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門診我們經常聽到“血虛”,在西醫門診我們經常被醫生告知為“貧血”。如今,中醫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但同時,如“血虛”與“貧血”有何異同卻仍讓大部分人覺得摸不著頭腦。
中醫“血虛”≠西醫“貧血”
西醫的貧血,是指成年人血色素應在12毫克以上才算正常,不達標準值均稱為貧血。如在平原地區,成年男性低于120克/升;成年女性低于110克/升就可診斷為貧血。現代人常說的貧血主要是西醫的詞匯,是建立在儀器具體的血分析數據上的。
而中醫講的血虛,臨床表現既包括了紅細胞減少或血紅蛋白減少(即西醫所說的貧血)的“面色蒼白、唇舌色淡”等癥狀,也包括了血液其他成分(例如血容量)減少引起的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視物不清等癥狀,是一系列癥候群的概括,并不是西醫的某一種病。簡單的說,血虛有時候是虛造成的,是血不足以榮養營衛,而貧血是單純的血少,血虛包含了貧血的癥。
中醫“補血”≠西醫“貧血”治療
根據中醫“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理論,血虛者往往兼有氣虛,中醫在治療血虛的同時,加入補氣之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而且中醫的補血還與補陰、補陽、補腎這些治法聯系在一起合用,很少單純性補血。所以說,若亂服補血這類藥物,不僅疾病沒有改善,還有可能加重原有疾病。
而西醫的貧血治療是針對不同性質的貧血癥所采用的對癥治療,跟中醫的整體治療完全不同,缺鐵性貧血就用補鐵的藥物和含鐵量高的食物,營養不良性貧血就多吃含鐵、葉酸、維生素B12等多的食物以及這類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