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父母為了叛逆期的孩子教育問題,每天在學習各種家庭教育課程或者看文章、看書籍,希望能通過自身的轉變帶來孩子叛逆帶來的各種問題的徹底解決。
于是我們看到大人們都懂得要用『包容、接納、理解、愛』去關懷孩子,要對叛逆期的孩子的多鼓勵、多安慰、多支持,但是通常孩子的叛逆問題還是并沒有實質性的轉變。
究其原因,除了理論導向與學習途徑及方法是否正確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道理學了很多,但知道做不到』,而『知道做不到』恰恰是壹心大哥最擅長,最容易解決的問題。
為啥大人們愿意改變去學習卻『知道做不到』?今天我透過我親自指導的『親子溝通學習圈』家長的溝通案例來說明。
『親子溝通學習圈』的一位媽媽線上電話聯系我,因為媽媽問我孩子不想上學該怎么辦才好,媽媽希望通過角色扮演,請我示范如何對話,因此我扮演家長媽媽扮演兒子。
媽媽的扮演:『我明天不想上學?!?br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box-sizing: border-box;">
我的扮演:『發生什么事了?怎么不想上學?』
媽媽的扮演:『我的作業沒有做完,而且很多課我都聽不懂。』
我的扮演:『那你怎么辦呢?』
媽媽的扮演:『我就不想去上課呀!』
我的扮演:『你不想去上課呀!』
媽媽的扮演:『對呀!』
我的扮演:『不去上課可以嗎?』
媽媽的扮演:『當然不可以呀!』
我的扮演:『那怎么辦呢?』
媽媽的扮演:『我也不知道啊?!?br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box-sizing: border-box;">
我的扮演:『你有問過老師嗎?』
媽媽的扮演:『有呀!老師叫我請同學幫忙!』
我的扮演:『你問過同學了嗎?』
媽媽的扮演:『同學們都沒空幫我呀!』
我的扮演:『你希望我幫助你什么呢?』
媽媽的扮演:『我也不知道。』
我的扮演:『你怎么問同學的?我可以知道嗎?看看你問同學時,發生了什么?同學怎么不幫你呢?媽媽能聽一下嗎?』
媽媽的扮演:『好呀!』
對話停在此處,我問媽媽對話感覺如何?媽媽說:『感覺很舒服呀!覺得被尊重,但是好像有點不一樣啊……』
媽媽接著說:『不同人講話,感覺不一樣啦!』
我好奇地問媽媽:『你講話時有關注自己內心情緒、身體姿態、說話語氣與句中的刻意停頓嗎?』
媽媽說:『我都有注意呀!』
我問:『那么我們對話的內容都是一樣嗎?』
媽媽說:『老師,我跟你說,我也是這樣說話的,我們的內容幾乎一模一樣!』
我確認了一次:『是嗎?一模一樣嗎?』
媽媽很肯定的強調:『老師,真的一模一樣?!?/p>
于是我邀請媽媽,重現與兒子對話的場面,由我來扮演兒子,媽媽欣然同意。
我的扮演:『我明天不想去上學?!?br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box-sizing: border-box;">
媽媽:『你為什么不想去上學?』
我的扮演:『我的作業沒有做完,而且現在很多課我都聽不懂?!?br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box-sizing: border-box;">
媽媽:『嗯,你總是這樣!我不是跟你說了很多遍了 ,遇到問題要馬上尋求幫助,當時你應該去問老師??!你沒有問老師嗎?』
我的扮演:『有??!老師叫我問同學??!』
媽媽:『那你有問同學嗎?』
我的扮演:『我問了??!同學都很忙??!沒有空跟我說?。 ?br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box-sizing: border-box;">
媽媽:『你有每個同學都問了嗎?特別是成績好的那些同學你有沒有問啊?我不相信每一個同學都問了啊。』
我的扮演:『我哪能每個同學都問啊?我就問了平時幾個身邊要好的同學?!?br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box-sizing: border-box;">
媽媽:『你就是這樣的人,膽小逃避、玩心重,問你要好的幾個同學有啥用?他們天天玩手機且成績也不好,能幫到你什么?。课以缇透阏f了,不要跟他們玩在一起,否則遲早你會變得跟他們一樣沒出息的!』
我的扮演:『他們不是你想象的那樣!他們雖然成績不好,但是對我挺好的?!?br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box-sizing: border-box;">
媽媽:『你為什么不能學學你們班上的王小明同學,家里條件那么差,但是別人從小就知道刻苦讀書,從不玩手機,每次考試都是班上前三名,從來就不讓父母操心!』
我及時叫停了媽媽,讓她回想一下剛才這兩段扮演示范,是有點不一樣還是大不相同?
