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筆名“智成智同學”
回歸公眾號了,
做人生謙卑的學徒,與終生學習者同學。
不斷的讀書,總有一些書籍忍不住要分享,
于是試著用自己的體會與改變,寫一本書的推薦文。
你有沒有打雞血來“逼”自己行動?
你有沒有立下flag,早起、減肥、戒手機,卻一次次被現實打臉?
你有沒有常常抱怨、指責自己,因為沒有達到自身期望,卻又無力改變現狀?
你有沒有想讓“不聽話”的神獸,養成好的習慣,卻成了無計可施、煩惱抓狂的吼媽怒爸?
雖然我們有改變現狀的愿望。
但是,愿望從來都不會改變現狀,有效的行動才會。
如何讓自己有效的行動?
很多人,知道自己不可能自律,所以不敢輕易嘗試改變。
畢竟,挫敗感是誰都不喜歡的。
也有很多人,始終有所行動,卻不知道如何正確行動,從而達不到愿望。
因為我們還沒學會設計自己的行為習慣。
更不知道,讓自己行動,持續地自律,原來是那么“簡單”。
我就是在這本《福格行為模型》中找到了方法:簡單,才能改變行動。
說到行動,我們往往會想到:意志力
但是,意志力是一種能量,如果你做成一件事情很需要意志力,那么大概率是不會成功的。
爆發強大的意志力,除非是你身處特殊的環境。但是,又有多少人,多少時候,面臨這些極端情況呢?你也并不期待面臨對吧。
有的人天生有強大的意志力,做了行動的巨人。這樣的人注定就不是蕓蕓眾生,不在我們談論之列,大部分人還是常常在挫敗中放棄,在拖延中嘆息。
我很贊賞這樣一句話:“如果做一件事不是因為你有意志力,而是根本不需要使用意志力,那就意味著你離成功不遠了。”
所以,不要用意志力去迫使自己行動,
而要找到另外一種能量去行動。
那就是:習慣。
習慣,才是能耗最少的行為模式。
那么問題就來了:好習慣,如何養成?
這就是《福格行為模型》所傳授的重點!
需要說明的是,不是習慣如何養成,
而是:不依賴意志力,如何養成習慣?
按照福格博士的理論,人類行為的奧秘,可以拆解為三個部分:
行為=動機+能力+提示
(《福格行為模型》書中配圖)
也就是說,任何行為的發生,都需要動機、能力和提示3大要素同時發揮作用。要素齊備,行為才能發生。
福格博士詳盡地從這3個要素,暢敘了如何設計有效的行動:把愿望拆解成微行為,讓你通過感覺良好而不是感覺糟糕來實現改變——這就是微習慣的精髓。
通過正確的行為設計,我們完全可以養成自己想要養成的習慣。
我就是用福格行為模型的基本原理,養成運動、冥想等行為習慣,也幫助孩子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
我就以冥想為例,說一說如何運用福格行為模型(行為=動機+能力+提示)養成微行為習慣的吧。
我讀過《十分鐘冥想》這本書(作者:安迪·普迪科姆),了解了正確的方法后,開始做冥想練習。
經管我練習冥想的動機和能力都沒有問題,但也時常斷斷續續,沒有養成習慣。
福格博士在書中強調,沒有提示,行動就不可能發生。
提示,就像行動的按鈕。
也就是說,我是因為缺乏“提示”這一行為要素,所以沒有養成冥想練習的習慣。
所以,根據福格行為模型,我要做的,就是優化行為提示,讓冥想練習每天發生。那么,我是如何優化提示的呢?
