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國社會有一種關系,那就是以血緣為基礎的人情關系。
血緣關系的產生和延續,其實就是跟以往小農社會和宗法制度有關系。
正因為小農社會中的大多人,他們都是“安土重遷”信念的堅定擁護者,所以血緣關系才能得到快速地發展。
而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的演變,則為親緣關系加上了社會的思想和禮法烙印在里頭。
所以,在改革開放之后,雖然說城市之間的親緣關系變得淡漠了起來,可農村的親緣關系還是很濃厚的。
大多人都認為,農村人都較為淳樸,有著與人為善、重情重義的特性。如此,他們重視親情,重視血緣。
可在今天,我們卻能發現,農村仿佛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這樣的巨大變化,不僅僅是經濟上和工業化程度上的變化,更是人情關系和血緣關系變得“衰弱”的變化。
慢慢地,不僅是城市,就連農村也都出現了“仇親”的現象。而且,農村的“仇親”現象還愈演愈烈,慢慢地超越過了城市。
很多人便疑惑,為何當下農村的“仇親”現象,會比城市更嚴重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好好地思考一番。
02
中國某研究農村情況的專家說過,工業化和城鎮一體化帶給農村的影響,不僅是經濟上的騰飛,更是人情關系的落寞。
血緣人情關系,仿佛跟經濟是沒有關系的。可為何它們還會相互造成影響呢?
可以說,表面上看起來沒有關系的事物,當深究其中時,我們就能發現其內在聯系的脈絡。
農村的經濟發展,會讓人們搖身一變,變得有錢起來。
而有錢之后,到底人會在什么地方發生改變呢?最明顯的地方,就是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一旦經受過生活的“落差”之后,它肯定會有所變化。這樣的變化,其實是劇烈的。
當一個沒有錢的人一旦變得有錢,他們就會到處比較,不是這里變得虛榮,就是那里相互攀比。
尤其是親人之間,攀比的行為更是較為激烈的。
因為親人之間的矛盾本就過多,再加上攀比情況的發生,那人與人的矛盾將會愈發變得不可收拾。
當攀比的心理加劇了人情關系的矛盾后,那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能變回以前那么淳樸的情況嗎?變不回去了。
因為物質化社會的發展,看起來人的錢變多了,可實際上,人情冷漠也在加劇。
03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隨著交通的日益便捷,那么人們也就能更方便地到大城市去工作。
農村的人都走向大城市,那么農村的人員外流量是巨大的。并且,在外流人員中,一般都以年輕人一代為主。
可以說,年輕人一代,他們接受的思想本就跟傳統化的思想有一定的差別,那么他們本就是不重視血緣的一代人。
而如今,外流情況嚴重,年輕人也都在城市中生活打拼。一年到頭,除了逢年過節,在其余的時間,他們都很少有機會回到農村。
沒有感情,再加上接觸的次數過少,親戚之間來往不頻繁,那么人與人之間的親緣關系便會變得淡漠起來。
想想看,淡漠的親緣關系,再配上現實的物質關系,那么農村之間的“仇親”現象,不就多發且激烈了嗎?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城市中的“仇親現象”不也很多嗎?
其實,大城市已然發展了一段時間了,當中的親緣關系也到了一個“平緩向前”的階段。
如此,城市中的親緣關系矛盾就不會變得過分激烈,而是出現緩解的勢頭。
04
從農村這個小范圍的地方跳出來,以總體的眼光去看待這個社會。
對此,我們能發現,當下社會中的血緣關系,可以說是越來越淡漠了,而很多人都選擇減少和親戚交往。
所以,現在社會上,或者網絡上,都有一種思想,那就是“離群索居”的思想。
這種想法,就是人歷經滄桑后,看透人心人性后的頓悟和選擇。
可這種思想的背后,就象征了如今的人際關系,早已變得虛偽復雜起來,讓人們不再想參與到其中。
就像是現在親戚之間的關系。你的親戚找到你,有可能不是找你敘舊的,而是找你借錢或者求你幫忙的。
這樣的行為,會讓大多數人都感到厭惡,都會感慨,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那么,人與人之間不就變得主動疏遠起來,甚至還有矛盾滋生了嗎?
現在的很多人,他們寧愿和外人交往,也不愿和親戚打交道,并且還仇視親戚,不就是跟這些矛盾有關的嗎?
當整個社會的風氣都有所變化之后,那么變化巨大的農村就會出現“質”的轉變。如此,它的激烈程度就會比城市要大。
那么,農村的“仇親”現象,就會比城市更為嚴重。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