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世界哲學源流史》英國經驗主義之六:大衛.休謨2

英國經驗主義之六:大衛.休謨2

休謨一生,有許多相當要好的朋友,無論在英國還是在歐洲大陸,他都是很受歡迎的人。他和法國大百科全書的各位代表人物如狄德羅、愛爾維修,和伏爾泰,和孟德斯鳩,和亞當.斯密,甚至和患有妄想癥的盧梭,都是好朋友,他對他們都能禮儀有加,真誠相待。他們對他也有很好的評價,如伏爾泰對他的《英國史》的不無過頭的贊美。孟德斯鳩也曾被他的哲學著作深深打動,并將自己的《論法的精神》鄭重贈給休謨。  

在對法國哲學的評價上,他無疑更傾心于盧梭。因為他的反理性風格和盧梭的主張有更多相似相通之處,然而正是這位時而清醒時而半瘋的盧梭使他的身心倍受折磨。他1763年出使巴黎,1766年與盧梭一同回國。他積極為盧梭尋找住所,又為盧梭申請由喬治三世頒發的年金。但是這位與他最為意氣相投的盧梭先生,不幸舊病復發——他原本患有被害妄想癥的。他一犯病就懷疑休謨要害他,而且不僅休謨,整個英國學界全要害他,于是驚恐萬狀,大吵大鬧,一旦清醒過來,又緊緊擁抱休謨,口中念念有辭:" 不!不!休謨絕不是害友的人!" 但是,他的病加上他的性格,終歸是無可救藥的,結果終于導致了兩個人的最后分手。但是,即使在分手之后,休謨對盧梭也沒講過什么過頭的話,他只是帶有幾分怨悔又有幾分無奈的心情評論這位難纏的寶貝朋友說:"

他在整個一生中只是有所感覺,在這方面他的敏感性達到我從未見過任何先例的高度;然而這種敏感性給予他的,還是一種痛苦甚于快樂的尖銳的感覺。他好像是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在這情況下被趕出去和猛烈的狂風暴雨進行搏斗。" 休謨去世前幾個月,還懷著欽敬的心情,認真閱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的第一卷。  

休謨的這種性格,與他的家庭環境和他的人生經歷多有關聯。  休謨于1711年舊歷4 11日出生于愛丁堡。他家門顯貴。其家族屬于霍姆或休謨伯爵家的一個分支。但家境并不富豪,他父親是一位律師,母親也出身于法學之家——她父親是法學院院長。他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幼年很不幸,2 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按照英國繼承法,他哥哥繼承了父親的主要財產,而他每年只能得到50英磅的收入。1723年,他年僅12歲,便和哥哥一道進入愛丁堡大學在這里接受了全面的基礎教育。

在校期間,他不但順利讀完了各門基礎課程,包括邏輯學、形而上學、自然科學和希臘語,而且接觸和熟悉了牛頓與洛克的書籍。他母親和家人都希望他繼承父業,成為一名律師,但他卻對文學著迷。他自己后來回顧說:" 我順利地讀完了各學科的基礎課程,并且很早就對文學發生了興趣,文學是我一生中最酷愛的科目。" 以此,他畢業后雖研究了一段法律,但很快便認定自己不適合干這行。

后來,他可能為生計考慮,曾試圖成為一名優秀商人,但也不成功,而且中間還發生一個小小的插曲。在他的經商地有一個女子指控他是她私生子的父親,罪名自然不能成立,名譽似乎也未受損,但那心境是不會好的了。這段經歷給他的啟迪是:" 他完全不適宜從事這項營生。" 此后,他便全身心投入到哲學研究和寫作中去。

