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躁的社會,急躁的步伐,你我大多數都是想急于得到結果的人,可越急躁,則越是讓自己找不著方向。那何不把心放靜,眼觀全局呢?
對于“靜”“穩”“忙”“忍”這四個字,有一個有趣的現象:
“靜”中藏有一個“爭”字;
“穩”中藏著一個“急”字;
“忙”中藏著一個“亡”字;
“忍”中藏著一個“刀”字。
在這四個字中,我們明白了一些道理:越想爭,則心越要靜;越急則心越要穩;越忙則越要照顧好自己;越忍則越要看清事態。
忙則生亂,急則生禍。做事情快一點并不是壞事,因為拖拉地做事總是散亂不堪。
但我們的心則不能過于急忙,很多時候我們著急的心只是多了一絲熱血沸騰,卻少了一種看清事情本身的理智。
在這個時代環境中,急躁仿佛成了我們這個社會的普遍現象,無論是誰,都為了效率和時間賽跑。
然而,高效率和急躁并不是一回事,做事雷厲風行和急躁也不能等同而論。急躁的過程,只是理智和沖動的較量。
我們都喜歡做事有效率有質量,但盲目的急躁只會讓效率更低,讓質量更差,讓過程更加紊亂。
就好比一個準備沖刺考試的學生一樣,他要做的是每天保持一定的壓力感和學習刷題的緊迫感,但這種緊迫感只是一種對學習效率的推動。
相反,如果過于急躁,那么誰能靜得下心來去閱讀文字,去仔細計算呢?誰又能放松心態從容應考呢?這樣的急躁只會讓心理防線一觸即潰,甚至讓原本好的結果大失所望。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到: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諸葛亮一直在強調“靜”對事情發展的作用。因此,沒有一份平靜心態,多少只會是自亂陣腳,影響事情的發展。
這一點在小說《三國演義》的“空城計”中顯現得淋漓盡致。面對司馬懿十五萬大軍,所有人都在收拾車馬急著逃亡。
只有諸葛亮十分平靜地在心里揣度著司馬懿的心理狀態和所處的朝中環境。這才留下小說中“瑤琴三尺勝雄師”的美名。
有時候的“靜”并不是把行動停止下來,而是在原本急忙的行動基礎上,安撫沖動的思想,讓理智去代替沖動。
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急躁只是強化了我們追求結果的那份更沖動的心思,它并不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有益的提升。
所謂的“難以堅持”往往就是這個方面,不是我們不能堅持,而是我們急于看到結果。當我們懷著這種心態再往前看的時候發現前路確實遙遠,便讓心靈有所退讓。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羅馬也并非一天所能建成的。“拔苗助長”式的著急,只會讓根基不牢,以致于前功盡棄。
所以,不妨在急于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告訴自己,謹慎點,平靜點,再樂觀點。有一種力量是平靜對沖動的安撫,就像是春雨一般,滋潤干燥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