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語:“父母在,不遠游”。然而時過境遷,城鎮化進程將昔日的傳統農村納入轟轟烈烈的現代改造中,社會環境、人口結構、思想觀念都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改變。外出打工,走進城市,農村青壯年已成為工業文明轉動齒輪中的一環,“不遠游”成為一份不切實際的無奈。
農村養老是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短板,投資大、見效慢、觀念落后,加之購買力不足等因素牽絆,使得農村養老很難吸引社會資本的青睞。
如何扎根農村實際,有效破解這一難題?前不久,記者前往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采訪,安慶市貼心之家養老服務中心開展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或許能給我們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
地處安徽省安慶市城鄉結合部的宜秀區,青壯年外出務工比例高,大量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無人照料,子女有心無力。中國農村養老的短板在這里突兀地存在。
2年前,一家名為“貼心之家”的本土養老企業,悄然在宜秀農村興辦起來。通過和村居委會合作,在全區共建立13個社區養老服務站點,2.2萬余名老年人成為會員,約占全區老年人口的一半,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享受到“貼心之家”的周到服務。
——安慶市美麗鄉村
植根鄉土:
只需99元年費,老人得“榮耀”,子女享安心
上海天雄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朱氏兄弟是宜秀區本地人。2015年下半年開始在宜秀區以企業連鎖經營的方式開展農村居家養老服務,2016年注冊成立民辦非企業貼心之家養老服務中心。
“貼心之家”每個服務站都從當地婦女中選聘站長1人,服務人員(醫嫂)7-8人,工資標準在2500元-3500元左右。中心通過會員制的方式面向農村居家老人開展站點+上門服務。具體來說,會員只要每月繳費10元或一次性年繳99元,即可享受免費理發、上門體檢、探視走訪、文化娛樂、節日關懷、代繳水電費、緊急救援等14項基礎服務。除此之外,中心還提供旅游、助餐、家政、物品代購等收費項目,根據服務內容,收費標準靈活確定。
“我是宜秀農村走出來的,我知道農村老人想什么,需要什么。況且,我的團隊都是本地人,彼此熟悉,老人家屬也很放心。”因為熟悉地情,說起創辦“貼心之家”的初衷,朱世勇心里多了一份底氣。會員發展如此迅猛,他的一番話更是實在:“老人們都有從眾心理和攀比心理,養兒防老,誰的孩子孝順,給他們買什么了,用什么了,老人心里都明白著呢。一年才99塊錢,子女們愿意為老人花這個錢,老人們心里也覺得‘榮耀’,一傳十,十傳百,過完春節,會員人數呼呼上來。”
事實上,不僅是老人需要這份“榮耀”,“貼心之家”提供了上門探望、定期理發、代買代繳、緊急救助等服務,面對年邁的父母,子女們也需要這份“安心”。
創新模式:
引入銀行授信、村醫、線上智能平臺,為服務保駕護航
既扎根鄉土鄰里情,又有多種模式創新,“貼心之家”會員數量擴張迅猛體現出的強大生命力,似乎可以從中找到注腳。
與消費者和商家直接結算的收費模式不同,“貼心之家”創新收費方式——引入第三方徽商銀行,服務協議由中心(服務提供方)、銀行(資金監管方)、老人(享受服務方)、子女(服務購買方)四方簽訂,權責定位明確。每個會員在徽商銀行開設賬戶,銀行提供一定的消費額度(初始每人200元,根據繳費記錄提升信用等級,目前最高達1000元額度)。中心按月將會員的消費記錄發送給老人子女,銀行定期向老人子女發出結算通知,子女及時將款項通過微信、支付寶等形式打入銀行賬戶,銀行每個月則按照約定授信向中心提供現金支持。這種銀行授信的模式,資金流向清晰,有效減少了消費過程中的糾紛。
為了彌補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醫”的缺失,中心整合了農村基層醫療資源,聘請了村醫作為各站點駐點人員,中心按每月3000元-4000元支付村醫的日常工資,村醫為會員提供健康管理、咨詢和定期體檢等基礎醫療服務。老人有個頭疼腦熱、小病小災的,村醫就可以解決;遇到急癥,村醫的應對之法也相對專業。
2017年,“貼心之家”成立了信息技術中心,建立了線上服務平臺。開通后,家屬通過手機端可隨時了解老人的生活狀態,查詢消費明細和服務情況。同時平臺還提供營養保健、理療用品、健康食品、康復器械等方面的線上網店、線下社區服務店服務。平臺關聯運營端、客戶端,鏈接家政、醫院、政府、養老機構等社會資源,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智慧養老。
對于在農村建養老體驗館,記者稍感好奇。“貼心之家”現有的13個服務站點,面積大都在200-300平方米。目前已經簽約的羅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面積有近700平米,規劃拿出一部分做個養老體驗館。“體驗館主要會引入一些先進的養老設備、設施,包含可穿戴用品、智能終端、護理床、康復輔具、無障礙設施等,主要想讓老人和家屬見識一下,也接觸一些先進的養老理念。”朱世勇引以為豪。
