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芳菲十里,春暖花開,柳綠燕歸,春風里吹送著輕柔的香息,傳遞著綿綿無盡的暖意。大江南北人的意緒滿懷,與春花一起綻放成了絕美的風景。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在中原小城鞏義,有處生態長廊,在北端有個以種植牡丹為主的景觀園區。目前園區內的牡丹競相開放,贈予我們一幅美麗畫卷。
美景展現,就在眼前,何不忘記曾經的焦躁與不安,放下一切的負累與憂傷?給心靈放個假,和親朋好友走向美麗的牡丹園,和盛大的牡丹花開,來一場親密約會呢!
仲春的花,一路繁華。帶著眾志成城的暖,帶著抗疫初勝的希望,攜著和煦春風的吹拂。在嵩邙大地,在梨花似海、滿徑如雪的田園穿梭;在玉蘭花清醇玉潔無瑕的灘區里彷徉;在“鞏南山"云端梯田的油菜花海漫舞;在邙嶺山嶺映緋紅的桃花園移步……春意早已住進心里,花香早已沾滿衣襟,
披一身散落的花瓣,來看一場盛大牡丹花開。清晨,芳菲馥郁蔥蘢,迎面瀲滟春風。季春蒞情更濃,牡丹欣欣向榮。
今春牡丹園,經市政克服疫情帶來的沖擊,園內整治一新,開放迎賓,設施俱全,牡丹花紋圖案鋪就的觀光小道,格外亮眼,方便暢游。
隨處可見大朵粉白的牡丹怒放在綠葉叢中,顯得分外妖嬈,花朵的芬芳在空氣中流趟,讓人心曠神怡。
各色牡丹或潔白如雪、或紅艷欲滴、或青翠如玉、或俏麗若霞,在綠葉的映襯中生機勃勃,陣陣馨香隨風蕩漾。
牡丹花開,香氣撲鼻,呼吸著芬芳的空氣,吐濁納新。牡丹,不開,安之若素。開,則傾其所有;雍容華貴,卻不失嬌艷。
在中國,雖然還沒有法定意義上的國花!但20世紀80年代的國花非正式評選中,牡丹曾一度稱王。
在很多國人心中,對牡丹花總有一種獨特的感情,有種發自內心的向往。牡丹既有雍容華貴的王者氣質又不畏強權的高潔品質,自古以來便是深得文人墨客的追捧。牡丹當是真國色了。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在中國古代唐都,牡丹花久負盛名,無論宮庭,民居,甚至寺院幾乎無處不生。
可是當年花滿長安的牡丹。在如今的西安卻少了些名望?這就得從武則天說起。
相傳,武則天時期,某一年冬天,武則天突然興致大發,帶著宮女、侍從從到上苑飲酒賞雪。此時大雪剛停,一切景物都穿上了潔白的素裝。武則天看得入迷,沒想到雪景竟是如此壯麗。突然,她發現在白皚皚雪堆里,一枝紅梅獨放。武則天真是高興極了!
隨從看皇帝如此歡喜,都爭相敬酒。有個妃嬪臨時起意,說:“圣上,梅花再好,畢竟是一花獨放。如果您能下道圣旨,讓滿園百花齊開,豈不更好嗎?”
武則天當即揮毫寫下一首詩:“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并吩咐宮女將其焚燒,以報花神知曉。
宮女把武則天的詔令焚燒以后,嚇壞了百花仙子。仙子們趕快聚集一起,共同商量對策。桃花仙子膽子最小,并不想惹怒武則天,有幾個小花仙子也怯生生地附和著。牡丹仙子不同意她們的意見,不想就此妥協。這時天色快亮,眾花仙看牡丹仙子決心已下,只好匆匆散去,各自開花去了。
晨曦初露,武則天一覺醒來,醉意全消,這時聽到捷報——百花全部開放了!武則天一聽大喜,她急忙走出皇宮,舉目一望,滿園的花真的全部怒放了,絢麗多彩,爭芳斗艷。
這時,武則天看到花叢中唯有牡丹未開,一股怒火油然而升。當即下令將牡丹全部焚燒,一株不留。武士們領旨后,馬上點柴引火,點燃牡丹叢中。棵棵牡丹在大火中痛苦地掙扎,呻吟,牡丹仙子看著一片牡丹將毀于一旦,悲憤萬分。
隨后,仍未解恨的武則天下令將牡丹連根鏟除,貶出長安,扔到邙山。
邙山就是今天的洛陽北部,那么武則天為什么要把牡丹貶到洛陽邙山呢?原來邙山溝壑交錯,偏僻凄涼,將牡丹都扔在這里,很難存活,誰知到了邙山,牡丹一入新土,又扎下了根。
來年春天,滿山翠綠。邙山人很喜歡牡丹,家家移種,戶戶育植。從此牡丹便扎根到了邙山,扎根到了洛陽。
這就是相傳長安牡丹貶出長安的原因。牡丹真謂來自貧寒!俱有不畏強權的高貴品質!
鞏義邙嶺與洛陽邙山一脈相承,鞏義伊洛河與洛陽洛水一水相通,“洛陽牡丹甲天下",鞏義牡丹更傾城。
鞏義氣候、土壤條件優越,非常適宜牡丹生長,很多公園、單位、小區都有種植,使大家足不出戶,就能欣賞到 花朵碩大、色澤艷麗、香氣濃郁的牡丹花了。
最是一年春好處, 莫過此朝靜心歡。走過陰霾,經歷離別,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歲月靜好。趁著時光正好,微風不燥,出門走走,置身于牡丹花海之中,欣賞一下牡丹花兒的美好,沾一沾牡丹的貴氣。
作者:付明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