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調元妙對稱巨擘(上)
清代著名文學家、戲曲理論家和學者李調元(1734—1802年),字羹堂、贊庵、鶴洲,號雨村、童山蠢翁,綿州羅江( 今四川德陽市) 人,是當地頗有盛名的才子,與彭端淑、張問陶并稱清代文壇的“蜀中三杰”,后于乾隆年間中進士,歷任廣東學政、直隸通永道等。他博學多才,著作等身,共計達50種之多,長于趣對,人稱“聯(lián)壇巨擘”、“唐伯虎式的才子”。民間至今仍流傳著許多關于他智對奇聯(lián)妙對的故事。李調元天資聰穎,好學敏求,5歲入私塾讀書,聽老師教誦《四書》、《爾雅》,即能過目成誦,7 歲時開始寫詩,所寫五絕《疏雨滴梧桐》云:
浮云來萬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
很為老師賞識。鄉(xiāng)人均稱他是“小神童”。
傳說李調元小時候很頑皮。有一年春天,他隨父親李化楠和老師趙亮外出踏青春游,走到一個名叫百花渠的地方時,老師趙亮見有人正在碾米,觸景生情,想到半副好上聯(lián),便把李調元拉到跟前說:“我就眼前碾上情景出半聯(lián),你敢對否?”李調元很有禮貌地回答說:“請示出句,敢不從命?”老師當即吟半聯(lián)道:
一木壓滾調圓(元)。
李調元聽出老師有意將自己的名字用諧音嵌入句中,便認真思索著下聯(lián)。說來也真巧,他猛一抬頭,看見不遠處的半山上有一座古廟,廟門前的大木桿上掛著一盞九蓮彩燈,于是脫口對道:
兩石夾柱照(趙)亮。
父親李化楠聽罷暗暗稱奇,但覺得兒子直呼老師的名字未免失禮,便斥責道:“怎么如此不懂師長之禮?”老師趙亮倒并未介意,笑了笑說:“師徒對中有師徒名,好,好!只要對句好,并不妨事。”見老師沒有生氣,李化楠放了心,不過,他還想再考考兒子,便說:“我也出半聯(lián)。若對不出,一并受罰。”說著,便以農家屋檐下的蛛網為題,念出上聯(lián):
蜘蛛有網難羅雀。
意思是說,蜘蛛雖善于牽絲結網,但這種網只能網住蚊蠅之類的小蟲,怎能網住鳥雀呢?而且語帶雙關,意在訓戒兒子,你小小年紀有多大學問,竟敢對老師不尊不敬?李調元當然明白父親出句的含義,但他并不示弱,理直氣壯地對下聯(lián)道:
蚯蚓無鱗欲成龍。
父親和老師聽罷相視而笑,連夸李調元胸有大志,將來前途無量。
李調元小時聰明頑皮。有年夏天,他和兩三個學童趁私塾老師午睡之機,爬上桑樹偷吃桑椹,將桑樹枝桑樹葉拋得滿地都是。老師醒來發(fā)現(xiàn)后勃然大怒,手拿戒尺猛拍書案,學童們一看不好,拔腿就溜。唯獨李調元走到老師面前認錯。老師問:“哼!你知道桑葉作何用?”他回答說:“喂蠶。”老師追問:“蠶又何用?”李調元見老師的口氣有所緩和,心中一動,說出半比聯(lián)句來:
蠶作繭,繭抽絲,織就綾羅綢緞暖人間。
老師聞句,果然消了氣,道:“那好,你今天就給我對出這副對子吧!”李調元早就在等這句話了。老師的話音剛落,他就提筆書對上聯(lián)道:
狼生毫,毫扎筆,筆寫錦繡文章傳天下。①
①民間流傳著不少與此相似的對聯(lián)故事。一說宋代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幼時曾對其舅父出句。一說明代“兩腳書柜”丘瓊山在潘員外家教書并向潘員外的女兒求婚時對潘夫人出句。另一說稱從前四川北部安樂鎮(zhèn)李林求婚時對女母出句。