提示分為三種:人、情境、行為
(《福格行為模型》書中配圖)
比如說,建一個提示冥想練習的微信群,大家每天提醒一下彼此,依靠群體的力量,這是屬于人的提示。目前對我來說還不現實,沒有精力組建這樣的群,也不認為此法很可靠。
而靠便利貼,靠設置鬧鐘,靠環境,都是屬于情境提示。有一定作用,但是也不可靠。我一度靠情境提示,比如用“要事清單”、“番茄工作法”養成了一些習慣,但是感覺頗為艱難,情境一缺失,仍會擱置拖延。
所以,讓我輕松實現目標的是第3種方法:行為提示。
簡單的說。行為提示,就是用已經有了的舊習慣來培養新習慣。把舊習慣當做錨點,把新行為和舊習慣綁定起來,這樣就能毫不費力地把它們融入生活。
我審視了生活中已有的習慣是每天早起并關鬧鐘。所以,我把這個已經有的習慣動作當做錨點。
我的提示方案就是:
把手機放在書架上(避免隨手關掉鬧鐘繼續睡),鬧鐘響后,起床從書架上拿起手機關掉鬧鐘,立馬開啟界面上的計時器,設置10分鐘倒計時。
只要手指一點一劃動,很容易做到。計時器一開啟,就意味我要運行我的新習慣——冥想了。
也就是說,當我關掉鬧鐘之后,順手讓手指動一動設置好計時器(可以立即進行冥想練習,也可以只是開啟,不做任何行動,即便設置后什么都不做,也會帶來習慣的改變,這才是關鍵),通過這個微改變,把冥想練習行為和必做的舊習慣綁定了起來。
你可能已經理解了,要養成新習慣,只需用已有的習慣當錨點,利用這個習慣不費力的提示和發展新習慣。
這就是行為提示。不需要清單,不需要他人提示,我就能養成一個新習慣。
同樣一個行為,動機、能力、提示3要素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同樣是冥想練習,我的一位朋友就有所不同。
就動機而言,他是想通過冥想達到“練習10分鐘等于休息2小時”的效果。就能力而言,他剛剛進行冥想練習,做到10分鐘,還有困難。
所以,他的問題就出在“動機”和“能力”2個因素上。那么他就需要調整下預期,不要過高,同時,把難度降到“不可能失敗”的程度。可以只是靜坐幾分鐘,呼吸下新鮮空氣,讓頭腦清醒一點,放松一下,就算達標。
你無法在一夜之間就變成技藝嫻熟的練習者。也許一開始你做得并不完美,但我們追求的并不是完美。
這樣梳理完后,就會發現,在朋友的冥想行為3要素中(動機、能力、提示),能力這塊是最需要調整的。所以,如果他減低難度,匹配期望值,讓冥想行為持續發生就更有可能了。
把一個看起來大的行動,變成微小的行動,想要大改變,先開啟微小的改變。微改變雖然不起眼,但是,大行動消耗能量難堅持,微改變則容易持續地成功。這就是微行為的妙處,而微行為會變成微習慣,微習慣則會逐漸生長成為足夠改變你現狀的、穩固的大習慣。
剛才講了如何用微習慣法來養成冥想習慣,我還用這樣的方法,讓自己有了其他新習慣。
比如,讓十幾年來沒有怎么運動的我,有了運動的習慣。這個習慣,其實是微運動習慣,我相信它可以幫我再找回運動生活。
我是這樣設計運動微習慣的。
工作中的休息時刻,我會去電梯大堂落地窗前透透氣。我把這個習慣與新行為關聯,每次走到落地窗,利用那里的護欄(比較堅實),做12個俯臥撐。因為撐著護欄的角度大,難度低,而且工作日幾乎都會去,這樣就很自覺地完成了任務。
休息完回辦公室時,我再利用大堂地板磚的方格,雙腳跳遠5次。(越過1個方格跳的難度極?。?/span>
這樣,我在工作日就能“順便”運動好幾個回合,不會忘記,不會缺失。
我開始動起來以后,就像福格博士在本書中所強調的,明顯感覺到:微習慣會生長。
