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之奧古斯都屋大維3
公元前43年7月,當安東尼出兵在外時,屋大維率兵進入羅馬,
找到安東尼,要求安東尼把愷撒的遺產還給他。他告訴安東尼,他要按照義父的遺愿,把金錢散發給平民。他還指責安東尼不為愷撒報仇,包庇殺害愷撒的主要兇手布魯圖斯。
安東尼面對膽敢指責他的這個瘦削的青年人,先是吃了一驚,然后傲然地以居高臨下的口氣對屋大維說:“假如我允許表決給予兇手們以殺戮暴君的榮譽,那么愷撒就會被宣布為暴君,他就不能有合法的兒子,也不能有財產,他的財產會被沒收。全靠我冒著危險同元老院斗爭,你才能夠享受你目前的顯赫地位。你,年輕人,在和長輩說話時,最好為了這些事向我表示感激。除了愷撒的名字,你還想得到什么呢?錢,你的父親早已使國庫空虛了。我的錢也沒有多少了。難道你還要愷撤的權力嗎?”
屋大維在這場權力爭斗中,不僅表現了年輕人的勇氣,也不乏政治家的機智權謀。他利用元老院和安東尼的矛盾,拜會了元老院貴族的首領西塞羅,取得了西塞羅的好感和同情,贏得了他的支持,使他在元老院得到安東尼不可能得到的信任和期待。元老院不僅贊同屋大維招募軍隊,而且還對歸附于他的兩個馬其頓軍團支付餉銀。元老院的目的是要借屋大維的力量對抗安東尼。屋大維在自己羽毛未豐時,也必須借助元老院的支持。
經過精心的準備,屋大維逐步掌握了大權,元老院的人也正想利用屋大維控制安東尼,于是屋大維用武力迫使元老院承認了他的繼嗣權,并對刺殺凱撒的敵人進行了鎮壓。于是屋大維就和安東尼勢均力敵了。年輕的屋大維憑著自己的杰出才能和勇氣,成為羅馬的絕對統治者。
當時馬爾庫斯·埃米利烏斯·雷必達是愷撒的騎兵長官,羅馬西部西省很多擁護愷撒的人都歸依了他。屋大維、安東尼、雷必達三人都有不小的實力,但誰也不能建立自己的獨裁政權,為了互相牽制和利用,三人于公元前43年結成了組成被稱為第二次三頭執政的軍事獨裁。
公元前42年,“后三頭”聯盟開始清理元老院。300元老與3000騎士被籍沒產業并殞命。這不僅是場“凈化”,很大一部分籍沒的財產被用來維持擴充他們的軍隊。
“后三頭”聯盟消滅了他們的共同敵人—元老院貴族后,三巨頭內部展開了爭斗。安東尼與屋大維領軍追擊已經逃往東方的布魯圖斯與卡西。于菲力比(在馬其頓),屋大維的大軍取勝,而布魯圖與卡西烏斯自殺(公元前42年)。于是屋大維返回羅馬,同時安東尼前往埃及,
公元前36年雷必達被屋大維剝奪了軍權。三巨頭變成屋大維和安東尼兩巨頭并立的局面。
安東尼到了埃及以后與女王克麗奧佩脫拉(埃及艷后),朱利烏斯·凱撒的前任愛人,以及凱撒的幼兒愷撒里昂(小愷撒)的母親結盟。埃及女王是美貌與勇氣俱全的女子,她曾和屋大維的義父愷撒結婚,愷撒死后她自己獨自治理她的王國。安東尼也迷上了美若女神的埃及女王,他們相愛了,并生了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安東尼居然把東方行省的地區贈送給了埃及女王及其子女。至此,羅馬的疆域西屬屋大維,東屬安東尼。
安東尼這種破壞羅馬領土完整的行為激起了羅馬人強烈的不滿。當安東尼忙于東方的戰事及與克麗奧佩脫拉風流;屋大維在羅馬廣結人心,鞏固權力,布謠中傷安東尼:安東尼越來越像個埃及人而非羅馬人。局勢越來越緊張。最后,羅馬元老院和人民大會宣布剝奪安東尼的權力,并且決定討伐他和埃及女王。
前32年,屋大維向安東尼宣戰。公元前31年9月,羅馬討伐軍的艦隊和安東尼、埃及女王的艦隊在希臘西北部的的阿克提烏姆灣海面會戰。雙方勢均力敵,戰斗不分勝負。但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候,埃及女王突然率領埃及艦隊撤出戰場,逃往埃及。安東尼見女王乘船離開,他也棄軍而逃。他的部隊失去了主帥,很快被屋大維單獨消滅了。第二年夏天,屋大維進軍埃及京城。安東尼在敗局已定的時候,他提出要同屋大維單獨決斗,屋大維的回答是:“沒有必要,你想死的話,辦法多得很。”安東尼無可奈何,只好伏劍自殺。埃及女王也在王宮里讓毒蛇把自己咬死。而小凱撒則被屋大維無情殺死,以免影響其為凱撒惟一繼承的身份。