幾分鐘后,媽媽回答我:『老師,我明明是想關心孩子、幫到孩子,怎么這兩段對話給我感覺區別這么大???』
練習好奇對話時,很多大人很容易踏入誤區,忽略了要關心人,而想要去解決問題——就是按照自己的期待去改變孩子。
一旦我們想要解決問題時,而不是關心孩子發生了什么呢?孩子該如何面對一個困難?就容易在好奇對話中,想要解決孩子的問題,或者想要引導入一個自己認為正確的標準答案,因而常常踏入誤區中。
我們大人一路走來確實不易,從過往的孩童到現在自己身為父母,不僅承受著外部世界的各種生存壓力,同時上一代原生家庭的“聽話教育”模式耳濡目染,這些讓我們逐漸封閉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對于我們大人來說,我們現在跟孩子對話時,完全處于外在的頻道,感受著社會化的需求、利益、財富和關系,我們已經習慣于從物質的利益來判斷事物的對錯及重要性。
于是,我們就只能用頭腦認知去跟孩子溝通,但是現在叛逆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內在的頻道中『安全感、存在感、被尊重、被欣賞、被認同』,而這些沒法用我們頭腦中的認知去良好互動連接的。
大人只有通過好奇開啟自己內心感受之門,以內在的頻道去連接對話,這才是真正的關心叛逆期的孩子,同時在對話中要牢記這個原則:
『先不要急著解決問題,首先要關心孩子這個人本身,要好奇孩子這個人內心受到的沖擊與當下的感受』,這樣孩子的叛逆問題才能得到徹底解決。
溝通是一門藝術,這個大部分父母都知道,你也不會否認,你面對叛逆期的孩子,溝通效果越來越差,幾乎到了“油鹽不進”的地步。
這個時候你肯定會自我反省,因為溝通能力差,結果溝通的目的達不到,所以你也非常希望可以提高自己溝通的技巧,也就是很多父母求助我常說的:“家庭教育課程買了很多,書看了很多,就是仍然跟孩子不會說話,不知道如何溝通?”。
但親子溝通其實是區別于常規知識學習與技能學習的,往往很多大人跟你一樣都沒有意識到這里面的差異。
知識性的學習,可經由自己的看書或者老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方式進行,技能性的學習,類似于學習駕駛、游泳,可經由自己反復練習和老師的指導來學習。
但基于兒童發展心理學、社會學、哲學背景的親子溝通學習而言,其背后的內涵、精神、思想的部分,決定了我們在這條路上將走向哪里、走多遠。
對于叛逆期的孩子教育及親子關系重塑,最終決定我們能否做到『中正、合適』的,是『心法』,『心法』掌握之后,生活中任何與孩子的交集,都可以是你與孩子重塑親子關系的良機。
所以你跟孩子的溝通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技巧的問題,而是你是如何用自己的內心連接孩子的內心,對于叛逆期的孩子溝通,更加準確的說是『你用自己的內在生命力陪伴與引領孩子的內在生命力不斷綻放』。
但是很多大人與孩子的溝通其實都是化了妝的攻擊,當孩子對你說:『我就是你們天天道德綁架才變成這樣的!』,『我現在之所以這樣就是學你們的!』,你也許為孩子的抱怨、憤怒很傷心、沮喪,但是你如果仔細一想,這也并不奇怪。
人的攻擊性,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那是無處不在,夸張一點,可以說,精神分析一半的時間都是在研究攻擊性以及研究攻擊性的表達。幫助處理自己被壓抑的攻擊,或者幫助他處理自己未處理的被攻擊。
在心理學里面,攻擊絕對不僅僅是表面字眼,你看到的那樣,它不僅僅是一種你能看到的行為,比如我打你一下,我虐待你一下,我破口大罵你,攻擊無處不在,我們與孩子的連接里,無處不在的是語言,所以攻擊就潛伏在無處不在的語言,即溝通里。
讓我們來通過上面那個案例來看看,潛藏在你與孩子日常溝通里面的帶攻擊性的表達。
攻擊性言語1:『你應該…』 『你總是…』
媽媽:『嗯,你總是這樣!我不是跟你說了很多遍了 ,遇到問題要馬上尋求幫助,當時你應該去問老師??!你沒有問老師嗎?』
當大人對孩子說出,你應該如何、你總是這樣的時候,其實就是在限定孩子他自己的選擇并且指責孩子的犯錯。