以他和幾位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相比較,他早年生活,似培根,個性,似洛克。他和貝克萊的相似之處在于,他很年輕時,就發表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哲學著作;和貝克萊的不同之處是,貝克萊中年之后的興趣便有些瑟琶別彈,而他對理論研究的志趣卻是終生不諭。1739年,他剛剛28歲,便出版了哲學巨著《人性論》;1741年和42年,他又分別出版了《道德和政治論文集》的第一卷與第二卷;1752年,他的《政治論文》獲得成功;1754年,又出版了《英國史》第一卷,以后陸續出版了這部著作的其他五卷。  
休謨的生活經歷和他的學術經歷一樣,并不順利。1744年,他的朋友愛丁堡市長提議由他出任愛丁堡大學的倫理學和精神哲學的教授,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如愿;1745年,機會似乎來了,結果那職位又被別人搶走。他只好到安古代爾侯爵家作家庭教師,但這位侯爵不但性情古怪,后來還患上精神病。休謨的工作報酬,不但曾被無理減少。而且直到15年后才完全付清。1745年,休謨的母親去世。1746年他又被安古代爾侯爵解雇。此時的休謨,可謂身心交瘁,前途無望。正巧他的一位遠房親戚恰到好處地邀請他到軍中供職。這位親戚此時正奉命率一支遠征軍去加拿大,于是休謨成了這位將軍的秘書,并且很快被提升為軍法官。但遠征軍的發展也不順利,他又回到英國繼續他的寫作生涯,直到1752年,他被任命為愛丁堡學院的圖書館長。1763年,又被任命為駐法大使館官員,在法國居住了約3 年時間。1767年被任命為副國務大臣,在任兩年,表現出色。1769年,當他58歲時,他重回愛丁堡。他覺得自己已經是一位年收入1000英鎊的富翁了。但他對哲學的志趣,既是" 貧賤不能移" ,也是" 富貴不能淫" 的。他1775年患病,但態度依然積極平和,17768 25日,與世長辭。  
休謨的一生,求學,從政,經商,治學,交友廣泛,性情平和,遺憾的是他終生未娶。雖然他在法國時得遇一位女知音,但二人關系終究未得到得突破,只是保持了終生友誼。  
休謨一生研究廣泛,經歷復雜,但他真正鐘情的還是他的哲學研究。雖然在他生前,他的哲學不曾取得如洛克、盧梭那樣巨大的影響,但在德國和他身后,他卻得到了別人無法得到的特別的光榮。不但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人康德承認受到他的哲學的很大影響,而且19世紀以后的各種實證主義哲學流派無不對他表示出由衷的尊敬。  
但他和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有很大區別。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幾乎個個都是法國大革命的前驅者,他卻是一個在政治方面十分保守的人。他是哲學方面的大智者,又是政治方面的大庸人。他反對一切革新,公然宣稱" 革新就是邪惡"。或許可以這樣講:休謨的哲學,一直影響到20世紀眾多的現代西方哲學流派,而他的政治表現,即使在18世紀,也沒有多少值得贊賞的地方。


