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經濟有了巨大的增長和發展,其基礎是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而促使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決定性因素是戰后所發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不斷的科技進步。正是戰后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革命性變革,使當代的社會生產力出現了質的飛躍。
人類歷史上已經歷了三次重大的科學技術革命,每次科技革命都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飛躍,并以此為基礎大大改變了社會經濟面貌。18世紀下半葉開始的以紡織機發明和蒸汽動力廣泛使用為標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曾帶來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19世紀下半葉以電力、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又使社會生產力進入一個新的迅速發展時期。戰后開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開發利用為標志的革命。這次科技革命無論在其規模和深度上,還是在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等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前兩次科技革命。這次科技革命的某些突破在40年代就已產生,而在戰后才作為整個一次革命得到迅猛發展。這除了與科技革命本身的醞釀成熟有關外,更重要的是與戰后的歷史條件和具體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
首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的因素。戰爭期間各帝國主義參戰國為奪取戰爭勝利,在軍事科技和新式武器的研制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全力以赴展開激烈的競爭。戰后,許多新技術被大量轉用民用工業,開辟了許多新產業、新部門。同時,戰爭期間被壓抑或推遲的消費需求的爆發,也極大地刺激了新技術開發和新產品的研制生產。
其次,是激烈的壟斷競爭的推動。戰后壟斷資本間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掌握最新技術成為其在競爭中取勝的法寶,為此各壟斷企業爭相建立科研機構,迅速加快產品更新的步伐。例如與50年代相比,80年代美國企業科研經費增長了22倍,而前聯邦德國企業經費的增長幅度竟高達83倍。
第三,是在國家壟斷資本的宏觀調控下,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條件更為完備。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福利政策、收入政策使廣大居民的消費水平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提高,從而為科技產品創造了廣泛的市場需求;國家對科技事業的財政支持和資金保證是科學技術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條件。這種支持和保證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國家把重點項目委托給企業或大學進行,對其提供資助;其二是國家通過對各類教育事業的投資,培育科學家和造就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熟練勞動者隊伍。國家在這方面的政策措施對科技的進步及其向生產力的轉化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新的科技革命在戰后的蓬勃展開有它的歷史必然性。
這次新的科學技術革命是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首先從美國開始的,而后逐步擴展到西歐、日本和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60年代科技革命進入高潮,70年代之后由于發達國家經濟普遍陷入滯脹,以及兩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科技革命的進程一度受阻。到了80年代,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繼走出危機,科技革命又進一步向前發展。這次科技革命雖然主要發生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但也同時波及到社會主義國家和某些發展中國家。
這次新的科技革命的基本內容,通常認為由五大新興技術群的出現所反映。這些新興技術群是:
主要包括電子技術、通信技術等基礎和關鍵部分。其中電子技術在各種新興科技中發展最快、應用最廣,至今已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部門。而電子計算機的迅速更新換代是其主要的科技成果。由電子技術與其他新技術的發展與結合,造就了多種類型的現代通訊手段,為擴大人類對各種信息的利用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生物工程是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興起的一門新興學科。目前正在研究開發的生物工程技術主要有基因重組技術(又稱遺傳工程)、細胞融合技術、細胞培養技術、生物反應技術和發酵技術(又稱微生物工程)等。雖然它是50年代才開始出現的新興學科,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其中的某些技術如生物反應技術(又稱酶工程)已開始運用于農業、水產、醫療和食品等各領域。在發達國家已形成一個新的產業部門,有專業公司近千家。
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證明,每一項重大的新技術的發現,往往都有賴于新材料的發展。如半導體材料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電子工業的發展。當前發展最快,最有前途的是信息材料、復合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新材料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經濟生活有可能擺脫天然資源的限制。目前發展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新能源材料。已取得研究進展的有非晶硅、超導和精密陶瓷等。超導材料的研制在美國、日本以及我國已取得重大突破。精密陶瓷則是最接近實用化的一種材料,一些國家已在研制以此為材料的汽車發動機。
它包括海洋能源、海洋采礦、海洋養殖和海水淡化等許多專門領域。就海底采礦而言,在石油、天然氣、錳結核和熱液礦床四大海底礦源中,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已較早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部門。目前,海洋石油產量已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1 /5.其他礦藏資源雖然極為豐富,但由于技術難度較大,真正的商業性開采還有待時日。
包括人造衛星、載人飛船、火箭發射等各種宇宙飛行器的研制,及其它們在氣象、資源等領域的利用。作為一門綜合技術它反映著一國科技水平的先進程度。從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開始,空間技術的發展異常迅速,其發展過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集中發展運載火箭、制導系統及其他有關裝置,為實現空間飛行創造必要的條件;60年代后期,則進一步向應用方向發展,進行各種應用衛星的發射和進行以各種試驗為目的的載人空間飛行。空間技術對國民經濟已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較之以往,戰后這次新的科技革命與技術進步有其突出的特點。
