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主義之三:榮格
為此,榮格反對弗洛伊德的" 性壓抑" 觀點。他認為,弗洛伊德所說的性欲是指當一位患者被迫或被誘導去改正自己的錯誤態度時所形成的,是對性壓抑的一種夸大其詞的說法,是對自己的父母及有關人的一種反抗現象,是一種令人的生命力受到阻礙的家族關系的現象。
榮格還認為,這種性壓抑在所謂的嬰兒性欲說中經常提到,而其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完全屬于另一種生活領域的不自然的緊張表現。因此,只要正常發展之門一打開,它自然會立刻恢復正常。榮格也反對弗洛伊德用性愛去闡述人的行為。他認為兒童時期的" 戀父情結" 和" 戀母情結" 并非是性愛驅使,而是獲取營養和企求生存的需要,兒童的快樂也是出于此而非出于性的欲望。只有兒童成熟了,性機能發展了,這些營養機能才涂土或聯結上性的情感。力比多的生命力也只是在青春時期才具有異性愛的形式。
榮格認為,弗洛伊德的下意識、無意識局限于個體,是純粹" 個人的無意識" ,這就把無意識看得太狹窄,沒有對無意識本身作出具體的分析。實際上,在個人無意識下面還有一個更深的精神層次——集體無意識,它具有普遍的、超個人的性質。這樣,榮格就把人的心理結構系統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集體無意識三個層次。對于三者的關系,他有一個很生動的比喻:意識猶如海洋中一個島的可見部分;個人無意識是那些由于潮汐運動才露出來的水面下的陸地部分;集體無意識是所有的島最終用以作為基地的海床。
他指出,一切在個人的生活中被遺忘、被壓抑、被感知、被想到和被感受的東西構成個人無意識的內容,亦叫情結。而一切并非由個人獲得,而是由遺傳所保留下來的精神機能,則構成集體無意識的內容,亦稱原型。個人無意識的內容來自個體經驗,它曾經是意識的,只因被壓抑、被遺忘而從意識中消失了,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則與個體的經驗無關,它是通過遺傳而得來,包含著連同遠祖在內的過去所有各個時代所積累起來的那些經驗的影響。
他認為,一個人不需退回到過去,亦不需經驗幫助,只需在集體無意識支配下,處于與祖先相似的環境中就會做出與祖先相似的行為。據此,榮格把科學發明、文學藝術創作中的" 直覺" 、" 頓悟" 、" 豁然開朗" 及哲學上的" 先驗知識" 都看作是集體無意識下原型的再現,使其分析心理學不僅對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產生了影響,而且也滲透到哲學、宗教、歷史、文學、科學等領域。
榮格創立" 分析心理學" 不僅僅是為了反對弗洛伊德的" 泛性欲主義" ,克服其局限性,也希望通過現代人心靈的無意識活動分析具體歷史事件,在把遠古和當代隔開的鴻溝上架起一座橋梁。然而,結果非其所愿。他對集體無意識的意義的過分強調,使得他只能描繪出神話人物的性格特征,建立他們之間的相互聯系,而現實的、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正如弗洛伊德的反駁:" 榮格試圖抽象地解釋心理分析的事實,而不考慮個性的特點和個體的經歷。" (克萊芒等:《馬克思主義對心理分析學說的批評》,第71頁)把精神分析學進一步引向了神秘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