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用心思量啊!會讓你的人生少走很多彎路啊!這里要特別注意!要學會下面三篇對比著來學習,我在這里把要對比學習的兩句話放在了一起。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對比:“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評:學習養成好習慣
“三十而立” 對比:“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評:學會處事原則!
“四十而不惑” 對比:“人不知,而不慍”評:不計較人對我的不了解
“五十而知天命” 對比:“發憤忘食”評:真正明白了方向后忘我拼搏!
“六十而耳順” 對比:“樂以忘憂”評:人說好煩!我覺得很快樂!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對比:“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評:從不覺得自己老!
一篇:子曰:
“吾十有(1)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釋】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6)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評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
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
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二篇: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原文】
三篇: 葉公①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 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②。”
【注釋】
①葉(shè)公:楚國大夫沈諸梁,字子高,為葉縣縣長,稱葉公。② 云爾:如此而已。
【譯文】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說; “你怎么不回答說:他這個人啊,發憤起來就忘了吃飯,高興起來 就忘了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讀解】
夫子的自我鑒定。
發憤忘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廢寢忘食精神,但夫子的廢寢忘食不是打麻將,不是看足球,而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追求學問,學而不厭。
樂以忘憂就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或者如源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所以,是安貧樂道,而不是“打起麻將來就忘 了做學問”或“唱起卡拉OK來就忘了工作”的那種“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是心理年齡健康年輕,競技狀態良好,是自強 不息,而不是老頑童、老天真。
學而不厭,安貧樂道,自強不息。
這是一個充滿生氣與活力的形象,一個“老驥伏櫪,志在千 里”的形象,一個圣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