當屋大維回到羅馬時,他已經成為同愷撒一樣的偉大人物。他的帝國北起多瑙河,南到非洲(包括埃及在內的北非一帶),西起比利牛斯半島,東到兩河流域和小亞細亞半島,形成了古代史上一個最龐大的帝國,地中海都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湖。
屋大維決定把和平還給久經戰亂的羅馬人。從他開始,羅馬維持了200多年的和平。
阿克提烏姆戰役之后,屋大維已經掃清了他前進的一切障礙。經過多年內戰以后,羅馬幾乎成了沒有法律的國家,但羅馬并不愿接受一個專制君主。屋大維很聰明。首先,他解散了軍隊,進行選舉。結果屋大維當選執政官,即羅馬共和國的最高行政官。公元前27年,他在官方場合表態要還政元老院并讓自己的勢力退出埃及。元老院不僅拒絕他的請求,還授予他對西班牙、高盧、敘利亞的統治權——此為羅馬兵力最富的三省。隨即,元老院授予其“奧古斯都”(Augustus)號。這個稱號和古代宗教有關,據說語源為“權威”(auctoritas)并和視者(augur)的靈踐有關。在當時人的宗教信仰中,這個稱號意味著持有者擁有超越人的權威且任何章程皆不能對其地位性質定義。此外,這種用來鞏固屋大維權力的特別辦法也讓其即將來臨的帝制與其還是個人時的恐怖統治判然分開。屋大維還接受“元老院首席公民”(即“元首”)和元帥的榮譽稱號,獨攬了羅馬的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大權。“元首”這個詞,從此就在全世界通用了,當時屋大維才36歲。
奧古斯都深諳執政官并不保證他的絕對權力。公元前23年,他辭去執政官職,接受其他二職。一為保民官職,于是其可以任意干預元老院并在元老院之前決斷。因為保民官職通常處理民事,這進一步鞏固了他的權力。二為“統治大權”(高于諸總督的權力),這給予他在領土管理的任何事件上有最高權威。普遍認為奧古斯都在前23年里披上了黃袍。然而,他仍使用第一公民這個稱號。前13年,李必達死,奧古斯都加“大祭司”號。
奧古斯都憑極大膽的手腕奪取了政權,用極審慎的智慧統治著羅馬。羅馬給了他近乎絕對的權力,他給了羅馬四十年的國內和平與持續增長的繁榮,史稱“羅馬和平”(Pax Romana)。他創立了羅馬第一支常備軍(包括海軍),并把軍團駐扎在邊境,以防止他們干預內政。另創立禁衛軍(Praetorian Guard)衛戍京畿并保衛皇帝本人。他還改革了羅馬的財政與稅收制度。
奧古斯都沒有發動過大規模戰爭。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19年的北西班牙山區戰役以順利征服該地而告終。經歷高盧騷亂的反復,阿爾平地區亦被征服。羅馬的疆域擴展至多瑙河的自然疆域,加拉提亞省被羅馬占領。公元后9年,條頓堡森林伏擊戰羅馬失利。自此羅馬向西部日耳曼的擴張停止。此后他接受萊茵河為帝國的最終邊界。在東方,羅馬吞并了亞美尼亞和高加索,而擴張中止于帕提亞帝國的邊境。
在內政上,奧古斯都使用從帝國聚斂來的巨大財富提供給軍隊優厚的待遇;他裝潢首都,大興娛樂活動以愉悅羅馬市民。其自夸“一座磚城在我手里變成了大理石的城市”。他建造了新的元老院會所(Curia),建造了阿波羅神廟與尤利烏斯神廟。他還在大角斗場(Circus Maximus)附近建神龕。據載,卡披扥里烏姆(Capitoline)神廟和龐培劇院(建時未署此名)俱為奧古斯都營造。其建立了交通部,并完成了一個龐大的交通網,促進了帝國的通訊、貿易及郵政。奧古斯都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消防隊。其還在羅馬建立了一支常規警力。
羅馬統治者通常對經濟無知,奧古斯都也不例外。包括奧古斯都在內的羅馬皇帝都把從農業上征來的重稅花費在軍隊、廟宇及娛樂方面。一旦帝國不再擴張,沒有戰掠品,經濟就開始停滯并最終衰退。奧古斯都之治按這個視角看來也就是帝國權力與繁榮的最高點。奧古斯都曾試圖安置老兵務農以復興農業,但收效甚微。首都仍依賴埃及進口的糧食。
