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請人吃飯,不如請人出汗”。汗可以調節體溫、體液,排泄體內廢物,還可使皮膚表面保持酸性,防止某些病菌對人體的侵襲。
但是,如果出現這幾種“汗情”,你就要注意了,這是身體發出的無聲警告,需要格外注意!
如果出臭汗的話,就要考慮一下是不是肝脾濕熱的問題了。也就是說,臭汗,源于肝脾,尤其是和肝關系密切。
比如,一個人總是七情不暢,心態抑郁,日久肝氣郁結。肝郁化火,就會產生內熱,同時,脾胃之氣也會失于健運,就會產生濕熱困阻中焦。
這樣一來,肝脾濕熱內蘊,熏蒸肌表,就會出汗。由于這種汗是濕熱之邪蘊蒸日久而成,所以味道臭穢。
肝脾濕熱偏于肝經濕熱者:這種臭汗容易循肝經所及之處而外滲,此類患者多有口苦、舌苔黃膩、小便色黃等問題。
肝脾濕熱偏于脾胃濕熱者:往往手腳心特別愛出汗,因為脾主四肢。
一般情況下,虛汗主要指肺氣虛。肺氣衰弱,就特別容易出汗,而且,容易犯諸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常見的肺系疾病,這是因為肺衛不固,病邪就會襲表犯肺而來。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艾灸一些宣肺固表的穴位,比如:大椎、風門、肺俞、膏肓(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腎俞等,這樣不僅能緩解虛汗癥狀,還能增強身體抵抗力,避免惹上一些肺系疾病。
我們在受到驚嚇的時候,常常會出冷汗,為什么呢?因為驚恐會令腎氣下趨,腎陽內郁,就會手腳冰涼,汗出不溫。
此外,如果經常無緣無故地冒冷汗,首先也應考慮是不是腎陽虛所致。因為腎陽是一身陽氣的根本!腎陽虛弱,就會導致一身陽衛之氣衰弱。
而衛氣有固攝津液的作用,陽衛之氣衰弱,津液就會外泄,導致多汗。同時,由于腎陽不能溫煦,所以汗是涼的。
針對這種情況,應該溫補腎陽,建議艾灸:命門、腎俞、神闕、關元、涌泉,或者直接灸督脈(督脈督一身之陽氣,只要是陽氣衰弱都可以在督脈上找到合適的穴位進行調理。)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作為養生保健之道,重在改善調理。使用期間應避免煙酒生冷等禁忌事項,以免出現不適癥狀。
正常的出汗是人體的生理現象,比如在天氣炎熱、穿衣過厚、飲用熱湯、情緒激動、勞動奔走等情況下,人體容易出汗,但出汗的量一般不會太多,大多為一時性的。
正常的汗出,有調和營衛的作用,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范圍:全身均勻有汗
汗量:微微有汗,發潮發潤
時間:可持續,不是陣陣冒汗
色味:無色或淡黃,味略咸,無難忍異味
次數:一天出汗兩三次,大汗不超五次
但是,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發生改變,很可能是體虛的表現或者是某些疾病的一種提示,一定要引起重視。
異常出汗提示健康問題:
白天出汗比別人多,稍微運動就大汗淋漓,甚至坐著不動都會出汗。體質較虛、大病初愈或者肥胖的人多見,主要是氣虛導致的。
汗出怕風,氣虛的人易患感冒,常感覺神疲、乏力、氣短、食欲差等,這時候需要吃點山藥補一補脾肺腎。
晚上睡覺的時候出汗,輕者入睡后稍有汗濕,重者每晚衣被盡濕,醒后汗停,這種在中醫里叫作盜汗,主要是陰虛火旺導致的。
經常盜汗的人,常伴有手腳心熱、兩頰潮紅、口咽干燥、容易心煩失眠等問題,這時候可以吃一點酸棗仁助眠養陰。
上半身有汗,下半身無汗,或在進食數秒后,忽然出汗,同時伴有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等癥狀,要警惕糖尿病。
心臟出現問題時,由于體循環淤血,會導致周圍血液回流受阻,毛細血管壓力增高,液體滲出,如果出汗特別是出冷汗的同時,還存在胸悶、胸前區疼痛等一系列癥狀,可能是心臟病發作的前兆。
經常出現莫名的燥熱,隨后全身出汗且持續出汗,這樣的情況,可能顯示你的新陳代謝處于異常旺盛狀態下,或許是甲狀腺給你發出異常的「信號」。
糖尿病、心臟病、甲狀腺疾病導致的繼發性多汗,要及時就醫針對病因治療。
如果是氣虛導致的自汗,以及陰虛導致的盜汗,可有針對性地進行飲食、按摩、艾灸調理。
自汗多為氣虛不固,建議多食用山藥、扁豆、栗子、核桃仁等補中益氣的食物,也可用黨參或黃芪燉雞以補益機體,改善氣虛癥狀。
在選穴上,推薦氣海穴、關元穴、足三里。
氣海穴是大名鼎鼎的「補氣穴」,前人有云:「氣海一穴暖全身」,意在強調氣海穴有溫陽益氣、化濕理氣之功。
關元穴為元陰元陽之氣閉藏之門戶,是統攝元氣之所,能培元固本、補氣益精。
俗話說「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按足三里能補中益氣、扶正祛邪,是補益氣血的要穴。
盜汗的主要原因是陰虛內熱,陰陽不調。平時飲食可以多吃些有滋陰功效的食材,如枸杞、桂圓、阿膠、麥冬、山藥、百合、銀耳等。
出現陰虛盜汗的人,可以通過揉按,或艾灸陰郄穴、后溪穴、三陰交穴來改善癥狀。
陰郄穴是調理盜汗的特效穴,《百癥賦》曰:「陰郄、后溪,治盜汗之多出?!龟庅аㄊ鞘稚訇幮慕浀难ㄎ?,而汗為心之液,陰郄配后溪,有清虛熱、斂陰液之效。
三陰交為脾經、肝經、腎經的交會穴,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揉按三陰交穴相當于對這三條陰經都做了調節,能促使氣血調和、陰陽平衡。
個人體質不同,出汗原因也不盡相同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