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2017-06-22 梅子縉
年復一年的辛勤耕作,換取子孫環繞和稍有盈余的晚年生活,靠土地和子女養老,似乎是千百年來農民的共同指望。然而,隨著農村家庭結構、人口流動等方面不斷發生變化,許多生活在農村的老人漸漸獨守空房,陷入無人照料的困境。農村養老,問題頻現。(6月21日 《經濟日報》)
對于農民來講,目前有“三座大山”壓得自己喘不過起來。兒子結婚所需的高額禮金已經淪為了“代際剝奪”手段,辛苦半輩子的積蓄因一場婚禮而消失殆盡;子女生孩子的照顧問題落在自己身上,在 帶大了子女之后,并不意味著可以歇息了;自己的養老問題如此堪憂,大部分子女都紛紛外出務工安家了,“空巢”后的自己還得自己照顧自己。這已經成為了農村之痛。
農村老年人該如何養老?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雖然國家用實際行動在破冰農村養老問題,十年前啟動了“新農保”政策,讓農民們也可以領到“養老金”,這屬破天荒頭一次。但是每月幾十上百元的養老金顯然無法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老年人還得子女養老。但是,隨著農村獨生子女人群的增多,很多農村的80后、90后們卻變著法子剝奪父母的財產,農村的“啃老族”同樣存在,自己沒有立業便成家,沒有打拼出必備的生活基礎,便向父母索取“高額彩禮”,“代際剝奪”成為了農村中老人的生存之痛。到老了,還能指望這些年輕時就剝奪父母財產的子女為其花錢養老么?
面對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一方面需要國家層面提高農村基礎養老金的補助比例,各地方政府也應提高農民的養老資金撥付,讓農民們不至于老無所養,深受養老金偏低的困擾。另一方面,也需要營造文明的鄉風民俗,遏制農村不良的社會風氣,絕對不能助長高額彩禮等代際剝奪之風蔓延。
相較于國家和政府層面的干預,更需要農村養老人才的支撐。多少年來,農村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成為了關注的重點,但是精神需求卻長久地被忽視。在城市,有老年公寓、老年社區活動中心、社區養老中心等供城市老年人選擇,大家可以在專業機構得到專業照顧。但是,在農村,這樣的配套設施顯然太過薄弱。只有提升農村養老的設施配套水平,引導社工專業人才到農村提供專業服務,才能夠減少農村老年人因“空巢”而引發悲劇,讓農民同樣有尊嚴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