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于2018.5.5
朋友寫作到了瓶頸期,在期刊陸陸續續發表一些文章后,最近再也寫不出新作品。
她的夢想是出一本散文集,眼看著比她起步晚的朋友都出版了散文集,而且上架后很快銷售一空,她很沮喪,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寫作天分?為什么別人文思泉涌,下筆如有神,而她憋了半天也寫不出一個字?
聽了她的苦惱,我覺得她把寫作看得太神圣了,要知道喜歡文字的人,本身的熱愛就是一種天賦。而且在我眼里,想成為一名作家,天分不是必要條件。
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寫作是一項苦差事,勞心勞力,天分只能讓你走得比別人快一些,堅持和勤奮卻能走得更遠。如果僅憑寫作天分就能成為作家,那么這個世界會到處都是作家。
中國那么多高校中文系學生,成為作家的有幾個?難道他們沒天分?
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難道他們都有天分?不是的,他們能成為作家,更多的是熱愛和勤奮。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智商不相上下,只有少數人智力超群,天賦異稟。
作家不是天生的,在成為作家之前,他們都有自己的職業,有的是設計師,有的是公務員,有的是律師,有的是醫生......因為熱愛寫作,因著豐富的生活經歷,心中百轉千回,暗流涌動,提筆就是感動別人的千言萬語。
畢淑敏在高原上的部隊當兵11年,從醫20年后才開始提筆寫作,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工作經歷就是她寫作的素材。在剛開始寫作時,她還遭受周圍人的質疑,但她從來不覺得自己沒天分,而是憑著一腔熱血去寫。
她說,我喜歡寫作,我才拿起筆。她為了寫作,博覽群書,為了成為專職作家,她在40歲考取中文系碩士,為了正確解讀人物的內心,又在46歲攻讀了北師大心理學博士。
當今社會有幾個46歲的女性還去讀書?更何況是在民風保守的90年代?
畢淑敏不是靠天分才成為作家的,著名作家嚴歌苓也一樣。
她在成為作家之前是一名文藝兵,多年的沉淀和積累,直接和間接的經歷都成為了她的創作"礦藏"。為了能更好地地融會貫通中西文化,她還學習了英語,進行雙語創作。
勤奮讀書,能更好地為寫作服務。
上一代作家前輩如此勤奮努力,新一代的作家也一樣。
你只看到暢銷書作家的風光,卻不知道別人沉淀了多少年才有厚積薄發的那一天。
有一次,唐家三少面對記者的提問“如何保持日更那么多字”,他輕描淡寫地回答,欠銀行幾百萬。
在他妻子進產房的時候,他還在外面日更小說。
掌閱、云起書院、晉江文學網等各大文學網站年入百萬的作家,在一次魯迅文學院分享會上,他們才道出寫字的辛苦。
每天更新2-3萬字,有時候卡文,感覺腦汁都快被榨干,于是不停讀書,從中找靈感。每天他們至少有四個小時在讀別人的書,不然創作源泉很容易枯竭。
別人逛街的時候,他們在寫作;別人打游戲的時候,他們在寫作;別人暢游世界的時候,他們在寫作......人們只看到其光鮮的一面,殊不知背后他們付出多少艱辛。
作家紅娘子在沒有寫作之前是一名酒店服務員,拿著微薄的月薪,過著一眼望到頭的生活。她的表姐從酒店辭職回家結婚時,還勸她,好好存錢,到了一定年紀就回農村,找個人結婚生娃過日子。
她的母親還打電話給她,讓她好好工作,將來做酒店經理,別做什么作家夢。
但她不認命,一直堅持寫作。有一次,她在上網的時候無意中進入一個文學論壇,頓時樂不可支,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從看別人的文章到自己寫文章,從兼職到全職,每天寫得昏天昏地。
在深圳那間又臟又吵又陰暗的出租屋,她出版了多部暢銷作品。
紅娘子老師曾經分享說,在剛開始給雜志寫稿的時候,稿子經常被拒,她不服輸,繼續寫繼續投。
有一次,編輯說她的稿子可以用,但是要改。一篇文章改了七八次,從1800字改到了一萬多字,改了18次,最后編輯被她的敬業精神折服,對她說:沖你這份精神,我用你的文章!
因為勤奮,她才出版30多部書籍,多部書籍賣出影視版權,才有今天"驚悚女皇"的稱呼。
所以,你所看到的天分,就是孜孜不倦地勤奮。
沒有天分,也可以寫作,也可以成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