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峽縣位于伏牛山南坡、丹江水庫上游,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區。森林植被屬以櫟類為主的落葉闊葉林植物群落。以櫟木為原料種植香菇,已成為當地群眾發展經濟的支柱產業。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人毀林擴大香菇種植規模。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年消耗活立木達4萬立方米之多,使森林資源受到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為解決這一發展經濟和保護資源之間的矛盾,2003年縣林業局從中國林科院引進了高產高效的飼料桑樹。利用其萌芽力強的特性,矮林作業,當年定植,冬季刈割平茬。以后年年刈割,年年發墩更新,所獲枝條取代山上的櫟木種植香菇。目前全縣已發展到120公頃。經過3年的栽培實驗,該樹種生長表現良好,取得了一定的生產經驗。現將飼料桑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生長習性 飼料桑屬桑科桑屬灌木桑,具有深根性的強呼吸根系,根系極為發達,其分布面積往往是樹冠投影的4至5倍以上,生命力極強,在50mm降水的地區可以生存,250mm自然降水則可正常生長、開花、結實,完成生命周期。耐貧瘠,在沙漠區、土石質山區仍可正常開花結實,能耐-30℃的低溫和40℃的高溫。飼料桑蛋白含量高,枝葉含蛋白18%~28%;鈣含量2%,飼喂奶牛不需添加鈣。水、肥條件良好時,1年生苗平茬后可高達5m,胸徑達2.5cm。飼料桑是一種速生、長壽的樹種,休眠芽和潛伏芽的存在,使其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一次性種植年年可收割利用,壽命達30~50年。 2 主要栽培技術 2.1 整地、施足基肥 栽植株、行距為0.5m×1.0m,每畝1230株,按預定的株、行距劃線打樣,然后深挖栽植溝,溝寬30~50cm,深50cm。先挖深35cm,要把表土和心土分開堆放,再在溝內深掘15cm,使底土疏松,以利桑根深扎。栽植時施用基肥,以有機肥,如垃圾、廄肥、雜肥等為好,每畝施1500~2000kg,還可拌入過磷酸鈣50kg。基肥施入后與掘松的下層泥土拌勻。 2.2 苗木準備 首先,要選用粗壯結實、根系發達、無病蟲害的壯苗,把過長的根剪去,留根長約15cm,以免種時盤縮卷曲,影響發育;對機械損傷及卷曲部要剪除,防止傷口霉爛蔓延。剔除病、蟲、弱苗。有條件的,為促進生根,可用生根劑。隨時保持苗木新鮮,防止失水干枯。確保栽植成活率高,苗木生長快,便于養形,及早投產。 2.3 桑樹栽植 按栽植時期分冬栽和春栽兩種。①冬栽,指桑苗在落葉后至土壤封凍前栽植。開栽植溝,施足底肥后,填入部分表土蓋在基肥上,厚7~10cm。按規定株、行距栽植,把桑苗放入栽植溝,舒展苗根,達到苗正根伸;然后將表土填入根部,捏住苗干,輕輕向上提一下,使土粒充分填滿根部空隙,澆上一勺水,把全部心土敲細后填入溝內,踏實即可,澆足水。水滲下后,順桑行培寬40~45cm、高30cm的壟,將桑苗壟上部分剪去。翌年3月底至4月上旬,桑樹發芽前平壟,離地30cm處剪伐定干。②春栽,指在土壤解凍至桑苗發芽前栽植,栽后澆水、耙平、不培壟,栽后立即離地面30cm處剪伐定干。 2.4 田間管理 飼料桑為抗旱樹種,生命力極強,要求土壤疏松,不影響根系的呼吸,底土濕潤則毋須澆水。種植結束,即行封禁,防止牲口踐踏。春季新梢長到16cm左右高時施第1次肥,畝施復合肥15kg;6月份進入生長旺期,施復合肥20kg,施肥后澆水。進入雨季,桑樹和雜草同時進入高速生長期,此時可結合除草進行施肥,每隔2m開一條深40cm左右的溝,每畝施復合肥20kg,施入溝底覆土即可。 3 采收利用 在早霜來臨之前,進行刈割平茬,收獲飼料桑枝條,枝條粉碎后作為種植香菇的原料取代櫟類木材。定植當年平茬后,每株萌發直徑1.5cm左右、長1.5~2.5cm的枝條4~6根,至冬季刈割,畝產條0.8立方米,可種香菇400袋。第2年春季每株萌發枝條6~9根,畝產條1.5~2立方米,可種香菇800~1000袋。以后年年刈割,畝產條2立方米左右,可種香菇1000袋左右,畝產值可達6000元。刈割平茬后要對桑茬要進行覆上,重新形成垅。上凍前可澆1次封凍水,以便保墑、抗寒過冬。開春時節,可澆水1次,防止生理干旱,使其盡早放葉。第2年又如此重復進行。 發展種植飼料桑,已成為西峽縣重點林業工程項目。計劃到2007年發展到800公頃,該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香菇原材料2.4萬立方米,可種植香菇1200萬袋。另外,飼料桑粗蛋白含量高達18%~28%,微量元素也很豐富,把收割后的桑葉和嫩枝經過粉碎、烘干、制粉、配料、混合造粒,再烘干等工序可以加工制成喂養草食性動物的優良飼料。作者單位:河南省西峽縣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