老師看罷,連忙放下了手中的戒尺。
乾隆某年,李調元上京赴試。船出三峽,乘騎北上,來到一州,正逢州官設宴傳經書院,宴請名人學士,為赴考舉子送行。李調元仰慕此州山水人物,也乘興前往書院。進得院來,只見人人衣冠楚楚,個個笑語頻頻。院內正廳上懸一匾額,大書“起鳳來龍”4 個大字。右?guī)}名“大塊”,內引當地名士文章;左廂題名“玉珠”,內藏州內墨客詩詞。李調元正瀏覽間,酒宴開始。李調元正欲抽身離去,眾人見他是文士打扮,便邀他坐在末座,李調元并不推辭,隨和入座,以廣見聞。飲酒間,大家談論詩文,酒酣耳熱,旁若無人,大有“天下奇才盡此州,此州奇才唯我獨”之慨。座中忽有一人談到蜀中李白、三蘇,意頗推崇。忽一人隨口吟道:“‘白也詩無敵’,我看亦平平。”另一人接口道:“三蘇文淺薄,不如《三字經》。”眾人拍手稱是。這時,又有人說道:“近來聽說四川出了個李調元,很有才氣,詩文兩絕。”首席一人哼了一聲說:“我見過。實則文乃胡說,詩如放屁耳!”引得眾人哄堂大笑。李調元卻不動聲色,耐心觀看他們的“表演”。這時,州官命人拿出文房四寶,請眾人題詩作對。并規(guī)定對聯(lián)上聯(lián)以右?guī)?span lang="EN-US">“大塊
”2字起句,以廳匾
“起鳳
”的
“起
”字落末字。下聯(lián)以左廂
“玉珠
”2 字起句,以
“來龍
”的
“來
”字落末字。眾人聞言,均欲逞能,急忙搜腸刮肚,抓耳撓腮,躍躍欲試。但卻個個無從下筆。不料李調元從容來到桌邊,挽袖揮毫,立時寫成一聯(lián):
大塊投河,方知文從胡說起;玉珠擊鼓,始信詩由放屁來。
眾人一看,明知被罵,又奈何他不得。一時間羞、慚、愧、惱交集一起,只好硬著頭皮詢問他的姓名。李調元更不答話,揮筆寫成一首詩:
李白詩名傳千古,調奇律雅格尤高。元明多少風騷客,也為斯人盡折腰。
寫畢,將筆一擲,飄然離去。眾人相對愕然。忽一人發(fā)現(xiàn)這是一首藏頭詩,連起來是
“李調元也
”4字,不覺失聲驚呼:
“天哪,原來他就是李調元
!”
大家又重新品味他寫的對聯(lián),但對
“大塊投河
”與
“玉珠擊鼓
”仍茫然不解,不知出自何典。正紛紛推敲苦索,書院守門人在一旁插道:
“這有啥難解的
?‘投河
’‘擊鼓
’的聲音都是
‘噗通
’——不通。李調元是笑你們那些
‘大塊
’‘玉珠
’都不通啊
!”滿院的名人學士一聽,個個漲紅著臉,羞慚得無地自容。
李調元上京趕考,考前雇了一乘大轎在北京城里游玩,途中和另一乘大轎相遇,各不相讓。只聽那個大轎上傳出問話:
“對面何人
?”李調元回答說:
騎青牛,過函谷,老子李。
接著轉問:
“問話者何人
?”對面轎主人高聲回答:
斬白蛇,跨邙碭,高祖劉。②
②民間另傳,古時有“神童”劉靖宋曾對一人稱“李歪才”的李富陽出句。又傳清代平江人李元度( 字次青) 工文學,頗有文名,四川人劉乃香慕名前去拜訪,二人見面后互相答問,乃成此聯(lián)。還有民間傳說稱,有李、劉二人路遇,互問互答以斗對,不知其名。此聯(lián)民間傳說有異文。一作:騎青牛,過函谷,老子姓李;斬白蛇,入淞吳,高祖是劉。一為:騎青牛,過函谷,老子姓李;斬白蛇,入武關,高祖是劉。一傳作:貴姓?騎青牛,過函谷,老子姓李;轉教!斬白蟒,定天下,高祖是劉!
