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桶在臺灣被稱為直身軟耳提梁壺,是江南很受歡迎的傳統紫砂茶具,壺造型簡練、敦實,便于提攜,使用方便,利于茗泡,適宜把玩,易于清理,實用性強。
在清末明初時期,家家戶戶桌上都得擺上一個“洋桶”,不論是家用還是在茶館,因容量大,又方便手提而受到大家喜愛。以前在田間集體勞作,下地干活,一天的喝水靠的就這個洋桶壺,壺的造型一般來說都是軟耳提梁,攜帶方便,容量大,便于農作和勞動時帶到田間或茶館喝茶聊天之用。
起初,洋桶壺是作為商品遠銷外洋的。紫砂陶器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民間工藝,一到國外變成了熱銷品,甚至一度在國外掀起了一股“紫砂熱潮”,供不應求,其中就有著洋桶壺的身影。外國人對洋桶壺的熱愛與我們單純的把洋桶當做一個方便飲茶的器皿不同,他們認為圓潤大氣的壺身代表著吉祥如意,奉作贈禮佳品。
熊正根老師作品丨禪意洋桶
今天我們欣賞洋桶壺,仿佛能透過它看見舊時茶館里的光景,木架結構的老宅,條凳方桌,熙熙攘攘,打牌下棋,素描寫生,還有逗鳥的老大爺。坐下了,點茶,沖一大洋桶,配蓋碗,續水的紅綠熱水瓶在墻角擠擠挨挨,陽光透過屋頂的縫隙鉆進屋子,無論外界風雨漂泊,屋內一片現世安穩。隨著茶館文化的沒落,洋桶壺似乎也被束之高閣起來,我們每一次的回味過去,不過是希望通過經典傳統之物,去珍惜和享受每一個無法重來的當下,去傳承和保護這一份獨一無二的文明。
熊正根老師在國家一級/高級技師實操制壺中...
現在許多朋友有一種誤解,他們會認為洋桶是款式非常老土的壺,已經過時了; 作為當代的紫砂藝術家,熊正根老師不僅要接觸新的理念,集大成之感,也要符合當代人的理念,在他考國家一級/高級技師的時候,有感而發,寫下關于守正創新的論文,不斷“創新”“守正”才能獲得活力源泉和動力根基;覺得當代紫砂壺要符合現代人的喝茶理念,紫砂離不開實用,也要成為鑒賞藝術珍品,于是有了動手改良洋桶壺的想法。
洋桶壺長圓形身筒,端莊大方,典型的光貨特點,最不能遮丑,所以洋桶壺既是入門練藝又是最能考驗功力的一款壺型。首先熊老師考慮到的是我們不需要帶到田間,而是要讓它使紫砂藝術相映成趣,平添濃濃的文人氣;特地選用了陳腐十多年的家藏底槽清泥料,好泥配好壺,等出窯的壺經過一段時間的泡養,出包漿了會更有一番韻味。熊老師在清華大學得到教授們更系統全面的深入指導,熊老師不斷精益求精,在守正的同時,與古代不同的把提梁去掉改成壺把,壺鈕制作別出心裁,方便拿捏,生動與趣味完美結合壺蓋集改良,合文化美術大成,在守正的基礎上創新,在口蓋嚴密無隙的同時也要讓壺身流圓渾有勢,飽滿得體。
熊正根老師作品丨禪意洋桶
洋桶壺,不是一把款式老土的壺,而是要成為一件承載歲月文化的經典作品,改良后,樸素的壺身散發出強大的氣場,沒有一見鐘情的心動、著迷,卻讓人平靜、親切,如多年老友重逢;熊老師將努力在“守正”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守正”,在“守正”中實現新發展,在“創新”中實現新突破,在發展的浪潮中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