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小時候的乖孩子,長大了就叛逆了,而且越管越難管了呢?說教、懲罰、嘮叨、命令甚至胖揍能暫時的解決問題,但小孩子常常會再犯。其實,孩子是講道理的,他能聽懂大人的話語。只不過命令式的方式,讓他們有了個更強的暗示,反而控制不住好奇心。家長可以試著改變和孩子說話的方式,用引導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反而會起到好的作用。
孩子越管越逆反,你如果這樣做,比吼一千句有用!
1 不做比較
2 減少嘮叨。
許多孩子和家長的隔閡越來越深,是因為長期沒有溝通與交流,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體會不到孩子的委屈,所以父母一教育孩子就會發生爭吵。
小海上初中的時候學習成績開始下滑,媽媽特別在意孩子的成績,因為自己沒讀過幾年的書,只能早早出來打工,媽媽不想讓孩子以后受沒文化的罪,拿著成績單連連嘆氣,孩子也很愧疚,并保證下次一定取得好成績。
有一天,媽媽帶小海去參加一個聚會,逢人就“抱怨”孩子成績不好,并讓其他孩子別學他,小海對媽媽嚷道“咱能不能不說這事了,嘮嘮叨叨沒完了?!毙『:苌鷼?,認為媽媽不給他面子。
3 以身作則
父母總是數落孩子,然而自己的生活也是一團糟,讓孩子去學習,家長在一旁看電視,玩手機,甚至大聲嘮嗑。要求孩子幫忙做家務,可帶孩子去爺爺奶奶家里,就只是坐在沙發上躺著玩手機
所以當孩子看到這些,心里會產生強烈的不滿,認為家長都可以這樣,那我為什么不行?孩子會越來越放縱,在家長眼中就成了“不聽話的小孩”,而且還很難管,一說就找理由,還容易吵架。
孩子的行為多數是從父母的生活中映射出來的,家長要以身作則,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看看書,跟著孩子一起學習,或者默默地陪伴,有時間可以帶孩子參加親子活動,體會生活的不易。
換位思考
有的家長經常教育孩子父母上班多么辛苦,為了生活多么不容易,而孩子只學習沒有其他壓力更應該好好學習,其實家長這樣的想法并不是很正確,孩子也有承受壓力的范圍,比如來自父母的,學習的,同學間的交往等,壓力久了遲早要“爆發”出來。
可以找一天讓孩子體會一下工作和生活,完全換位一天,讓孩子當作家長,體會一下家長說話不聽的感受,讓家長做一天孩子,做一天的作業,也體會一下孩子的壓力,這樣也會減少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爭吵。
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也要管教好孩子,不要因為一時的激動而讓孩子與自己為敵,孩子叛逆很正常,用對了方法,孩子依舊是父母的好孩子。
有些父母太在緊張孩子在做什么,甚至對孩子做事情的結果也耿耿于懷。比如家長會覺得孩子這只狗畫的不符合常理,那個橡皮泥捏的形狀不對。但其實父母越是糾正,孩子可能越沒有耐心。因為孩子其實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在思考,甚至在創造,也是因為對這件事情產生興趣才會做。
但父母的刻意糾正或者打擾,很有可能會讓孩子變得反感,以至于失去興致。父母其實可以讓孩子自己發揮,因為這對于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以及探索事物本質很有幫助。如果孩子自己發現事情做的不對,自己就會想辦法去改正,或者解決。
4、一些小事就大膽讓孩子做決定吧
父母總是想掌控孩子的一切,覺得孩子還小,沒能力自己做決定,因此早早就幫孩子決定好了,甚至事無巨細。小到孩子衣服的顏色,玩具的樣式都幫孩子考慮到了。但父母有想過孩子的感受嗎?其實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做主,如果連這點小事都決定權都沒辦法給孩子,孩子心中難道不會抱怨父母嗎?久而久之,可能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就沒有那么好了。
5、與孩子的溝通很重要
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想法,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緊緊的把控著主導權,讓孩子執行就可以了,雖說父母所考慮的肯定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這樣是很自私的想法??傁氚押⒆臃旁谑稚喜环拧T摲攀质蔷鸵攀?,這樣孩子才能真正的長大。平時多跟自己孩子溝通,其實也等于在反思自己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6、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也需要父母的尊重!父母跟孩子之間更應該相互尊重。由于孩子還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如果太操控孩子的想法和行為,這會讓孩子今后失去自主性,甚至不懂得尊重他人,認為只要地位高,就可以一手遮天,這樣的觀念是影響孩子成長的。
特別是一些性格偏內向的孩子,如果能跟父母說出真實想法,實屬不易,父母應該懂得珍惜并且認真傾聽,不要隨意拒絕孩子,畢竟內向的孩子一旦開口遭到拒絕,以后就很難再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了。
在給予孩子自由的同時,也給予孩子約束,效果可能更好。孩子越管越叛逆,大家認為父母還應該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