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是指一組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或燒灼感、餐后上腹飽脹和早飽的癥狀群,可伴食欲不振、噯氣、惡心或嘔吐等。消化不良癥狀的產生與胃腸疾病有關,也可由胰、膽、肝臟疾病等引起。消化不良從病因上可分為器質性消化不良(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其中FD患者的癥狀源于上腹部,血生化和內鏡等檢查無異常發現,其臨床表現難以用器質性疾病解釋,屬中醫“痞滿”、“胃脘痛”、“積滯”范疇。
發病機制
····
器質性消化不良OD
消化性潰瘍和胃食管反流病最為多見,消化系統惡性病變引起的消化不良在我國也不少見。
消化系統以外的疾病也可引起消化不良,如糖尿 病、慢性腎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以 及硬皮病等。
某些藥物如非類固醇類抗炎藥、選擇性環氧合酶 (COX)-2抑制劑、茶堿、口服抗生素和補鉀劑等均可引起消化 不良癥狀。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FD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其病理生理學基礎主要包括運動功能障礙、內臟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增加、幽門 螺桿菌(Hp)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幾方面。
病因病機
····
病本病多由稟賦不足、脾胃虛弱;飲食不節、食滯胃脘;情志不暢、肝氣郁結;內傷外感、濕熱中阻;日久失治、寒熱錯雜或虛火內盛、胃陰不足等所致。諸多原因導致脾胃損傷,脾氣虛弱,運化失司,形成食積、濕熱、瘀血等病理產物,阻于中焦,胃中氣機阻滯,升降失常,導致胃腸運動功能紊亂;土虛木乘,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出現脘腹脹滿、疼痛、嘈雜、噯氣等一系列癥狀。
本病病位在胃,主要涉及肝、脾二臟,情志不暢和飲食積滯存在于消化不良發病的整個過程,脾虛氣滯是消化不良的中心病理環節。
診斷
····
1. 臨床表現
消化不良的主要癥狀包括餐后飽脹、早飽感、上腹痛、上腹燒灼感。詢問病史時需了解:
①消化不良癥狀及其程度和頻度;
②癥狀的發生與進餐的關系,有無夜間出現癥狀以及癥狀與體位、排便的關系;
③進食量有無改變,有無體質量下降以及營養狀況;
④患者的進食行為、心理狀態以及是否影響生活質量;⑤有無重疊癥狀,如燒心、反酸、腹瀉或便秘等;
⑥引起消化不良的可能病因,注意有無報警征象。
報警征象包括:消瘦、貧血、上腹包塊、頻繁嘔吐、嘔血或黑便、年齡>40歲的初發病者、有腫瘤家族史等。對有報警征象者建議及時行相關檢查。對有精神心理障礙者,也建議及時進行檢查。明確或排除器質性疾病對解釋病情及治療更為有利。
2. 相關檢查
對初診的消化不良患者應在詳細采集病史和進行體格檢查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擇輔助檢查。建議將胃鏡檢查作為消化不良診斷的主要手段。
其他輔助檢查包括肝、腎功能以及血糖等生化檢查、腹部超聲檢查和消化系統腫瘤標志物檢測,必要時行腹部CT掃描。
對經驗性治療或常規治療無效的FD患者可行Hp檢查。
對懷疑胃腸外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患者,應選擇相應的檢查以利病因診斷。
對癥狀嚴重或對常規治療效果不明顯的FD患者,可行胃電圖、胃排空、胃容納功能和感知功能檢查,對其動力和感知功能進行評估,指導調整治療方案。
3. 診斷標準