奧古斯都強烈鼓勵對羅馬神祗的崇拜,尤其是阿波羅。其把羅馬戰勝埃及敘述為羅馬神戰勝埃及神。其贊助維吉爾的埃涅阿德就是懷著提高羅馬先人聲望之目的。奧古斯都還整頓世風,贊美婚姻、家庭與生育;攻擊奢侈、豪庶婚、濫交(包括賣淫和同性戀)和通奸,但成效不大。(不過其女兒就是因此被放逐和賜死。)
奧古斯都還是文藝保護人。他幫助詩人、藝術家、雕塑家與建筑家。他的統治時期是羅馬文學的黃金時代。在其保護下,賀拉斯、李維、奧維德與維吉爾脫穎而出。這些人士贊美其天才,以接近其標準,以免被逐。奧維德就因傷風化(奧古斯都的標準)而被放逐。他贏得了幾乎整個羅馬知識界的贊譽,盡管很多人私下仍追念共和國。他運用娛樂和慶祝其本人與其家族節日的手段贏得了群眾的支持。
屋大維統治羅馬43年,他善于審時度勢、進退有節,處事機智果斷、謹慎穩健。他所采取的一系列順乎形勢的內外政策,開創了相對安定的政治局面,為帝國初期的繁榮打下基礎。其創制在很多方面影響了以后的帝國政策:
屋大維在共和制的外衣下總攬全權,可以批準或否決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決議,推薦各種重要官職的人選,并可越次表決。與此同時,屋大維開始創立新的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元首下設二十人委員會(元首顧問會的前身),由效忠元首的15名元老、2名執政官和親屬等組成,起重要的咨詢決策作用,但起初尚無固定的組織形式。又成立元首金庫等皇家辦事機構,并任命僚友、被釋奴隸等親信人員掌管。在行省統治方面,采取元老院與元首分治的措施,即把行省分為二類:一類為元老院行省(科西嘉、撒丁尼亞、西西里、帕加馬等),由元老院任命總督管轄;一類是元首直轄省(高盧、西班牙、敘利亞等),埃及則為元首私產,不在行省之列。元首直轄省地位重要、物產富饒,元老院行省則較為次要,而且元首有權派遣全權代理官在元老院行省中招募軍隊、征收軍稅、管理地產。因此,這種行省分治并非皇帝與元老院平分秋色的二元政治,而仍然是元首的一統天下。共和國已經名存實亡了,先前曾是共和國核心的元老院如今不過是一件裝飾品。元首制實際上是隱蔽的君主制。正如古羅馬哲學家辛尼加所說,元首制是“君主隱藏在共和國的外衣之中”。元首政治的社會基礎及其階級實質,明顯地表現在它的內外政策上面。
屋大維的對內對外政策 屋大維為了加強與擴大帝國統治的社會基礎,特別注意提高大奴隸主階級的地位,擴大他們的特權。大奴隸主階級基本上劃分成元老與騎士兩個等級。內戰時期元老等級成分不純和陣線不清的情況相當嚴重。元老院成員中有蘇拉和凱撒的部下、獲釋奴隸和外省居民,在凱撒時期人數曾達千人。屋大維先后于公元前28、18、8年和公元4、14年對元老院進行五次清洗,把元老人數減少到600人,并且明確規定元老必須出身貴族,具備100萬塞斯退斯的財產資格,其中至少有10萬是地產。元老可以擔任軍事長官和行省總督以及執政官之類共和國遺留下來的高級長官。在清洗后的元老院中,共和遺老為數甚微,只占元老人數的十分之一,大部分是“三頭”提拔起來的新貴。元老都是大奴隸主地主。不少元老在意大利和西部行省占有大量土地和奴隸,有的甚至擁有四千余名奴隸。元老等級有優越的經濟地位和社會特權,享有各種政治和社會榮譽。僅次于元老的第二個等級是騎士,其財產資格為40萬塞斯退斯。騎士等級幾經演變:公元前2世紀前,他們是充當騎兵的富有奴隸主;公元前2世紀后,則逐步演變為商業高利貸貴族階層;進入帝國后,他們仍然保有共和時期包稅的特權,同時又成了帝國甄拔文武官職的主要來源。騎士不僅擔任執政官、軍團將校、行省官吏乃至埃及太守和近衛軍長官等高級官職,而且可以通過擔任新設官職(公共工程總監等)領取薪俸。羅馬的騎士以及意大利自治市貴族中的富豪顯貴都屬于騎士等級。騎士與元老有密切聯系,騎士可以候補元老,元老之子在取得進入元老院的資格以前,則列為騎士。這兩個等級在經過一番斗爭之后,在共和制的廢墟上重新聯合起來,他們都在安富尊榮中享受著元首政治的恩寵,因而也大力支持元首政治,成為元首政治的主要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