2.休謨的哲學思想  

休謨哲學的主觀想法,是將人性研究作為各種理論研究的中心和基礎,所以,最能代表他的哲學思想的乃是他的《人性論》。他認為,一切科學都以不同的方式與人性發生聯系,而人性問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切學科的中心。不但社會學科、人文學科如此,甚至連數學、自然哲學和自然宗教都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人的科學。" 可見人的研究在他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從人性入手研究哲學,即使不是休謨的發現,也是他有別于其他哲學人物的一個特色。單以英國經驗哲學而言,培根哲學最重視知識,霍布斯哲學最重視國家,洛克哲學最重視經驗,貝克萊哲學最重視感知,休謨最重視的乃是人性。人性問題,本來是18世紀的政治主題,休謨卻把它變成哲學主題,這正是彼時彼地英國的特色。從《人性論》的組織結構看,休謨從人性出發,先論知性(第一卷),再論情感(第二卷),后論道德(第三卷)。知、情、德是休謨人性理論的三個基本部份。很顯然,這種人性理論與法國啟蒙思想家的理論有明顯不一樣的地方。  
休謨的人性論,雖然以人為研究中心,又以人的觀念為研究重點。或者說,以人為中心是他的主觀愿望,而以人的經驗和觀念作為他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則反映了他哲學的邏輯過程,換句話說,他的哲學雖然以人性為總命題,但似對人的觀念的關心遠遠超過對人本身的關心。  
從這個意義上講,休謨的人性論就其現實性而言,其實沒有多大價值。  在人的問題上,他沒有提出多少新的內容。在這方面,他不但比不過他同時代的法國啟蒙思想家,甚至比不過早于他的17世紀理性主義哲學家。實際上,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歐思想家,歷來把對人的尊重和認識擺在重要地位。他們或者由敬神轉為敬人,或者干脆確認人的崇高地位,而對神靈表示懷疑。  
因此,這個時期的思想家都帶有強烈的人文色彩。17世紀的理性主義思想家,或者把人的理性看得高于一切,或者對世俗內容如科學、知識與國家倍加關心,且提出一套一套完備的思想論證。18世紀的法國啟蒙哲學,尤其推崇人的品行,尊崇人的地位,對一切妨礙人的發展、人的理性、人的權利、人的自由的內容,不管他是神靈,是政權,是貴族,是傳統,是經典,是權威,都要統統反對,并且恨不得一風吹去,讓它們煙消火滅才稱心如意。  
休謨則另成一系,他的人性觀如果放在社會現實生活這個領域中觀察它,則它既非常保守又毫無新見。他反對革新,推崇服從,而且視仰政府鼻息為大榮幸,敬富人如敬父母,畏官長如畏神明,安時守份,無怨無怒,不但不為自己的貧困而煩惱,還要為人家的富足而興奮。他說:" 我們譴責一切不忠于執政長官的行為" ;又說:" 最符合于慎重和道德學的一條準則,就是安然服從我們生活所在的那個國家的現存的政府。" 而且對于一切反抗最高權力的行為,無論你有多少理由,他都不問青紅皂白,一概反對。他認定," 在健全的政治學和道德學中,雖然在某些場合下反抗最高權力可能是正當的,但是,在人事的通常進程中肯定不能有比這件事更有害、更罪惡的了。" 可憐的休謨,你是太過于平庸了。但從哲學的角度考慮,休謨的人性學說,又有特別重要的理論價值。  
休謨對人的研究,始于知性,而他對知性的研究,又始于經驗,所以他才被列入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但是休謨的經驗主義,顯然已經與英國傳統的經驗主義包括洛克也包括貝克萊的經驗主義發生莫大分歧。他不但不同意洛克的知識來源于經驗的觀念,甚至也不同意貝克萊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 式的經驗論。休謨的經驗學說,把英國經驗主義引導到觀念唯一的極端方面去了。因此,羅素說他的經驗方法是走進了死胡同。  洛克的經驗論,認為物體有第一第二兩種性質。第一性質是客觀存在的。與人的感覺沒有關系,例如物體的廣延和數量。第二性質則與人的感覺直接相關,如溫度和顏色。為此,洛克還舉了三只不同溫度的水杯的著名例證。  
貝克萊不同意此說。他認為,不論物體的第一性還是第二性,都是由人的感知來決定的——" 存在即是被感知"。即使物體的廣延和數量,如果沒有感知,也無法確定它們的存在——你不感知它們怎么知道它們存在呢?但是,貝克萊的感知理論,還有兩個前提,第一個前提是從經驗到感覺,第二個前提是感知的主體,包括靈魂、自我和精神。  
休謨不但不同意洛克的經驗,也不同意貝克萊的想法。在他看來,即使靈魂、自我和精神,如果不通過感知,你也一樣不能證明它們究竟是否存在。形象一點講,在貝克萊那里,我與我的感知是兩回事。我是主體,沒有我怎么能有知覺?至少會有上帝的知覺——上帝也是一個我——才行。而在休謨這里,連自我也沒有。他循著貝克萊的思路繼續向前發展,發展到最后,干脆就用貝克萊的方式把貝克萊打倒了。他的邏輯是:即使自我,如果沒有感覺,你怎么證明?換句話說,就是你如果不去感知,你怎么能確定你就是你?甚至你怎么能證明你的存在?這理論比貝克萊的感知論更其具有玄學味道。讓常人不但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甚至連看一看這和尚的路徑都尋它不到。  
但休謨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雖然他認為貝克萊的哲學是" 最深刻的哲學" ,他還是要對這種最深刻的哲學提出批評,盡管他認為貝克萊的作品是" 古今哲學家中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懷疑論的教本" ,他還是要對這個教本提出質疑。在他看來," 除了心靈的知覺或印象和觀念之外,沒有任何東西真正存在于心中" ,而且," 我們即使盡可能把我們的注意傾注于我們自身之外,追蹤我們的想象上至諸天,或者遠至宇宙的盡頭,我們也永遠不可能真正超出自身一步,而且除了出現在那個狹窄范圍以內的那些知覺以外,我們也不能設想任何一種存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好書推薦】】好人完人的哲學大家——《大衛.休謨傳》精華分享
淺談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發展的內在邏輯
22本哲學原著,帶你走進哲學新世界
經驗主義認識論概述
思想的時代
淺論盧梭哲學思想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山市| 曲水县| 万山特区| 宝山区| 利辛县| 锡林浩特市| 石台县| 剑阁县| 沈阳市| 雷州市| 鄂尔多斯市| 怀柔区| 县级市| 如皋市| 灵川县| 曲麻莱县| 胶南市| 长顺县| 台北县| 镶黄旗| 资兴市| 毕节市| 镇沅| 准格尔旗| 大宁县| 平阴县| 平果县| 南江县| 施秉县| 忻城县| 江川县| 崇阳县| 景德镇市| 江西省| 孝感市| 井研县| 封开县| 青神县| 秭归县| 嘉鱼县| 洞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