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帝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有沒有見面?眾多考證數據跡象顯示,絕沒有可能!
有!
誰能想到,大西南深處的一座懸崖絕壁之上,刻著像畫不像畫,像字不像字的“外星文字”,幾百年來無人能解,當地人紛紛傳說和埋藏的寶藏有關,而一個材料工程師用了十年時間,發現了其中的奧妙,竟然深藏著明朝皇帝的一段愛恨情仇。
真相讓人唏噓不已!
事實上,后世學者反復研究后,發現了建文帝多個藏身之處,已經粗略地形成了他的出亡大致路線圖,就是:
南京—→湖南—→福建—→四川—→貴州-→青海。
隱匿藏身地指向→貴州, 而最終歸隱處卻是,青海“皇家寺院”。
關于這段歷史的研究,有的學者數十年如一日地窮追不舍,樂此不疲,在近幾十年中,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并且形成了多個接近真相的版本。
而這些學說綜合起來,卻都越來越多地指向一個事實,建文帝活著,卻是在東躲西藏的逃亡生涯中度過了一生。
那么,是不是可以確定,朱棣就沒找著建文帝,而建文帝卻無奈地活著呢?
事實上,能確定結果的卻是在多年以后,在貴州大山深處的歷史難題之謎被破解后,這些困擾人們五百多年的秘密才有了更清晰地解釋。
根據明史記載,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死于宮中大火。然而,這種說法并沒有得到史學界的認同。
近年來,更多的證據卻指向一個事實,他還活著。
活著,有無數證據,這不是問題。問題是他如何活著?在哪里活著?
種種跡象表明,即便建文帝的確活著,可他依然處于隱居狀態,從來沒有公開身份,這才是造成后世對其隱匿身份有了各種猜測的根本原因。
近年來,隨著對建文帝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各地不斷有新的證據發現,對他的隱居生活有了更多的說法。雖然有了更多的證據都指向支持“和尚說”,但他究竟隱居于何處,成了學界爭論不休的焦點。
目前,關于建文帝的隱身之處,有多個版本。
一是湖南說,二是福建說,三是江蘇說,四是貴州說, 五是四川說,六是青海說。
這些版本,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究其原因,建文帝在多地短期逗留,名為“避難”,實則擔心行蹤暴露。一旦有風吹草動,就溜之大吉。而為了防止被朝廷發現行蹤,甚至使用冒牌的建文帝瞞天過海,這就讓他所途徑各地雖留下了不少蛛絲馬跡,卻真真假假,撲朔迷離,神秘莫測,真假莫辨。
又為什么沒有確鑿的藏身之處的相關記載呢?
他究竟藏身何處?
歷史記載,假冒建文帝的情況時有發生,永樂帝卻很難找到可靠的線索!那些所謂的蛛絲馬跡都變成了無數個誘餌和煙霧彈,讓人一頭霧水,不知建文帝所蹤。
他究竟藏身何處?
答案,答案,哪里尋找?
一代代學者,為解開這個歷史謎團,皓首窮經,傾注了無數心血和熱情,期待盡快解開這個困擾后人數百年的歷史之謎。
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個叫徐作生的上海學者,發現了建文帝出行的歷史遺跡,并在其后數年出版了專解中外歷史重大懸案的專著,他的名聲大作,當時學界對其研究進行了肯定,大有蓋棺定論之勢。
原來,徐作生幾十年來,一直以濃厚的興趣,持之以恒地對這個重大歷史之謎傾心研究、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他認為,建文帝“流亡西南”,過程中受到了姚廣孝的保護,歿于永樂21年,長期隱匿并葬于江蘇吳縣“穹隆山”。
而針鋒相對提出質疑的學者張一鳴,卻大舉反擊,認為姚廣孝不可能是保護人,建文帝死亡時間不準確,從而否定了穹窿山的說法。但他在結論中依然強調,“流亡西南說,暫難否定”。
至此,史學界對朱允炆的生死逐漸形成了統一共識,那就是,他逃出了那場殺戮,但去向成謎。這也成了很多影視劇熱衷于創作他去向的話題。從此,結合史書論述,建文帝地道逃生、出家為僧的認識,逐漸占據了主流觀點。
這項神奇的研究發現不但證實了朱允炆還活著,而且,對他的皇叔朱棣篡位一直耿耿于懷,至死都沒有釋然。這和大明風華的冰釋前嫌,舉重若輕的處理態度截然相反。
這個說法有什么根據呢?