李調元聞句,急忙命仆人調轉轎頭回客店,還連聲稱贊:“此人才高,此人才高!”那一年,李調元在北京參加會試,3場考完,好像放下了一副重擔一樣感到輕松愉快,中與不中,只等放榜了。他是個閑不住的人,客棧內寂寞無聊,便帶上書僮上街閑逛。京城之地確實繁華非凡,店鋪商號陳設琳瑯滿目,車水馬龍,南宦北旅川流不息。李調元避開擁擠的人流,專揀冷清的街道走,不覺間來到一街角轉彎處,見粉墻上高高貼著一張醒目的招貼,一大群人正在圍觀。李調元也擠進人群觀看。原來是新建的四川會館落成,在懸賞征求正門楹聯(lián)呢。李調元看罷招貼,靈機一動,急忙拉著書僮返回客棧,命書僮備好筆墨紙硯,他在房中踱步沉吟。不一會,李調元構思成熟,用恭楷寫了兩張花箋,分別用兩個封套封好,然后找到店東家,問明四川會館地址,又吩咐書僮如此如此前去投送。書僮來到四川會館,按主人吩咐將第一個封套交給門差傳了進去。會館的會董們,正在一大疊應征稿箋中遴選楹聯(lián)。應征對聯(lián)著實不少,有的文理深奧,有的空洞玄虛,有的平淡俚俗,有的缺少文采,會董們邊選邊搖頭。正在這時,門差送進來一個應征楹聯(lián)封套。會董們忙拆封一看,見寫的應征聯(lián)是:
此地可停驂,剪燭西窗,偶話故鄉(xiāng)風景,劍閣雄、峨眉秀、巴山曲、錦水清漣,不盡名山大川,都來眼底;
入京思獻策,揚鞭北道,難忘先哲典型,相如賦、東坡文、太白詩、升庵科第,行見佳人才子,又到長安。
會董們看罷,禁不住拍案叫絕!因為此聯(lián)不僅對仗工穩(wěn)典雅,立意清新,更可貴的是把四川的地理、人文巧妙地融匯其中。這樣的對聯(lián),用在四川會館正門上,真是絕妙好聯(lián)。北京城里,各個省份幾乎都設有會館,正門上也都少不了楹聯(lián)。相比之下,他們認為這一聯(lián)可壓倒任何一家會館正門上的楹聯(lián),且無不為撰聯(lián)者的才華而驚嘆,忙看聯(lián)末,僅有“癸未秋撰寫”5個字,沒有署名。會董們忙問門差:“此封是何人送來的?”門差說:“看樣子是一個年輕書僮,現(xiàn)在門外等候回話。”會董忙命門差將書僮帶進來,問道:“此聯(lián)系何人所寫?”書僮答:“我家主人!”“你主人姓甚名誰? ”書僮又答:“我家主人命我送來應征對聯(lián),說若是你們選中了,就請把獎銀帶回。若不中意,請將原聯(lián)退回以便呈還主人。別的不曾吩咐。”會董忙問:“好,好!”一邊說著,一邊開了一張20兩紋銀的銀票,交給書僮道:“請問你家主人高姓大名。”書僮這才不慌不忙地將紋銀揣好,從懷中掏出第二個封套,交與會董說:“這里面寫得清清楚楚,請過目。”說罷,頭也不回地走了。會董拆開封套,乃是楷書七絕一首:
李白詩名傳千古,調奇律雅格尤高;元明多少風騷客,也為斯人盡折腰。
會董細細把玩,驀地發(fā)現(xiàn)是一首藏頭詩,將4句詩的頭一個字聯(lián)起來,便是“李調元也”4 個字。
李調元此次赴京會試,雖未名列榜首,僅中進士,但由于他才華橫溢,詩文高雅,士林傾倒,名滿京華。不久,被放為兩江主考。消息傳出,兩江士林,議論紛紛。這些人,或由于習性狂傲,或出于地域偏見,對李調元本就不服,又聽說他是蜀人,更加輕慢。
李調元到了州地,剛一駐馬,便去探視他少年時的書友劉某,行走在街上,聽到了很多對自己的議論。一書生說:“哼!只讀過一本‘人之初’的四川人,也要來當主考!”另一舉子模樣的接口道:“怕連‘人之初’也未必讀懂了呢!”李調元心想,你輕慢我倒不要緊,輕及全蜀之人,也未免過狂了!豈不知蜀地出過多少文章巨擘、詩詞泰斗啊!想到此,便存心要教訓教訓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士子們。邊走邊想,不覺間已來到劉某家門首。一打聽才知道,劉某不幸已經謝世,僅遺一子,靠刻版印書過活,日子過得十分清苦。李調元極感悲痛,滿懷凄楚,他撫慰劉子一番后,問他所售木版書中有沒有《三字經》。劉子從架上取下僅存的一本交給李調元。李調元說:“我拿去作批注,明早你來取回,立即刻印數千冊。切記,切記!”李調元回到衙院,連夜挑燈,引古論今,旁征博引,將《三字經》逐字逐句詳加批注,真?zhèn)€是立論宏奇,釋解透辟,令人嘆為觀止。次晨,學友劉某之子來到衙院取書,李調元又在封皮上寫道:“雖乃啟蒙學,義理貫史經。憑將書一本,拔爾出清貧。”劉子不解其意。李調元說:“你只管將書刻印出來就行。”考期一到,眾秀才考場開卷一看,考題竟是“人之初”3字,禁不住個個啞然失笑,以為淺俗易作。哪知提起筆來,卻又不知從何寫起。一個個這才慌了神,絞盡腦汁,勉強成篇,可心里卻還糊糊涂涂,不知說了些什么。