厘清責任:
家庭、政府、企業責任清晰,各司其職
“貼心之家”的本土化服務最大限度地維系了農村的社會關系網絡,營造了親近感。服務過程中,家庭、政府、企業三方責任清晰。
家庭作為社會的組成單元,仍然是養老服務賴以實施的最重要基地。宜秀區的農村老人成為會員,會很自豪地對鄉鄰說:“這是我兒子(女兒)給我花的錢。”對于在外打工的子女,無暇照顧父母,愿意花錢盡孝,通過各種互動和每月消費記錄能掌握父母的行蹤,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不能在身邊照料的愧疚心理,融洽了家庭關系。
地方民政部門在其中的作用也明晰起來。“‘貼心之家’在運營1年多的時間里,政府并沒有給予補貼。站點所需房屋雖是村(居)委會房產,但多數也要收租金。因其發展勢頭不錯,2016年底,安慶市本級福彩公益金給予118萬元建設補貼,用于支持站點裝修和設備配備。2017年,擬將低收入困難老人的會費由政府購買,之后,民政部門還將按照實際服務人次給予一定的運營補貼。”據安慶市民政局福利科科長路興華介紹,“政府先放手讓其發展,確定成效后,追加一部分建設補助,然后向其購買保障對象的服務,再適時修正,對居家養老服務站點實行運營補貼政策。”
對于企業來說,政府支持,子女埋單,企業的職責就是做好老人的服務。“貼心之家”突破了僅靠政府購買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模式。事實證明,2.2萬多名會員的規模效益在不足2年的時間里,已經能夠保證企業的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盈余,使企業獲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整合資源:
養老帶動健康服務、旅游觀光、現代農業,盤活農村多元業態的發展
在楊橋鎮“貼心之家”農產品展示中心,蛋類、豆類、飲品類、酒類、調料類……各種農副產品琳瑯滿目。“貼心之家”以養老服務為切入點,其聯動旅游觀光業、現代農業的商業模式逐步顯現。
楊橋鎮鄉村旅游基礎良好,是安慶市城區居民周末或節假日休閑旅游的好去處。這個農產品展示中心地處一個鄉村旅游、農業采摘的集散中心,周邊集中了很多“農家樂”,今年5月初才開業,養老服務信息中心的線上平臺也放在這里。
據朱世勇介紹,就在開業前兩周,蛋類產品的銷量就突破2噸。“貼心之家”的母公司——上海天雄投資有限公司在上海、江蘇涉足旅游、酒店運營類投資已久,透過這個農產品展示中心,“貼心之家”與當地農村合作社、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民宿機構聯手,對當地鄉村旅游業、現代觀光農業的整合能力正在顯現。
在展示中心,記者還看到一個專門的“扶貧專區”,朱世勇告訴記者,這是一個企業承接政府“精準扶貧”對象產品的展示區,在這個區域里的所有農產品,都是來自在政府“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貧困家庭的農產品,由“貼心之家”進行回購銷售。不僅農戶得到幫扶,企業也承擔了一份社會責任。
蝴蝶效應——農村老人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更讓人欣慰
馬麗萍
在宜秀區楊橋鎮鮑沖湖服務站,干凈整潔、設施先進的助浴房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問及這個助浴房的使用頻次,中心負責人朱世勇說出了這樣一番話:“助浴服務在城市已經很普遍了,而在農村,很多老人也許一生都沒有享受過這樣的服務。助浴房帶有體驗性質,為的是讓老人們知道,城里有的,咱們也有;城里能享受的,咱們這里也能享受。辛苦了一輩子,晚年要過得體體面面。”
10元一次的助浴費用的確不高,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而言,能定期享受這項服務,無疑是對生活質量的極大改善。而這僅僅是“貼心之家”諸多服務中,微不足道的一個小節,再如理療、按摩、康復之類的服務,在理療室的墻上各個項目明碼標價,收費標準也都低于市場價,對于真正有保健、康復需求的老人來說絕對是福音。這意味著,在離家幾百米近的服務站,就可以便捷地享受到這樣的服務,而這對于傳統農村是難以想象的。
“貼心之家”通過開展居家養老服務,不但讓農村老人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基本生活照料,更重要的是,用城市生活方式的先進與便捷對老人日常消費無形中的引導,一定程度上影響或改變了農村老人的思想觀念和消費習慣,讓“遠游”的子女找到了恰當的“盡孝”方式,讓老人們真正享受到“顏面有光”的尊嚴生活。而這對于基本公共服務相對薄弱的廣大農村而言,已經意義不凡了。