原來,在我國貴州流傳了六百年之久的紅崖石刻終于破解了朱允炆逃亡之貴州隱居的事實和經過。
在被稱為“紅崖天書”發現珍貴石刻第一現場的貴州一個偏僻的山村,數百年來流傳著一個“寶藏傳說”。
因為此處地處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區,過去一直把該處石刻和歷史上,三國諸葛亮大破彝人之地聯系在一起,卻無人能破解這個謎團。
上世紀末期,來自于上海的一個船廠的高級機械工程師林國恩,利用古文字學,結合圖形的象形會意功能,終于解開了朱允炆的“天書”秘密。
通過“天書”的破解,一個驚天秘密被發現。
其一,建文帝自始至終都想恢復他的皇帝寶座。
林國恩認為,建文帝從天書中表達了“決不投降,報仇雪恨”并抗爭到底的決心。
其二,天書表達了建文帝強烈的復仇意識和無可奈何的復雜矛盾心態。
其三,由于天書的過于晦澀難懂,并沒有真正起到喚起人們跟隨他一起復仇的行動。
這或許是建文皇帝意識到,木已成舟,回天無力,任何企圖,已經無法改變既成事實的無限悲涼和凄苦落寞孤獨的窮途末路的無奈現實。
其四,字里行間透露出建文帝,渴望重振山河的向往之情。
它完全按照“圣旨”格式書寫,從右→左,采用了大小篆體、楷書,金文等多種字體,結合圖畫形式,落款是一個“鮮明的”“允”字。
它已經被業內專家確定為最接近原始的版本,他從古書中復制出來加以研究。
經過九年多的艱苦努力,最終找到了天書表達的本意。
原來,這是朱允炆找人鐫刻寫在紅崖之上、討伐朱棣的一份“討燕檄文+詔書”。
其內容破解如下:
燕反之心,迫朕遜國,叛逆殘忍。討金川門破,殺戮尸橫,罄竹難書。大明日月無光,成囚殺之地。須降服燕魔,作階下囚。
允炆御制
有了這些發現,是不是就證明建文皇帝在貴州呢? 遠不止于此!
還有更令人驚奇的發現。
你沒有聽錯,就是思念京城的意思。這里的人自稱是從南京遷移來的移民后裔。這難道只是巧合嗎?
那么,還有比這個發現更神奇的,那就是這里的人們都喜歡跳一種舞蹈,當地人稱為“地戲”。
難道南京戲曲長了翅膀飛到了貴州?必定事出有因!沒有這么巧的!
還有嗎?真的還有?!
專家們在附近還發現了一塊大石碑。碑文的描述讓一切疑問懸念終于浮出水面。
這個證據發現,無疑證實了建文皇帝還活著,證實他躲過了宮中大火,那是掩人耳目的煙幕彈。趁著火災,他躲過眾人耳目逃了出來。
至此,林國恩破解的紅崖天書,和石碑、地戲,自以及村落組成了完整的證據鏈,讓建文帝的歸隱出浮出水面。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迄今人們也還沒有找到建文帝的墳墓。如果能找到,其它關于建文帝隱匿之處的學說都可以“壽終正寢”了。
而那塊石碑或許當初就是設立在建文墓前,數百年間被人為移動到了思京村附近。以至于,再也無法找到建文皇帝的真實墓地了。
而自從林國恩的研究成果發布后,引起了國內外的極大關注和認同。盡管也出現了些許質疑的聲音,但國家權威部門依然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勵,還為此頒發了證書,權威媒體也進行了大篇幅報道。
林國恩的研究表明,建文帝至死都向往著恢復他的江山,重新坐上皇帝寶座。
而且,他并不敢公開號令天下反燕,畢竟,朱棣的東廠西廠耳目眾多,他唯恐逃之不及,所以,處處提防,處處小心。
在他的恥辱逃亡生涯中,無論是江蘇、湖南、四川、福建等多地都成了他逃亡路上的暫居之地,他也成了一路上的匆匆過客。
這也恰恰印證了國內研究的眾多學說都不能最終蓋棺定論的根本原因。
近年來,在大西北的青海省發現的一座“皇家寺廟”卻又隱含著另一個重要信息。
這個寺廟在當地是藏傳佛寺,名叫瞿曇寺。它的建筑結構卻是典型的漢式仿造紫禁城而建,有著“高原小故宮”的美譽。
寺廟主殿隆國殿竟然和故宮的太和廟幾乎一模一樣的仿造。
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皇帝朱瞻基于1427年(宣德二年)修建如此豪華的寺院。
此時,距離建文帝1377年出生,相隔了50年。
距離建文帝1402年失蹤,相隔了 25年,建文帝該有50歲了。
偏偏這時候,朝廷仿造故宮修建皇家寺廟,如果說和建文帝沒有關系,簡直又匪夷所思!
史料記載,明朝13個皇帝有7個皇帝為該寺發放勒令,如此大費周章,其中必有隱情。
或許,這里真是建文皇帝的最終歸隱之處,但因朱棣篡位,其后世不愿張揚,秘而不宣罷了!也有人認為,這里是為明朝國師而建,即便沒有找到建文帝,里面那塊牌子還是大主持為感念皇帝的恩德而設。
這是不是暗示,宣德皇帝來過此地呢?各位,壁畫上,年輕的僧人,是建文帝還是宣德帝呢?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