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主要的病理生理特性為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造成冠狀動脈管腔狹窄,或冠狀動脈出現功能性改變導致的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心臟病,亦稱“缺血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冠心病可分為5種類型,包括心絞痛型、心肌梗死型、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型、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及猝死型。
心絞痛是由于冠狀動脈出現狹窄導致的供血不足,心肌急劇或暫時缺血缺氧引起的臨床綜合癥,是冠心病的一種臨床表現形式。根據發作嚴重程度及頻率可分為穩定型心絞痛與不穩定型心絞痛。穩定型心絞痛發作時有一定的規律,病情較為穩定,無潰瘍破裂夾層或血栓形成等,發作的頻率及持續的時間也相對固定。發作的部位主要為胸骨上、中段后,或左前胸,胸痛癥狀也有可能橫貫前胸,多呈陣發性發作,平均每次持續1-5分鐘,很少超過10分鐘。
不穩定型心絞痛為介于穩定型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心肌缺血綜合征,發病機制主要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進展所致的血管腔進行性狹窄,粥樣斑塊破裂出血誘發局部血小板凝聚引起冠狀動脈不全堵塞,斑塊脂質急劇增大加重管腔狹窄等。與穩定型心絞痛相比,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疼痛程度更大,持續時間更長,較低的活動量就可誘發。包括以下幾種亞型:(1)初發勞力型心絞痛;(2)惡化勞力型心絞痛;(3)靜息心絞痛;(4)梗死后心絞痛;(5)變異型心絞痛。
心肌梗死為冠心病中最嚴重的類型之一,僅次于猝死型。粥樣斑塊破裂所形成的血栓阻塞冠狀動脈,使得心肌持續缺血缺氧而迅速壞死,引發急性心肌梗死。典型的心肌梗死癥狀包括突然發作胸骨后難忍的壓迫性疼痛,疼痛部位及疼痛性質類似于心絞痛,但前者的疼痛程度更重,持續時間更長,疼痛范圍更廣。心肌梗死的常發誘因一般包括過度勞累,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大出血及嚴重缺氧等,按心肌壞死的累及范圍可分為透壁性心肌梗死和心內膜下心肌梗死,前者梗死累及心室壁全層,深達室壁的2/3,后者僅累及心室壁內1/3的心肌,可累及肉柱和乳頭肌。合并癥主要包括心臟破裂、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心外膜炎、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等。
冠心病的預防主要包括:
低鹽低脂飲食,控制如動物內臟,各類肉食,蛋黃等高膽固醇含量高的食入,每日減少鈉鹽的攝入,攝入適量蔬菜(如黑木耳、洋蔥、大蒜、香菇、姜、海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脂作用)、水果、谷物等。每日可做適當的身體鍛煉,保持情緒穩定,勞逸結合。
藥物預防需要在專科醫生嚴格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