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質是使一類事物與其他事物區別開的最基本屬性,這一區別是在內容上而非形式上,是該類事物獨有的,是內在的而非外加的。造物主賦予不同事物以不同的性質,讓它們擔當不同的角色、發揮各自的作用,讓它們相互制衡、相互依存,從而使世界構成一個豐富多彩、相互聯系、變化萬千的整體。
人類一方面作為自然界的一種物種而具有自然屬性,另一方面人類又不單純地依賴自然,作為一種群居性又具有創造性的物種,社會關系、社會問題才是困擾人類的主要因素,人的社會屬性也就決定了人性的內容與本質。“趨利避害”是一切生物所共有的屬性,但人類的社會屬性使這一簡單的內容充滿了復雜的形式,不同時代、不同種族及個體對“利”、“害”內涵的理解與闡述的差異致使人性被遮掩在紛爭的迷霧中。社會制度、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傳統文化……共同構筑了人性的具體內容,各種意識形態即
人性在各個具體領域的產物。
“神”是人類對自身無法理解、無法預測、無法控制的力量的敬畏而產生的觀念,“神”的存在既無法確切地印證,也不能徹底地否定,它總是以偶然、巧合、意外的形式讓人們感到它若有若無的存在。“神”的誕生使人類認識到自身的卑微、渺小、無知與脆弱,讓人類學會了敬仰、畏懼、信仰與追求。“神”是力量、智慧的化身,是公正、仁慈、寬容的象征,它主宰萬物、審判一切,以大眾福祉為己任,給人們帶來光明與幸福,神性就是這些特征的展現。神性就隱含在人性中,當人追求真理、堅守信仰時神性就被喚醒,它以激情觸發靈感、以智慧抹去愚昧、以公正取代偏見、以寬容消除憎恨、以無私包容萬物、以平和撫慰痛苦、以勇敢面對恐懼、以奉獻替代索取……這些神性的展現使人的靈魂掙脫了肉體的桎梏而獲得心靈的自由,在真理的引導下與自然融為一體,從而邁入神的境界。
獸類智力水平低下,不能創造自己的文化,沒有道德思想、沒有是非標準、沒有善惡觀念、沒有宗教信仰,受環境支配、被本能主宰,弱肉強食、自生自滅,獸性的愚頑、兇殘、貪婪、好斗、無恥歸根結底是因其思維能力的局限而造成的,盡管它們并不感到自身的可悲,但在人類眼里它們卻是極其可悲的,人性在神性面前也是如此。
人性中潛伏著獸性,當膨脹的情欲掙脫了理智的韁繩時,獸性便顯露出來,獸性的破壞力與其所占有的社會資源成正比,如果獸性掌控了國家政權,那遭殃的將是該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因為獸性以邪惡、貪婪、殘忍、血腥、愚昧、暴力和謊言統治國家,為滿足一己私欲不惜犧牲國家、民族與人民的利益,顛倒黑白、混淆是非、以惡為善、以恥為榮,在獸性肆虐的社會中又能殘存多少人性呢!
獸性使人墮落、偏執、痛苦,神性使人崇高、平和、快樂,人性若沒有神性的牽引就會滑入獸性。只有公正、平等、自由、開放的社會才能遏制獸性、完善人性、培育神性,它使真理在自由中顯現,正義在理性中成長,愛心在平等中植根,誠信在法治中普及,自信在開放中樹立,神性在感恩中升起……
繼續思考人的動物性與神性的問題。關鍵的問題是人何時開始對動物性進行掩飾的呢?大多數時候,人只有在與他物的交往過程中,才會使用語言或者文字來掩飾自己,這種交往自然有其目的性。比如家長和孩子,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努力向好的一面〔至少是自己認為的〕塑造孩子,其實家長是否完全認同自的觀點,其實并不重要,這和是自身行為要素,可以是完全不同。這一點,東方人表現的比西方人更明顯一點點,這一點點的差異在于,東西方對人性的概念有不同,東方人認為人是趨于神性的—性善論,而西方人則認為人是趨于獸性的—原罪論。
《圣經》中的伊甸園的故事講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認識:上帝照自己的身體創造了人,但當人有了美丑甚至對錯概念的時候,人就被逐出伊甸園。
這個隱喻傳達了太多哲學意義上的內涵。我可以給出的第一種解喻是:人的動物性的局限使人注定不能擁有神性,辨別是屬于神性的,因此,一旦人有了辨別能力,便被無情的放逐了。第二種解喻的可能是:人因為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論而被自我放逐。
第一種解構在中國文化中是完全不存在的,在亞洲文化氛圍中,獨立的神格物是不存在的,神與人的交往是直接與平等的,即便是人褻瀆了神靈,這種褻瀆也是兩者習俗上的而不存在人違背神制定的律法這樣的命題。因此,神對人的懲罰也是缺乏神性的,大多是以人的方式來進行,并且,人性、神性、和獸性之間的關系,也缺乏明確的界限,中國古代志異小說給我們提供了太多的例證,如《聊齋》《封神榜》,以及其它很多作品都帶有此類影子如《水滸》中天罡地煞星聚義,乃至如《肉蒲團》、《燈草和尚》這類作品中都明顯地帶有這樣的烙印。因此,在中國文化中,不存在真正的神格物,這種文化特點注定中國不會產生真正的英雄主義,要么英雄遭置疑,要么上升于準神格〔完人、君子〕,總之不是英雄,這種情形體現了中國簡單二元化的思維特征。但奇怪的是,中國卻很早,可能是最早地進行了對二元論的批判。無論從老莊、韓非還是從孔孟引申出來的中庸,都對二元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構成了令我們自豪的中國辯證法。但似乎中國人就從來沒有接近過中庸,從來沒有學會辯證。這多少是令人不解。
音樂:《 人性的接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