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海峰 / 圖:堆糖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這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范仲淹,在其著名的《岳陽樓記》的開篇之言。慶歷為宋仁宗趙禎的一個年號,該年號共計八年,也就是從公元1041年慶歷元年至公元1048年慶歷八年。短短的八年,卻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而這也是范仲淹最輝煌也最難過的一段時光。
范仲淹與慶歷新政的關系非常緊密,一提到慶歷新政肯定繞不開范仲淹,而提到范仲淹就不能不說慶歷新政,慶歷新政可以說是范仲淹一生仕途的頂峰。可是隨著慶歷新政的失敗,范仲淹的人生也黯然落幕,在慶歷新政結束短短的六年后,范仲淹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在他重新赴任的途中魂歸星辰。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范氏一族世居邠州,也曾經是名門望族。只是到了范仲淹高祖范隋的時候,家道已經漸漸衰落,再加上中原兵荒馬亂、狼煙四起,遂渡江南下,擔任麗水縣一個小小的縣丞。由于中原無法再居住下去,范氏一族遷移至吳縣,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市,所以范仲淹也就成了江蘇人。
公元989年,八月丁丑日公歷的10月1日,范仲淹生于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現在看來這個出生日期就很有意思,在新中國國慶的日子出生,也許就早早預示著范仲淹的家國情懷。一年后,淳化元年也就是公元990年,其父范墉因病在任上去世,范家突然失去了經濟來源。母親謝氏實在無法撫養這個兩歲不到的孩子,只得改嫁淄州長山人朱文翰。小小的范仲淹只能改從朱姓,取名朱說。
時光飛逝,一晃這個叫朱說的孩子22歲了。時間到了大中祥符四年公元的1011年,他終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傷心難過之下,辭別了母親,前往南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學,并投師戚同文門下。劃粥割齏,數年寒窗苦讀后,他已經博通儒家經典的要義,在師生中已經很有名望。四年后的大考,也就是公元1015年,范仲淹以“朱說”之名,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一介“寒儒”成為一名進士,終于功成名就,被任命廣德軍司理參軍,官居九品。兩年后的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范仲淹因工作出色、清正廉潔,升為文林郎、任集慶軍節度推官,便上書皇帝要求歸宗復姓,恢復范仲淹之名。
認祖歸宗后的范仲淹,漸漸在朝政和文學、教育方面展現其突出的才華。公元1027年,辭官守喪的范仲淹,受到當時南京留守、應天府知府晏殊的邀請,到應天府府學任職,執掌應天書院教席。正是在擔任這一教席期間,范仲淹的教育才能得到充分的顯示,其倡導的時事政論,使書院學風亦為之煥然一新。范仲淹聲譽日隆,逐漸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在朝廷中影響越來越大。
守喪結束后的范仲淹,開始在各地任職鍛煉,其執政治理地方的才能,在朝野中得到一片喝彩。經多年地方為官,范仲淹已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可是只是一名政治家是遠遠不夠的,他的軍事才能在隨著北宋邊境情況的惡化,而漸漸顯示出來。
西夏與宋朝的戰爭開始了。公元1039年,為逼迫宋朝承認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進犯北宋邊境。公元1040年,因邊事吃緊,戰事對宋朝極為不利,仁宗以范仲淹前期在與西夏的軍事戰爭和朝野中聲望較高,眾望所歸,召其回京師,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半年后,范仲淹申請擔任延州知府,在其到任后,立即著手更改軍隊編制,分部訓練,輪流御敵,通過戰爭來實際鍛煉軍隊的戰斗力。這種先進軍事思想,直到我們對越戰爭的十年輪戰還在使用。同時在其備戰期間修筑青澗城和鄜城,作為軍事基地,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其軍事才能通過這一系列的軍事動作,展現無遺。由此看來后人稱其為軍事家一點也不過分。
公元1041年宋仁宗更換年號為慶歷,慶歷這段歷史上重要的一筆開始涂寫。慶歷二年(1042年)閏九月,李元昊分兵兩路,再次大舉攻宋。宋軍大敗,戰死9400余人,史稱定川寨之戰。李元昊獲勝后,揮師繼續南下,關中震動、朝野嘩然。仁宗皇帝急召范仲淹領兵增援。十月,范仲淹率領六千軍隊,從邠州、涇州出發來進行援救,李元昊看到范仲淹率兵來援,遂率領西夏軍隊撤出邊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范仲淹作為一名軍事統帥,在西夏人心中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分量,被稱為軍事家絕不是浪得虛名。經此戰役,仁宗非常欣賞范仲淹的軍事才能,加封其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