對于企業而言謀生存,求發展,需要一定的利益回報,“薄利多銷”“打包套餐”的思路在“貼心之家”的服務中隨處可見。以理發為例,除了99元會費包含的每月一次免費理發之外,服務站的理發室還推出家庭多人理發套餐、燙染護套餐等多種服務。老年產業包含的業態類型無所不在,“貼心之家”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們將老年人視為正常的“消費人群”,而沒有過多的顧慮老年人“購買力不足”的問題。在楊橋鎮貼心之家農產品展示中心,記者了解到,一臺價格2600元(市場價3000元以上)的進口家用凈水設備,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已被會員家庭訂購了20余套,凈化直飲水不僅是城市老人可以享受的。事實證明,相當一部分農村老人也有條件享受這一切。
“老人有需要,交給我,我來想辦法滿足。”這就是“貼心之家”正在做的。而之所以能建立起這種良性互動,正是“貼心之家”在鄉土親情中,在日常服務點滴中,與老人建立起的情感依賴和信任,這種信賴一旦達成,往往具有緊密的粘性。于此意義上,不得不說,“貼心之家”為自己找到了一條成功的發展路徑。
對政府而言,囿于農村現實,可信賴又愿意投入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運營商實在難尋。“貼心之家”不但解決了政府兜底服務的難題,還讓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的整體面貌“提檔升級”,更可喜的是,以養老服務業為切入點,帶動了當地健康服務業、鄉村旅游業、觀光農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一系列產業的發展,全面盤活的“動態”發展態勢喜人,讓老人、子女、政府、企業多方共贏。采訪中,朱世勇表示:“兩年之內貼心之家在宜秀區的站點將擴充到30個,實現全區覆蓋。”
花開遍地,欣欣向榮。但愿宜秀區的探索僅僅是個小型“試驗田”,但愿“貼心之家”的實踐能為眾多有識之士提供可借鑒的思路。我們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農村養老服務的水平與面貌都能煥然一新。
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開展的可能與路徑
張超
由于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公共資源較少、農民消費能力較弱、消費意愿不強等制約因素,農村養老服務長期以來都是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短板。在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政策中,購買服務是各地運用最多的一種政策工具,在農村,由于找不到合適的承接主體,這個工具很少使用。
一直以來很多地方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邏輯是:政府通過購買服務(對象絕大多數是經濟困難的老年人),扶持一些企業進入居家養老服務市場,等這些企業做大做強了,就會輻射其他非政府購買服務的對象。傳統“購買服務”方式,服務對象選擇的局限,服務內容大而化之的原則性規定,使得“投入不準”的問題,一直困擾著政府購買服務這種傳統方式。
安慶貼心之家的案例從另一個維度告訴我們:第一,養老服務是人人都需要的,不僅僅是政府保障對象。在現階段,如果只盯著政府的購買服務,沒有哪一個企業可以做大做強。第二,消費意愿是可以被引導的,消費潛力也是可以通過服務的提供被激發的。關鍵是要拿出老年人能夠接受的服務產品出來。第三,企業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商業運作自己生存的。貼心之家在運作初期并沒有得到政府的任何資助,當地政府只是抱著開放的心態觀察。就安徽而言,農村的公共資源普遍較為匱乏,各地財力也不可能覆蓋這么大面積的服務。因此,抱著開放的心態去支持各種企業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并選擇若干優秀案例給予扶持,是較為可行的選擇。
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開展的溢出效應值得關注。在大部分中國農村,隱含了代際不公平的家庭關系,其中只有長輩對晚輩單向地施惠,而缺少晚輩的回報,贍養老年人的責任倫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貼心之家”的實踐證明,可以通過居家養老服務的開展,在農村重構“向善的養老文化”,驅動社會成員用善意和愛心來對待社會中的老年人,促進社會的養老走向愛老、尊老和敬老,樹立起不把養老當作一種負擔,而是把養老視為一種主動的、樂于奉行的行為。
但從目前了解的情況看,安慶貼心之家的運作模式還沒有解決農村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長期照護問題。這個時候,作為養老服務和養老保障的公共供給者,政府就需要通過制度創新來有所作為。比如政府資源,完全可以通過企業搭建的平臺精準投入到低收入、失能老年人群體上,這樣就形成了良性互動,使更多的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作者系安徽行政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