后來,每次12個俯臥撐,已經形成習慣,就很自然地增加了數量,跳方格也能輕松越過2塊了。最重要的是,運動習慣感已被激活,我已經在設計更大的運動習慣了。而這些,都沒有用到意志力。
行動的3要素,不僅被我用來設計冥想習慣、運動習慣,還有寫作習慣、投資習慣等等。當然,也包括幫助孩子形成一些好習慣。
我去年雙十一給小朋友買了部《格林童話》全譯本。后來,他看不了幾天,就沒有再看下去了。盡管多次提醒,要求他每天要看,可還是不了了之。經管他是比較愛讀書的小朋友,但這本厚厚的《格林童話》卻成了書架上的“寂寞”。
怎樣讓孩子輕松看完這部書呢?我用行動的3要素(動機、能力、提示)做了分析。
首先,是看動機。孩子本來就喜歡看書,但他更喜歡科技、軍事類書籍,對童話故事興趣一般。不過,這《格林童話》部書還是有一定趣味的,而且也是學校老師要求的必看書籍。
所以動機因素,問題不大。
再看能力有么有問題。
這本《格林童話》是全譯本,不是童書類的簡縮本。(兩者區別很大,全譯本更原滋原味,我選的是名家楊武能先生翻譯的版本。)
全譯本的文字量大,用詞也豐富、優美,可學習的地方很多。雖然難度略高了一丟丟,但和他的閱讀能力是相匹配的。
具備閱讀能力,為什么他還是感覺有難度呢?我發現,其實是我提升了他閱讀的門檻。
我出于“拔苗助長”的心理,要求他每次要讀10分鐘以上,而且要大聲朗讀出來,人為地抬高了他閱讀這部書的門檻。這也是他不愿意每天讀的一個原因。
改變,要從最簡單的行動開始,所以在行為設計中,我大幅度地降低了他讀這部書的難度,讓他“不可能做不到”。
接下來,分析剩下的因素:提示。
孩子不會主動地去讀這本不是他最感興趣的書。每次一提醒就讀,不提醒就不讀,我不可能每天叮囑,孩子也煩這種方式。
我通過行為3要素分析,找到了這部書被閑置的主要原因。于是,我重新順了一下思路,只用一個簡單的行為設計,就輕松、順利的實現了目標。
如何做到的呢?
我先找到小朋友每天放學回來必做的事情,那就是看IPAD,里面有他必看的科教視頻。
于是,我把《格林童話》從書架上拿出來,不是放在客廳沙發上,也不是放在他的書包里,而是把《格林童話》疊壓在他的IPAD上。書在上,IPAD在下。疊放在他回來就會坐著看IPAD的地方。只要他用IPAD,就必然會注意到,當手接觸到這本書時,就完成了強提示。
并且,我和他約定,每次,他看IPAD之前,都要先讀1頁《格林童話》。
由于,這本書是他本來就需要看的(有動機),難度又減低到只讀1頁(有能力),還和每天已經有的舊習慣相關聯(有提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行動設計閉環。
他現在,每次放學回來都做到了。
而且讀的數量還比預期的多,有時候,看了2頁,有時候把整篇故事都看完。再也不有擔心這本書在書架上吃灰了。
這就是我用福格行為模型設計幫助孩子養成新習慣的一個實例。
還有其他習慣,也在養成。像關掉電視遙控器后就去收拾書包、上完廁所按下沖水開關之后,就要把紙盒放回原位等等新習慣。
基本上,都是運用行為3要素(動機、能力、提示)來設計行為閉環。在此,給你做個參考,讓你初步了解此方法。
《福格行為模型》的內容十分詳盡,不僅有如何養成新習慣的方法,還能讓你不再“舊習難改”。
簡單、快速、有效,讓我忍不住寫此文好好推薦一下這本“人生的珍貴禮物”!可以說,如果你想用行動改變自己、改變家人、改變團隊,《福格行為模型》就給了你有效的支點。
讀,并運用好這個“禮物”,你的改變,就是對福格博士的最好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