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報普通話
吳昌碩 牡丹玉蘭圖 立軸 紙本設色 323.5 x 150cm 1914年 江蘇省美術館藏
吳昌碩(1844—1927),出生于浙江安吉縣,名俊,中年更名吳昌碩,別號老缶、苦鐵、大聾等,是晚清畫壇大師,也是近代畫壇巨匠。1913年,吳昌碩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虛谷、蒲華、任伯年并稱“清末海派四杰”。吳昌碩在詩、書、畫、印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最擅長寫意花卉,他以書法入畫,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章法融入繪畫,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
吳昌碩善畫牡丹,公推為清末以來第一人。吳昌碩的寫意牡丹,一是重氣尚勢,以渾厚豪放為宗;二是“直從書法演畫法”,以書入畫,以印入畫,以金石氣入畫,如寫如拓,高古凝重。吳昌碩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眳遣T在繪畫用色時喜歡用濃艷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他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沖突中取得協調。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也正因為此,他的作品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吳昌碩晚年較多畫牡丹,花開爛漫,以鮮艷的胭脂紅設色,含有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葉相襯,顯得生氣蓬勃。
此幅《牡丹玉蘭圖》為吳昌碩71歲時作,描繪富貴之花盛開的情景,筆法由清潤秀淡而漸入老辣蒼渾?;ǚ謨山M,有聚有散,或疏或密,形成對比。設色鮮麗,牡丹用洋紅、杏黃和湖藍,敢于摒棄素樸恬淡、靜穆散逸的文人意趣,顯得醒目動人。牡丹皆作臨風搖曳之態,含露嬌羞之姿,其交相穿插,一樹玉蘭橫空斜身而出,玉蘭與褚石、綠石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相互依托,虛實相生。蘭、石以金石篆籀(音同“皺”)的筆法入畫,渾厚老辣的筆墨融入簡率疏野的寫意花鳥畫格之中,營造出“豪放而馨香”的綺麗效果。畫中蒼石、牡丹,玉蘭揮寫淋漓,勢如草書,不斤斤于形象之是與非,創造出飽滿向上的磅礴氣象。淋漓奇古的水墨蒼石,點綴濃艷的牡丹和清高的玉蘭,以石之剛,映現牡丹玉蘭之柔,畫面豐富,充滿了感染力。(江蘇省美術館 王曉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