二場開卷,考題為“性本善”,是《三字經》的第二句。眾人苦思冥想,只湊了幾行便交了卷。三場考題“性相近”,乃是《三字經》的第三句,直考得秀才們個個垂頭喪氣,叫苦連天,翻腸倒肚,才勉強擠出幾句。出場后,秀才們都埋怨主考出題不正,存心不公。李調元說:“可笑你們連‘人之初’都未讀懂,也來趕考?回去好好讀上3年再來吧!”眾秀才不得已,只好到各書坊去購買《三字經》。別的書坊無書,競相將劉子新刻印的《三字經》搶購一空,使他盈利不少。尤其是購得此書的兩江秀才們讀完此書,細細品味李調元的批注,這才驚了、服了,長了不少見識和學問。
李調元出任兩江主考,三場考題及其范文傳出后,兩江士林大嘩,當地一些文人學士及官僚豪紳十分嫉妒他的才學。一天,知州設宴,事先就密謀策劃要在宴前出句譏諷李調元,讓他當眾出丑。果然,宴會上知州手指著一盆事先擺好的棕樹說:“今天以這棕樹為題,我出一比上聯(lián),特請大人賜對!”李調元不知是計,說:“請教了! ”那位知州出句道:
蜀西老棕,枝長葉大根基淺。
語帶雙關,話含譏諷。李調元當即警覺到今天這個宴會來者不善,特意沉著應戰(zhàn)。這時,正好有一道名菜“金鉤蘭片”端上桌來。李調元也不打話,搶先嘗了一口,連稱:“好菜,好菜!怪不得敝地人都夸江南嫩筍。”知州全然不知此乃李調元施計,問:“怎么個夸法?”李調元笑對下句:
江南嫩筍,嘴尖皮厚肚腹空。③
③民間故事傳明代“神童才子”解縉曾有聯(lián)句: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以此嘲不學無術者。與此聯(lián)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得工穩(wěn)、貼切,形容生動,且針鋒相對,寸步不讓。知州自討沒趣,只好苦笑兩聲,不再吭氣。
一日,一位朋友請李調元前去他家里作客,用珍貴的紋江鱖魚招待他,他吃得很滿意。這鱖魚嘴大、四鰓、背黃綠、腹灰白,肉細嫩而味美,且無飛刺。正如蘇東坡《赤壁賦》所言:“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在送他回歸的路上,朋友對李調元說,這魚是他自己養(yǎng)的,而且養(yǎng)得不少,可以天天給李調元送一些這種魚,但必須要答應對一副對聯(lián)。李調元欣然同意。朋友便領著李調元來到魚池邊,指著水中游魚,吟出早已琢磨好了的半聯(lián):
青草塘內青草魚,魚戲青草,青草戲魚。
李調元反復吟詠試對,卻難有滿意的對句。朋友見狀,忙說:“你先把魚拿去,改日再對不遲。”李調元卻說:“多謝年兄,等我對好下聯(lián),再來取魚。”說罷便告辭回府去了。
冬去春來,眨眼間半年過去了。一天,李調元出城游春,只見滿地油菜開花,一片金黃。黃花叢中,人影晃動,忽見一農家姑娘在田埂上疾行,滿身都是金黃色的花瓣。李調元不禁觸景生情,頓生靈感,匆忙回到家中,很快寫好下聯(lián),命人送到那位朋友家中。那朋友展紙一看,見書對的下聯(lián)是:
黃花田中黃花女,女弄黃花,黃花弄女。④
④民間另有傳說稱,清代才子蔣士銓曾替一因無法對出打魚草人出句而冤死之秀才足對,平息了當地的“鬧鬼”風波。其聯(lián)為:青草魚塘青草魚,口銜青草;紅花村莊紅花女,頭戴紅花。民間另傳,說此聯(lián)成了“絕聯(lián)”,后世為對者甚眾。
朋友看罷感慨地說:“一比對句,如此認真,真是一個虛懷若谷的有心人!”
