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0年底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最新癌癥負擔數據,我國的新發癌癥患者數量已經達到了457萬。而根據中國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全國統計數據,2015年時,我國的新發癌癥患者數量約為392.9萬。
我國新發癌癥患者數量的年增長率,已經超過了2%(約為2.7%)!
根據2014年時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2014年研究解析中國腫瘤流行病譜》,如果按照平均壽命74歲計算,人一生中患癌概率是22%。這意味著,癌癥已經成為了一種難以忽視的健康風險,其重要性并不低于各類常見的慢性疾病。
為何我國的癌癥發生率越來越高?
平均壽命延長,是癌癥發生率上升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年齡與癌癥發病率有非常顯著的聯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指出,從2015年到2019年底,我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了77.3歲。人均壽命逐步提升,與之相伴的,癌癥發生率也在緩慢的提升。
根據美國癌癥研究所發布的不同種族或地區不同年齡段人群罹患癌癥風險數據,隨著年齡的上升,罹患癌癥的風險也會隨之上升。
針對因年齡引起的癌癥發生率上升,我們其實不必太過恐慌。在每一個合適的年齡段內做好必要的篩查工作,做好早篩早治,將癌癥“扼殺在搖籃里”,就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健康。
關于癌癥篩查及女媧計劃,可咨詢全球腫瘤醫生網醫學部(400-666-7998)了解更多。
重視程度升高,使部分惡性程度較低的癌癥檢出率提升
隨著癌癥發病率的上升,癌癥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在國家層面,出臺了更多的保障措施及建議來提高公眾對于體檢的重視程度;在個人的層面,更多的科普讀物以及親朋好友的案例也促進了每個人對于癌癥的警惕。
更多的人做到了早期篩查,因此,一部分癌癥、尤其是原本可能無法被發現的“惰性”的惡性程度較低的腫瘤,如甲狀腺癌等,發病率上升迅速。
生活方式及行為模式的改變,帶來癌癥發病率的改變
除了年齡,還有許多重要的癌癥風險因素,正在悄然蠶食著我國人民的健康。
中科院院士、國家癌癥中心主任赫捷曾分析指出,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逐漸加快,加上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環境暴露等一些原因,癌癥的發生率處于逐漸上升的態勢。
此外,赫捷院士也指出,從癌癥的發病類型來看,我國的癌譜也正處于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的階段。例如,在我國,發達國家高發的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等發病率不斷上升,而在發展中國家高發的食道癌、胃癌、肝癌等消化系統腫瘤,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比發病率有所下降。
但整體來說,這些常見的癌癥負擔仍然比較重,癌癥防控的整體形勢依舊嚴峻。
如何降低患癌的風險?做好這四件事最關鍵!
像絕大多數的疾病一樣,癌癥很難被完全地“預防”。但如果能做到一些很簡單的事情,我們仍然可以將罹患癌癥的風險降到最低,或者將癌癥對身體的傷害降到最低。
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健康的生活習慣對于降低癌癥風險的作用很好理解。如果一種生活習慣或行為會提升患癌的風險,那么摒棄這種行為習慣就能夠避免風險的提升。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小細胞肺癌是一類非常難治的肺癌,進展迅速、容易發生轉移,很少能夠檢測到驅動基因、因此難以使用靶向治療方案,且小細胞肺癌患者對于各類治療方案敏感性比較差,同時更加容易發生耐藥。但專家指出,約80%以上的小細胞肺癌患者有吸煙史,可以說,只要避免了一手煙或二手煙,罹患小細胞肺癌的風險可以大幅度降低。
而食管癌、胃癌等消化系統腫瘤與飲食的關系非常密切,健康的飲食習慣,如避免燙食、避免長期大量進食刺激性食物或紅肉及加工肉類等,可以有效保護消化系統的健康,降低這些癌癥的風險。
提升免疫力
癌癥的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提升,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人體免疫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