很多問題,不是說一句『你應該』就能解決的,『你應該』,只是為了告訴孩子這個錯誤是你的責任,而并不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你本意是想幫助孩子,但是一句『你總是』,卻不知不覺把自己過往對孩子的認知帶入了,讓孩子感覺你對他有偏見,就站在了他的對立面,不是真心幫助他解決問題。
比如:我很想這樣,但是你一直很強硬的和我說,你總是這樣,你應該那樣,你不應該這樣。你沒有理解到我想這樣的感受,你也沒有站在我的位置上,考慮我的選擇對于我的意義。
你只是對我說,應該,而這個應該,其實是你站在你的立場上的思考,那么當你說應該的時候,你是在強加你的看法和思想給我,而且,當應該反復出現,似乎就是在表達“我說的才是道理,你沒有道理”。
如果你跟孩子說話很喜歡說『你應該』、『你總是』,那么你的表達其實透露出的是一種做父母的強勢和對孩子強烈的控制欲望。
這種強勢和控制,實際上是在攻擊著孩子的內心邊界,即使披著道德、道理、正確的外衣。應該與總是這種字眼,需要慎用。
攻擊性言語2:『你為什么不能…』
媽媽:『你為什么不能學學你們班上的王小明同學,家里條件那么差,但是別人從小就知道刻苦讀書,從不玩手機,每次考試都是班上前三名,從來就不讓父母操心!』
『你為什么不能…』首先我們要注意的是,這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表達,是完全不同的含義。它是一個疑問句,還是一個反問句?
但是上面這段話其實一個反問句,這里面就有媽媽對于孩子學習不上進的不滿。這其實是媽媽在表達一種強烈的要求,并對于孩子竟然反對這個要求,而出現了生氣的情緒,通過反問表達了攻擊性。
如果媽媽換一種說法:『我是覺得成績好的同學幫助會大些,這里媽媽問你一個問題,你為什么不能主動跟你班上的王小明同學請教學習上的問題???媽媽這樣問,你會不舒服嗎?』(搭配低沉的語調,看向孩子的疑問配合關切的眼神及柔和的表情)
即使是同樣的句子,表達的意義也完全不同。孩子會感覺到自己被媽媽接受和尊重了,并且媽媽看到了孩子與自己的不同,進而關心孩子這種不同的來由,那么這種方式就給了孩子一個對媽媽去打開自己心扉的機會。
而孩子也會去思考,那種不愿意跟成績好的同學請教功課的念頭究竟是什么,從哪里來?藉由這樣的談話,孩子和媽媽將分歧和不同化為了彼此更進一步去看對方內心的機會。
“為什么不能”這樣的句子,如果用反問的語氣說出來,就是在跟對方表達,你不按我想的這樣去做就是錯的,有問題的、糟糕的,我不能理解也不想理解。
攻擊性言語3:『你就是……』
媽媽:『你就是這樣的人,膽小逃避、玩心重,問你要好的幾個同學有啥用?他們天天玩手機且成績也不好,能幫到你什么啊?我早就跟你說了,不要跟他們玩在一起,否則遲早你會變得跟他們一樣沒出息的!』
這句話后面充滿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定義、標簽、評判。
我看到很多媽媽跟叛逆期的孩子溝通時,特別喜歡給孩子貼標簽:
『你就是不知道感恩父母的孩子!』
『你這樣下去遲早就是個廢物!』
『你就是個自卑不自信的孩子!』
『你能不能學習不分心,做事有點耐性,好不好?』
『你這樣下去考大學肯定沒指望!』
『我對你已經沒什么希望了,只要你跟我說話和氣點!』
這些言語標簽,句句都是將一個孩子釘在柱子上的釘子。其實媽媽是想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感受,但是用下定義的方式,則直接將感受變成了不可推翻的強勢的判斷。
這種攻擊,使得親子溝通變得很艱難,而且也消磨了彼此間那種柔軟的愛意。
如果你可以這樣跟孩子說:
『雖然我們之間有矛盾,但我希望你能更多地體諒下媽媽的不容易??!』
『你看來現在很生氣,能跟我聊聊為什么這么生氣嗎?』
『你這么晚還沒睡,一直在玩游戲,你怎么了?』
『你常常為寫作業分心的事情困惱,是嗎?媽媽這里有個方法能幫到你,你想聽一下嗎?』
所不同的是后面一種方式,容許了孩子的存在,接納了他的感受,然后在這種接納和容許的基礎上,兩個人才能開始真正有效的溝通。
我們都很厭惡被人下定義貼標簽。因為當你被下了定義,也就意味著對方看到的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看到的不是你的“因為,所以”,不是你的內心、你的人格,而只是一個標簽。