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李調元奉詔出任廣東學政。這一日,李調元途經湖南。湖南巡撫在洞庭湖畔為他設宴接風洗塵。宴席上,一位候補道想在巡撫面前賣弄才華,便即席向李調元施禮道:“學政大人,久聞巴山蜀水,詩人輩出,才子云集,不唯能詩善文,而且長于趣對。不才敢求教于學政大人,不知大人肯否賜教?”
坐在首席的湖南巡撫,知道這位候補道肚中確有墨水,只是捻須微笑,任憑幕僚和屬下的文人打趣相邀。李調元含笑道:“學生才疏學淺,但眾位盛情實難推卻,不才只好班門弄斧了。還望諸公不要見笑。”那位候補道見有巡撫大人默許,又自恃自幼善對,便吟半聯(lián)道:
四維羅,夕夕多,羅漢請觀音,客少主人多。
這半聯(lián)刁鉆古怪,而又含挖苦刻薄之意。李調元知道候補道是把自己比作觀音,而把他們一伙比作羅漢,似乎羅漢強于觀音,明明是把自己比作觀音女流了,這在男尊女卑的當時,是屬于正統(tǒng)派思想的,因而這半聯(lián)一出,巡撫面帶喜色,眾屬下也都交口稱贊,都認為析字巧妙,又很不易對。哪知李調元冷冷一笑,脫口對道:
弓長張,又又雙,張生戲紅娘,男單女成雙。⑤
⑤民間又傳陳毅元帥當年轉戰(zhàn)泰州時曾與人斗對,妙對過此聯(lián)。
這半副對句,不僅用典有據,對仗工穩(wěn),而且針鋒相對,反譏對方是女流之輩,是配張生的紅娘。這么神速地對出聯(lián)句,而且反唇相譏,樂得巡撫也忘了身份,要敬李調元雙杯。候補道頓時被噎得瞠目結舌,但他仍不肯善罷甘休,隨手在湖畔的一棵果實累累的李子樹上摘下一顆李子,扔在洞庭湖中,笑出半聯(lián):
李打鯉,鯉沉底,鯉浮李沉。
吟罷,候補道又補充道:“學政大人,這半聯(lián)敘眼前之景,抒胸中之情,對句若能如此,在下甘拜下風。”當時,正值仲夏,瓜花獻蜜,蜜蜂飛來飛去,李調元眼觀此景,對句道:
風吹蜂,蜂撲地,蜂飛風息。⑥
⑥相傳唐代詩人李群玉曾路遇一塾師,結為知己,一路斗對,千里歸家,對過此聯(lián)。
半聯(lián)一出,眾皆嘆服,連巡撫大人和其他幕僚也暗暗責怪這位候補道多事。候補道至此方知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據說竟因此無心仕途,乃一面養(yǎng)花養(yǎng)蜂,一面習文。
李調元任廣東學政兩年間,搜集民歌民謠,進行了大量的民間文化和民俗采風。
一次,李調元進一家小吃店喝茶。這是一對老夫婦開的店,生意不好。李調元請老伯拿出紙筆,要為小店寫副對聯(lián)招徠顧客。鋪好紙,蘸足墨,剛要下筆,老婆婆給他端來一碗荷包蛋,請他先趁熱吃了。李調元一時走了神,竟揮筆寫下5 個大字:
兩個荷包蛋。
寫完才發(fā)覺有誤,禁不住哈哈笑道:“我怎么隨筆寫了這幾個字?不妥,不妥! 請再拿紙來吧!”老大伯忙說:“我只有一張萬年紅紙,裁成三條了,沒有多余的。”李調元略一思索,心想,索性寫個現(xiàn)成的話吧。又揮筆寫道:
一張萬年紅。
老伯伯一看是非常吉利的話,連聲夸贊說“好,好!”李調元又寫出了橫披:好好