通常情況下,人體的免疫能力會在20~30歲左右達到頂峰,之后隨年齡增長逐漸下降。這樣的變化趨勢與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胸腺的成長過程是相似的。胸腺是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在人體達到青春期時體積與功能達到頂峰,此后逐漸衰退。
一些研究認為,胸腺是T細胞分化及成熟的重要部位之一,當胸腺功能強大的時候,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也更加強大。而人體免疫系統重要的功能之一就在于清除一些病變的、受損的或癌變的細胞。
人體每時每刻都有細胞在進行著分裂或分化,而在DNA復制或轉錄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著一定的概率發生基因突變。通常情況下,發生基因突變的細胞會在自身抑癌基因的控制下進行修復或凋亡,或被人體免疫系統識別出來,由T細胞和NK細胞進行殺傷。但當這些人體自身的抗癌功能發生異常或衰弱的時候,癌細胞存活下來,就有可能最終形成病灶,并發展為癌癥。
對于健康人群來說,提升自身免疫能力,是避免癌癥發生最有效的手段。
必要的預防接種措施
當然,僅僅依靠健康的生活習慣并不能規避所有風險,一些因病毒感染等原因而誘發的癌癥,需要通過預防性疫苗來降低風險。
如人乳頭瘤病毒(HPV病毒)感染可能導致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及部分口咽癌的發生,因此規范注射HPV可以大幅度降低罹患這部分與HPV病毒感染相關的癌癥的風險。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指出,HPV疫苗具有預防90%以上的HPV感染歸因癌癥的潛力,因此他們建議所有26歲以內的所有兒童及成年人接種HPV疫苗,并認為27~45歲未發生過HPV感染的成年人接種HPV疫苗也會獲得一定的益處。
2020年11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加速消除宮頸癌全球戰略》,標志著全世界194個國家根據今年世界衛生大會通過的決議首次承諾消除一種癌癥。其中一條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在2030年以前,90%的女孩在15歲之前完成HPV疫苗接種。
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發生肝癌的風險比健康者高出100~150倍,部分感染者還可能同時攜帶乙肝及丙肝兩種病毒。我國是肝癌大國,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乙肝病毒的感染者的比例比較高。目前,隨著乙肝疫苗的普及與推廣,我國肝癌的新增患者數量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由此可見,必要的預防接種措施可以有針對性地、直接有效地降低部分癌癥發生的風險。
規范篩查,早診早治
整體來說,能夠接受手術的早期癌癥患者整體治愈率和5年生存率都比較高,但晚期癌癥患者的治愈率非常低,部分癌癥的5年生存率甚至只有不到5%。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在發現早期病變時便加以重視,是提升早癌患者及癌癥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質量的關鍵。
除此以外,也有一部分癌癥是可能遺傳的,如BRCA突變導致的各類癌癥等。這部分基因突變會由親代遺傳給子代,因此癌癥患者的親屬應當加強對這部分癌癥的篩查,并在合適的時候進行基因檢測。
自2018年起,上海市抗癌協會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每年都會發布《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普及癌癥篩查和預防的高位對象、篩查建議和預防建議。2020年版的《推薦》覆蓋了包括肺癌、乳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等共20種常見惡性腫瘤的預防和早診早治信息,具有非常高的指導意義。
我們建議大家閱讀《2020中國惡性腫瘤篩查與預防指南出爐!20類癌癥全覆蓋!》,或咨詢全球腫瘤醫生網醫學部(400-666-7998),為自己以及親屬排除風險、保持健康尋求助力。
高危人群防癌“女媧計劃”
“女媧計劃”是全球腫瘤醫生網與國內腫瘤專科醫院、防癌機構、防癌科研機構及生物高科技公司聯合發起的一項防癌計劃。
計劃旨在通過先進的防癌篩查技術與預防技術,針對腫瘤高危人群提前進行干預,以早期發現癌癥、早期診斷癌癥、早期治愈癌癥。大家可以致電全球腫瘤醫生網進行了解或申請(400-666-7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