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系統性創新的方法和工具,幫助企業“按部施工,創新成功”,使創新從云端落地,可極大地提升創新的效率和效能。
請多看幾眼下面圖A:
當你再看圖B時,腦海里反映出來這張圖所顯示的,是否是圖A中的駱駝?
一旦圖像被嵌入我們的腦海,它留下的印象程度之深十分驚人。
我們的大腦基于啟發和經驗來決定事物,往往會忽略場景中意料之外和新出現的部分。神經科學家莫西·巴爾(Moshe Bar)指出,大腦“持續忙于進行相關未來的預測,我們認為當我們觀察事物時,大腦會問:‘這是什么?’,但實際上大腦問的是:‘這像什么’?”也就是說,我們在對照從外界接收的信息,和我們之前遇到過的事物。這種迅速的預測過程,可以比作在腦內進行的經典游戲辨聲識曲。
這個實驗來自肯尼索州立大學(Kennesaw State Univeristy)的大衛·米切爾(David Mitchell)的研究。他幾次三番展示給參與者類似下圖A的形象,觸發他們的潛藏記憶。
所以雖然我們鼓勵創新,但創新不是要求一直求變,我們會發現事物的穩定性越高,大腦識別/選擇它們付出的精力就越少。早在1910年,研究者把這一現象稱為“熟悉的光暈”;現今神經學上有證據表明,該現象確實存在。汰漬就是一個我們不費力氣識別產品的經典例子。研究顯示,我們對貨架的擺放方式、顏色、形狀和空間位置(按照該順序依次)會做出回應。在被稱為知覺啟動(perceptual priming)的過程中,大腦依賴這些線索。時間越久,相對于識別新鮮物體,大腦識別熟悉物體需要的信息越少,耗費的精力越少。
顯然,這個秘密被保護得很好,因為營銷人員投入時間、金錢創造新事物。但現有產品的新包裝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意圖讓產品線煥然一新、活力四射的改變,實際上可能會讓消費者忽視新設計,因為他們在尋找習慣性看到的事物。在一個對無視變化的測試中,產品經理被要求在貨架上尋找自家品牌的一個新設計,但他們很難找到。
所以往往我們在找產品推出市場失敗原因的時候,我們下意識會問:是我們創新不夠嗎?是我們沒有找到用戶需求嗎?其實有時從客觀來看,我們往往是忽略了用戶習慣的厲害。所以在創新之前,必須把這一點考慮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