自從小店貼出這副對聯(lián)后,人們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爭相觀看李調元的墨寶,門前熱鬧非凡。看過名人題寫的對聯(lián)之后,又不免要進店里打聽李調元的故事,自然還要吃上“兩個荷包蛋”,從此小店的生意越做越紅火了。
四川漢州名士張云谷的二兒子張懷,9 歲能詩,且“略諳字學”,有神童之稱。有一次,他好奇地問塾師:“矮字委矢也,宜音射;射字寸身也,宜音矮。古人反以矮為射,以射為矮,何故也?”塾師無言以對,但卻對9歲小兒竟能提出如此深奧有趣的問題而感到十分驚異,從此格外器重。一天,塾師出了一比成語下聯(lián),讓張懷集句對出上聯(lián)。下聯(lián)是:
清風徐來。
張懷聽罷,即知系借用蘇東坡《赤壁賦》中的句子,略加思索,妙對上聯(lián)道:
明月正上。⑦
⑦據李調元《雨村詩話》。⑧⑨同此。
此聯(lián)乃《琵琶賞荷》的成句。這集句聯(lián)乃是對聯(lián)中難度較大的體式。一般說來,應對者若沒有豐富的閱歷和深厚的學識,則很難對出佳句。而張懷小小年紀不僅應對敏捷,而且選句工妙準確,與出句天然合璧,塾師連夸奇才不已。稍頃,再出半聯(lián):
樹憐平仲綠。
張懷聽后,輕展秀眉,對出妙句:
草愛寄奴青。⑧
塾師聞句欣喜非常,急忙告知其父張云谷,并預言說:“此子日后必以詩名。”
說來湊巧,正當他們談笑時,與張云谷交往甚深的李調元來到張家,塾師又將張懷之才向李調元學說一番。李調元聽罷也感到驚奇,頓生愛心,也出句讓張懷當場應對。時值春花爛漫季節(jié),李調元便以花為題出句道:
雨過花始放。
張懷面對名士出句,鎮(zhèn)靜自若,只見他精明的眼珠機靈地轉動著,一比下聯(lián)如同流玉吐珠:
春來鳥自鳴。⑨
李調元聽后也連連夸獎:“此子非同一般,將來不鳴則已,一鳴必定驚人也! ”遂轉身拱手向張云谷作揖道:“我李某高攀貴府朱第,愿將小女許配令郎,乞張兄允諾。”張云谷與李調元乃是莫逆之交,便當場談定了這樁婚事。
常言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話一點不錯。李調元雖然博學多才,聰敏非凡,卻也有被考題難住之時,就在他任廣東學政的時候,就被難倒過一次。說來也真叫人難以置信,把他難倒的既不是橫縱善辯之人,也不是經綸飽學之士,而是一個不過7歲的小小孩童。
原來李調元在任時,家并不住在衙門里,而是住在離城數里的郊外。他每日上衙或回家,都要經過一座由3 塊巨石徹成的石橋,名叫磊橋,取3 石搭磊之意。一天,李調元乘轎回家過橋時,有一孩童在橋上磊石塊玩耍。隨從喝道急,轎夫走得快,孩童剛一閃開,轎夫便將他用小石塊搭成的小橋踏倒了。孩童不依,拉住轎夫索要賠償。轎夫吆喝道:“放手,轎內坐的是學政大人!”孩童一聽,反倒把轎夫拉得更緊了,提高聲音說:“好呀!聽說這位學政大人很會對對子,我今天要他與我比試比試,如果對得出,就放他過去,若對不出,就得賠我的橋!”李調元忙從轎內探出身去,見孩童天真活潑,眼含機智,滿臉稚氣,十分可愛,便溫和地說:“你且出上聯(lián)來。”孩童說:好,就以剛才之事為題出半聯(lián):