“你就是”后面加上標簽,表達的是一種不想溝通,不需要溝通,剝奪了對方向你表達自己的欲望,當你這么去定義孩子,這個定義就會橫在親子關系里變成阻礙,你就不可能再去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和全貌。
其實溝通里的攻擊太多太多,這種攻擊有一個共性,就是帶有強烈的評判并且用父母角色的權威阻止對方一步表達的意味,我又稱之為相愛相殺的攻擊式溝通。
例如日常場景中很多類似這樣的相愛相殺的攻擊式溝通:
『一天到晚光知道玩手機,你的功課做完沒有啊!』
『你怎么又犯這種愚蠢的錯誤,我要說幾次你才能懂事?。俊?br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box-sizing: border-box;">
『你到底讀書有沒有用心??!』
『你怎么這么不爭氣??!』
『你再這么做試試看!』
對孩子的評判,是一種情緒攻擊,阻止孩子真實表達,也是一種相愛相殺行為。
如果你的溝通表達方式一直是用來捍衛父母角色的:『我說的就是權威,而你說什么都不重要,你也不需要再說,除非你認同我說的?!?,那么你要的不是溝通,而只是服從和認同。
因為通常在大人的世界里,看得見的現狀才是重要的,我們很多大人很難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孩子內在可供發展的前景。
所以大人們會認為在現在這么一個充滿競爭和多變的時代里,一個孩子假如不能加倍學習、加倍地努力、聽話懂事,以后就會失去在社會上良好生存的機會。
在這樣的認知基調之下,我們表達對孩子的關心,總是用自己頭腦中的認知去不斷評判孩子的外在行為:玩手機、逃學、作業拖拉、早戀、頂嘴、拒絕溝通……,并對這些孩子的言行貼上『叛逆』的標簽。
那么,你就會在處理與孩子的親子關系當中,會不自覺地以頭腦中認為“正確”的標準來評判孩子,而且還總是打著“愛”的旗幟,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似乎所有的人,都在用評判來衡量彼此。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大人們并不知道,我們的眼光與評判,把多少本可以才華橫溢,本可以魅力獨特的孩子“刺”死。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孩子活不出自己』
你如果一直使用攻擊式的溝通,你的孩子原本堅定的“獨一無二”自我信念開始動搖,或許“我真的不好”的感受在孩子的內心開始蔓延,最終孩子自我生命力慢慢被消磨殆盡。這就是為什么叛逆期的孩子厭學、網癮一直無法徹底解決的成因。
于是,我看到很多媽媽在回憶自己原生家庭經歷時,大多數媽媽說她小時候很害怕做錯事,生怕做錯事了就會惹來一頓罵。她覺得父母就是權威,父母都是對的。
小時候她曾經嘗試過表達自己沒做錯,可是結果要不就遭到漠視,要不就是父母姿態更加居高臨下的痛罵?!拔沂悄惆郑 薄拔沂悄銒?!”“我為你好!”甚至到后來她畏手畏腳,是不敢做任何事。
在這樣的不被允許表達、不平等、被評判的家庭氛圍中,讓她的害怕延續到成年。她看起來就是弱弱的,在權威人物(例如老師、老板)面前大氣也不敢出。
因為從小開始,也不知道什么事在父母眼里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不知道做了什么事會引起父母的情緒狂潮,只知道自己“做錯了”就會引來一場風暴。
她已經把父母的憤怒和焦慮通通歸因為都是我的錯,這一輩子都活在跟自己的父母的不斷情感糾纏中,相愛相殺著。
你希望你跟孩子以后也是如此嗎?我相信你,現在心里肯定有了答案了。
如果你有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叛逆、早戀、厭學、玩手機……),或者想學習更多教育孩子的方法、親子溝通技巧,你可以通過微信聯系壹心大哥,免費幫你分析孩子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