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上腹痛綜合征”和“餐后不適綜合征”, 還需注意其與胃食管反流病和腸易激綜合征等其他功能性胃腸病的重疊的特點。器質性消化不良可參照原發病進行診斷。
4. 中醫病名
①以餐后飽脹不適、早飽為主癥者,應屬于中醫“痞滿”、“積滯”的范疇;
②以上腹痛、上腹燒灼感為主癥者,應屬于中醫“胃痛”范疇。
5. 證候分類標準
5.1 脾虛氣滯證
主癥:①胃脘痞悶或脹痛;②食少納呆。次癥:①納少泛惡;②噯氣呃逆;③疲乏無力;④舌淡,苔薄白;⑤脈細弦。
5.2 肝胃不和證 主癥:①胃部脹痛;②兩脅脹滿。次癥:①每因情志不暢而發作或加重;②痞塞不舒;③心煩易怒;④善嘆息;⑤舌淡紅,苔薄白;⑥脈弦。
5.3 脾胃濕熱證 主癥:①脘腹痞滿或疼痛;②舌苔黃厚膩。次癥:①口干口苦;②身重困倦;③惡心嘔吐;④小便短黃;⑤食少納呆;⑥脈滑。
5.4 脾胃虛寒證 主癥:①胃寒隱痛或痞滿;②喜溫喜按。次癥:①泛吐清水;②食少納呆;③神疲倦??;④手足不溫;⑤大便溏??;⑥舌淡苔白;⑦脈細弱。
5.5 寒熱錯雜證 主癥:①胃脘痞滿或疼痛;②舌淡苔黃。次癥:①遇冷加重;②肢冷便溏;③噯氣納呆;④嘈雜泛酸;⑤脈弦細滑。
上述證候確定:主癥必備,加次癥2項以上即可診斷。
治療
····
1.辨證治療
1.1 脾虛氣滯證
治法:健脾和胃、理氣消脹。
主方:四君子湯(《太平惠明和劑局方》)和香砂枳術丸(《攝生秘剖》)加減。
藥物:黨參、炒白術、茯苓、炙甘草、枳實、姜厚樸、木香、砂仁、醋延胡索、法半夏。
1.2 肝胃不和證
治法:理氣解郁、和胃降逆。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加減。
藥物:柴胡、枳殼、川芎、制香附、蘇梗、白芍、陳皮、法半夏、生甘草。
1.3 脾胃濕熱證
治法: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主方:連樸飲(《霍亂論》)加減。
藥物:黃連、姜厚樸、石菖蒲、法半夏、黃芩、陳皮、蘆根、茵陳、生薏苡仁。
1.4 脾胃虛寒證
治法:健脾和胃、溫中散寒。
主方:理中丸(《傷寒論》)加減。
藥物:黨參、炒白術、干姜、炙甘草、蘇梗、姜厚樸、炒神曲、蓽茇、制香附。
1.5 寒熱錯雜證
治法:辛開苦降、和胃開痞。
主方:半夏瀉心湯(《傷寒論》)加減。
藥物:清半夏、黃芩、黃連、干姜、黨參、生甘草、姜厚樸、炒神曲、煅瓦楞子。
2隨癥加減
胃脹明顯者可加枳殼、柴胡;
納食減少(早飽)者可加雞內金、神曲加量;
傷食積滯者加炒萊菔子、焦山楂等;
胃痛明顯痛可加川楝子、延胡索;
嘈雜明顯者,可加吳茱萸、黃連。
3.中成藥治療
①氣滯胃痛顆粒/三九胃泰顆粒(無糖型)/胃蘇顆粒/達立通顆粒,適用于氣滯證。
②枳術丸,適用于脾虛氣滯證。
③金佛止痛丸, 適用于肝胃不和證。
④加味保和丸,適用于濕滯食積,脾失健運證。
⑤養胃舒膠囊,適用于氣陰兩虛證。
⑥ 復方田七胃痛膠囊/胃乃安膠囊/參苓白術丸,適用于脾胃虛弱證。
⑦虛寒胃痛顆粒/香砂養胃丸/溫胃舒膠囊,適用于脾胃虛寒證。
⑧荊花胃康膠丸,適用于寒熱錯雜證。
4.其他療法
針灸治療或針藥聯合治療也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供選擇的手段,一些臨床報道證明針灸對胃腸道功能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尤其對胃動力具有良好的雙向調節功能,可能是改善FD癥狀的病理基礎 。
體針療法中實證常取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穴位為主,以毫針刺,采用瀉法;常取足三里、天樞、中脘、內關、期門、陽陵泉等。虛證常取背俞穴、任脈、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毫針刺,采用補法。常取脾俞、胃俞、中脘、內關、足三里、氣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