遠比現在溫暖,因此農耕民族能夠分布在比后世更偏北的地區。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商朝王牌部隊有多牛?雖沒《封神演義》的神仙,但他們有戰象兵》就指出,商人甚至可能有戰象部隊。
▲紅山文化玉人
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的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期的紅山文化,與中原古文化互相存在交流和影響。紅山文化重視祭祀、制玉手藝高超的特點,我們可以明顯從商人身上看到。也就是說,來自遼河流域的商人,很可能是紅山文明的后裔,紅山文化是華夏族的重要源頭。甚至有學者認為,漢字的源頭也源于紅山文化。
▲商代玉人
而游牧文明的產生,其實是非常晚的。現代考古發掘逐漸證明,游牧誕生的時間不會早于公元前1000年,在此前,蒙古高原和東北西部草場的人口極為稀少,很可能以游獵形式生存,直到西周甚至東周時期才學會馴養牲畜,進行放牧。
▲東北華夏族、東胡、濊貊、肅慎被稱為古代東北四大民族
因此,東北西部的東胡系族群,要到周代才形成原始的游牧文化。而漁獵屬性的肅慎(靺鞨、女真的祖先)和濊貊(扶余、高句麗的祖先)系,則要更加落后。顯然,他們是受到東北華夏族的影響,才形成了辮發文化,卻因為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原始,沒有進一步發展到發髻狀態。發源于東北或蒙古高原東部的少數民族當中,肅慎、拓跋鮮卑、柔然、烏桓、完顏女真、蒙古、滿洲,都有辮發的傳統,雖然式樣各不相同,但都能看出是受到華夏族早期發型的影響。如果以這些后世的民族辮發來反推商人辮發,豈不是本末倒置,祖孫顛倒?
既然辮發是華夏民族的早期傳統,那么清初剃發易服為什么還激起那么強烈的反抗呢?首先漢人當時的發式,比起商代的辮發已經進步了太多,辮發屬于倒退回較為原始的發式。其次強制剃金錢鼠尾,實在是尖銳地刺痛了漢民族的自尊心。
▲清代發式變化
然后最關鍵的一點——金錢鼠尾在歷史上各種辮發里面,恐怕都是最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