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欣
李德仁根據學科發展和學生情況因材施教,形成了行之有效和獨具特色的指導方法。
首先,導師為學生指明研究方向。李德仁認為,完成博士論文雖是一個學生獨立從事、自主完成的過程,但導師的作用又是十分重要的。導師在幫助學生選題時,要盡快把學生帶到科技的最前沿,憑借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指導學生找到合適的選題,并在學生獨立研究的階段,為其把握研究方向,及時提出建議,使學生在兩三年時間內做出真正令同行專家感興趣的成果。
博士論文的完成是探討和研究解決某一問題方法的全過程,這一過程中,創新是關鍵。李德仁說,要鼓勵學生創新思維,敢于打破框框,不要迷信,但要認真踏實地工作。如果把博士生比作小孩,導師就要像父母一樣,培養他們的創造力,讓他們用創新的思維方式去完成論文,同時又要注意克服他們的浮躁性。導師可以點出問題,但不要將解決問題的辦法封死。
其次,導師對學生要嚴格要求。李德仁認為,導師必須讓博士生先打好基礎,了解本學科領域內世界上有哪些人開展過和正在開展這方面的研究,研究進展如何,然后再確定自己的選題。他要求博士生都要用半年至一年的時間來閱讀學科前沿資料。
現在有的導師自己當“老板”,將學生當勞動力,純粹是為自己的項目服務,成了賺錢的工具。到畢業前草草收兵,論文只是應付了事。對這種現象,李德仁感到十分憂慮。他說,這樣絕對寫不出好論文。也有的博士生發明不少,但大都經不起考驗,論文則寫得很粗糙,概念多而創新少。如果導師不嚴格要求,就不可能出成果。
第三,導師要為學生創造條件。如何盡快將學生帶到科技的最前沿?李德仁不辭辛勞地趕赴世界各地參加學術會議,聽取學術報告,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學生聯系,為學生把握好研究方向、看準前面的路提供了必要條件。此外,他還讓學生的研究成果到國際上有影響的刊物和會議上發表、宣讀,讓國際同行來評價,在全球開放的環境中培養人才。李德仁嚴格要求他的學生用英文寫作論文,并向國際刊物投稿,四位獲獎學生攻博期間都有這樣的經歷。他們的論文都在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大會上宣讀,袁修孝的論文還被評為該會8篇青年作者優秀論文之一,吳華意的論文在SCI檢索期刊——英國《計算機圖形學》上發表。
《中國教育報》2006年2月15日第3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