踏倒磊橋三塊石。
李調元起初以為不過是隨口俚語,覺得易對。不料一想再想,一時竟對不出來。沉吟甚久,仍難成對,便歉然地對孩童說:“我一時還想不出好句,待我回去想一想,明早橋上答對。”小孩點頭應允。
李調元回到家里,左思右想,仍對不出好句,苦思冥想,茶不思,飯不想,坐立不安,在房里踱來踱去。他夫人在一旁剪花樣,見丈夫心神不安,眉頭緊鎖,問他有何難事。他便把橋上遇到的事簡述一遍。夫人一聽,笑道:這有何難,可對以:
剪開出字兩重山。⑩
⑩民間傳說此聯(lián)來歷甚多,流傳頗廣。并說李調元所遇這個“神童”名叫傅嘉。另有一說,稱明代徐渭擋道難竇太師;有說是一無名童出句難某知縣;有說是宋朝時磊城縣令杜文走馬上任之日路遇神童出句,遭童子奚落;有說是江南某府賈文通遭“神童”出句譏笑。聯(lián)文與此稍異。作:踢開磊城三塊石;剪斷出字兩重山。或作:踢破磊橋三個石;分開出字兩重山。亦傳作:踢破磊橋三塊石;剪開出字兩重山。但據《八閩志》載:有個叫宋翁點的人在福建莆田鳳凰山廣化寺讀書,夜醉擊鐘。一人呵之,問宋能屬對否,語以出句曰:拆破磊文三石獨。宋翁點足對以:分開出字兩山單。其人聞而頷之,曰“正郎”,言畢不見。后宋翁點果然官至正郎。《八閩志》還特為注明,石獨、山單皆閩中花名。足見聯(lián)作者匠心獨運,不同凡響。
李調元一聽大喜過望,連聲稱妙。
第二天一早,李調元欣然前往赴約,過橋時,見那小童已在橋上等候多時了。李調元說:我已對出來了——
剪開出字兩重山。
沒料到這孩童拍手笑道:“這不是你對的,不是你對的!”李調元聽罷更是吃了一驚,忙問:“你怎么知道不是我對的?”孩童說:“男子漢氣度大,當用劈、砍之類有氣魄的字來對。你又不用剪刀,不會想到‘剪’字,豈非婦人之所為也?”李調元又問:“那么你猜是何人所為?”小童說:“多半是你夫人所對。”李調元一聽,面紅耳赤,只好承認,且深為嘆服。
李調元見這小孩悟性過人,十分喜愛,道:“你真聰明。我也出個對頭,你試對對。”順手指著橋頭大樹出句道:
老樹千年。
話音剛落,孩童即順口答對:
曇花一現(xiàn)。
李調元一聽,默然良久未語,隱約感到有一種不祥之兆。回衙后,便命人把孩童的父親找來,拿出自己的俸銀百兩,要他送孩子入學,并說這孩子將來定可超過自己,必成大器。
離任后,李調元仍時時惦念著這個孩童。數年后,因公外出,李調元又繞道廣東去探望這孩童,不料這個“神童”竟因平時太不注意身體而患病,過早地夭折了,李調元唏噓不已,又專程到孩童的墳上吊唁,并續(xù)前對為挽聯(lián),抒發(fā)感慨,給孩童立在墓前。聯(lián)曰:
曇花一現(xiàn),憐爾有才偏早逝;老樹千年,愧我無能卻后凋。
愛才謙遜,推人自抑之情,溢于言表,至今仍傳為美談。李調元在廣東學政任上,著意設立書院,傳播文化,培育人才,使重行好學風尚在廣東蔚然成風。加之他為官清正,體恤民情,因此,不僅深為士林推重,而且備受老百姓愛戴。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