公元1043年慶歷三年,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樞密副使,六月,有諫官上言仁宗皇帝,范仲淹有宰輔之才,仁宗欲拜其為參知政事,范仲淹推辭不就。八月,仁宗罷免副宰相王舉正,再拜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并多次召見范仲淹,征詢天下大事。范仲淹感受到仁宗勵精圖治、治理國家的態度,遂作《答手詔條陳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僥幸”等十件事。著名的慶歷新政正式走上歷史的舞臺。
可僅僅一年的時間,到了1045年也就是慶歷五年,由于慶歷新政,越來越觸及到守舊勢力的利益,反對聲新政的聲音愈加激烈。很快,宋仁宗抵制不住保守派的壓力,開始廢除了慶歷新政的各項改革措施,慶歷新政宣告失敗。以范仲淹為首的一批改革派紛紛遭到貶職,全部被驅逐出朝廷。慶歷新政的失敗,自然有客觀的原因,比如新政主要針對官員的改革,這樣就極大地碰觸到權貴,也就是既得利益階層的利益,肯定會遭到他們瘋狂反對。再有就是改革的措施冒進,改革官員的執行政策敷衍了事,以及宋仁宗改革的決心不徹底等等。但最根本的還是,范仲淹的改革思想超出了封建王朝的范疇,在當時的條件下,經行這樣的改革是不可能,也不會實現的。范仲淹本人由于受到自身認識的限制,只想著整頓吏治,而沒有把發展生產放在第一位,這樣就沒有讓普通的百姓,第一時間得到改革的實際利益,也就失去了改革最廣大的群眾擁護。看看我們現在新中國的歷次改革,成功的改革,始終把發展生產力放在第一位,始終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放在第一位,這樣就極大地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慶歷新政雖然失敗了,但是它畢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的危機,同時也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礎。
隨后范仲淹請求出知邠州,仁宗準奏。冬十一月,范仲淹因病上表請求解除四路帥任、出任鄧州,仁宗升其為給事中、知鄧州。范仲淹開始了在鄧州的傳奇。
公元1046年慶歷六年,范仲淹抵達任所鄧州,開始了在鄧州執政的三年時光。在到達鄧州不久,他發現這里的文風不振,作為一名教育家,他首先興辦教育,創建書院講學堂——春風堂,重修覽秀亭、構筑春風閣、營造百花洲,建造了花洲書院。閑暇之余他親自到書院講學,一時間鄧州文運大振,并對后世鄧州的文化影響深遠。
隨著范仲淹在鄧州的教化治理,鄧州人民逐漸認可這位曾經的宰相,正是由于鄧州人民綿延數里的苦苦挽留,才讓著名的《岳陽樓記》這個歷史名篇,也同樣留在了鄧州,留在了鄧州人民為之驕傲的花洲書院。
慶歷四年,作為范仲淹的好友慶歷新政的支持者滕子京被貶。而這位歷史上很有爭議的人物,在被貶岳陽后,實在是干了一件流傳千古的事情,重新修建了岳陽樓。修好后的第一件事,滕子京就想到了要范仲淹來為此樓寫一篇記。于是派特使帶來了岳陽樓的一幅圖畫,星夜疾駛送到了范仲淹講學的春風堂里。
于是一幅這樣的畫面出現了,特使青衣小帽,躬身等候在堂下,端坐在堂上的范仲淹,徐徐打開圖畫,時而凝思、時而奮筆、時而觀看圖畫,《岳陽樓記》這篇煌煌大作就在特使的等待中一蹴而就。特使的馬蹄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迅速傳遍整個大宋,進而傳遍整個中華民族。
我有幸去參觀了現在的花洲書院,這所位于河南省鄧州市人民東路,占地面積211畝的書院,是2002年,鄧州市委、市政府,歷時三年,全面修復的。
整個書院坐北朝南,由百花洲園林、書院和范文正公祠三部分組成。大門口穿過一座橋,高大的牌樓上就是“花洲書院”四個大字,中軸線上的五進四院是書院的主體部分,由講堂、春風堂、藏書樓等建筑組成,中院更有全國少有的小巧精致的泮池,狀元橋,成為書院一大特色。書院西側并列為二進一院的范公祠。在范公祠里有四棵桂花樹,據說還是當年范仲淹種植的。范公祠北為新建四進三院的名人館,中院有古三眼井——范公井,整個建筑風格為清代北方建筑。百花洲建筑采用范仲淹家鄉清代江南園林風格,從而使花洲書院形成一體的中國典型書院園林。書院內最有名的屬清代建筑春風堂、萬卷閣、范文正公祠和景范亭,這些建筑目前仍然保存完好。
千古名篇《岳陽樓記》便誕生在春風堂里。現在在書院還能看到,滕子京的特使站在堂下等候范仲淹寫文的場景,這當然是后來建造的。
現在的花洲書院,只是鄧州的一處景點,已沒有了書院應有的功能,不過花洲書院的文風精神卻得到很好地傳承。據當地人說,以花洲命名的花洲小學仍然是鄧州甚至是南陽都有名的學校,這也許就是對范公精神的最好傳承。
三年后,慶歷年號結束,仁宗改年號皇祐,范仲淹離開鄧州,任杭州知府。又三年后也就是公元1052年范仲淹在上任途中病逝,而病逝的地點就是他出生的徐州,這也許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吧。他從這里來到這個世界,歷盡一切后又從這里離去。
范仲淹去世后,仁宗親書“褒賢之碑”,加贈兵部尚書,謚號“文正”。“文正”是文人做官后,夢寐以求想得到的一個謚號,而翻遍整個宋朝的歷史能得到這個謚號的也僅僅九人。這也許是對范仲淹一生最大的肯定。這個謚號很好地反映了范仲淹的形象:“文”字,體現了他“經天緯地”的才能文略以及勤學好問的優良品德;“正”字,巧妙地反映出他不慕名利、正氣凜然的氣質。范仲淹不僅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將帥,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領導的慶歷新政運動,為后來王安石變法拉開了序幕,他制定的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使宋朝西部邊境得到長期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