第一,是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即理論突破與技術創造緊密結合,科技成果迅速應用于生產,加快改變著社會生產力的面貌。戰前,理論突破與技術創造之間的關系并不象現在這樣緊密、這樣直接,且常常是發明創造之后才有理論說明的。戰后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任何新的發明創造都是在各學科理論的指導下完成和實現的。因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生物工程學等大量科學理論的突破及新興學科的建立,每年有成千上萬種技術專利問世。這種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使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例如原子能從發現到實用只花了40年的時間,以原子能技術為基礎,原子能工業有了迅速發展。在電子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微機的4 次更新換代只用了十幾年時間。
第二,是這次科技革命具有空前的廣泛性,它綜合了一切科學部門的重大發現,幾乎使科學技術的一切領域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從而影響著生產力的各個方面。與以往科技革命僅僅是發生在動力部門和加工部門不同,這次科技革命涉及到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和其他服務行業,以及生態和能源等經濟活動的一切主要方面。并且在以五大新興技術群為代表的一系列新興技術產生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新興產業部門,主要有原子能工業、電子計算機工業、半導體工業、宇航工業、激光工業和高分子合成工業等等。新產業群的出現又促使國民經濟結構發生著深刻變化。
戰后科技革命和技術進步的上述新特點,決定了這次科技革命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比以往大得多。而它對經濟的影響首先是通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變化體現出來的。
首先,科技革命和現代技術的興起與發展,極大地完善了現代機器生產體系,隨著以電子技術為核心的控制系統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社會生產普遍進入了自動化階段。它使生產由原來的" 用機器制造機器" 進入到" 用機器操縱機器" 的時代。這一生產工具的變革,不僅減輕了人的體力勞動強度,而且使人們從一部分腦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戰后,生產自動化的最突出成果是機器人在生產中的廣泛使用。目前,日本在機器人的生產和使用上居于領先地位,1990年它所使用的機器人已近27萬臺,遠遠超過美國和聯邦德國。
其次,科技進步使勞動力構成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隨著生產過程自動化的到來,體力勞動在社會生產中所占的比重下降,腦力勞動在社會生產中所處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這從一些發達國家" 白領工人" 數量超過" 藍領工人" 得到了印證。同時,伴隨科技進步直接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力減少,而從事為直接生產過程服務的勞動者就業人數在增加。美、德、英、法、日5 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就業總人數的比重,50年代中期只有美國一國超過了半數,而到1983年這5 國均已在半數以上,美國已近70%。
第三,科技革命推動了社會分工在深度和廣度上的新發展。伴隨科技革命條件下的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戰后的社會分工,在深度上向部門內部的各零部件和各工序之間的分工方向發展;在廣度上則表現為由一國范圍內的生產分工向國際范圍內的多方面、多層次分工方向發展。例如,波音747 飛機的試制和生產就是由6 個國家的1500家大企業和15000 家中小企業,在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完成的。
第四,科技進步的發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類生產和生活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從而為社會經濟活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這主要表現在戰后對原子能、太陽能等自然界能源的逐步開發和利用,以及新的化學、合成材料的出現和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70年代初,僅石油化工產品就多達幾萬種。由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合種合成材料,已在逐步取代金屬、木材、棉花、皮革、羊毛等天然材料,成為生產和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科學技術與生產力各要素全面綜合所形成的強大社會生產力,直接推動了戰后各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的高速增長,并使產業結構朝著高級化的方向發展。關于這方面的內容,在前面第一章已經談到。這里應當指出的是,科技進步不僅推動一國內部經濟的增長和效率的提高,而且還極大地推進了國際經濟關系的發展變化。科技革命使生產的社會分工向國際化方向發展,科技進步則把各國的生產、經營等經濟活動日益緊密地聯結為一個整體,從而促使國際經濟關系出現前所未有的發展變化。這些發展變化包括:由于現代交通運輸條件的改變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地區、各類型國家經濟交往的普遍加深;國際分工所推進的生產國際化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快;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發展,及其結構和構成上的深刻變化。這些內容將在以后各節詳細展開。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科技進步對南北關系所產生的影響。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減少,以及發達國家使用合成材料和替代能源對進口依賴的減少,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優勢和資源優勢逐步減弱以至喪失。這使本來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就已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在科技革命和技術進步條件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有可能進一步拉大。但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從本國的實際出發,合理地引進先進技術和生產設備,改造自己現有的企業和經濟部門,并積極發展本國的教育和有基礎的科技產業,進而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就是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