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權本平臺發布
秋韻平江路
圖、文/許道連
版式設計/湛藍
深秋的晚風吹落一片片黃葉,靜靜地落在雨跡未干的青石板路面上,這便是上天給靈性洋溢的平江路,增添了幾份童話般的點綴。
在蘇州小住幾天,前兩天下著小雨宅在房間里哪也去不了。今晚雨停了,心情尚好,很想出去看看夜幕下的蘇州古街老巷,于是我便走進了平江路。平江路我是第一次來,眼前的平江路即是路也是街,街臨水而建,水穿街而行,一條條巷道入口臨街,向著背水的一方延伸,縱橫交錯形若棋盤。我原以為這里的景致和秦淮河夫子廟差不多,被那些城市拓荒者們用古今元素肆意混搭,可是當我踏上這條路上的青石板時,立刻意識到我的猜測是多余的。青石板的路面、青石塊的拱橋、布滿藤蔓的白墻、青磚小瓦的雕欄房,高低錯落地依偎在微波蕩漾的平江河旁,路上的游人行走在五光十色的街巷中。這一切景像如同蘇州的園林一樣的美,一樣的悠然和諧,給人以"一條平江路,半座姑蘇城"的古香意境。
平江路并不寬,也就三五步距離,但在深秋夜晚仍有不少游客在悠閑自得地走街串巷。街巷在游人的說笑中,在三輪車夫的咿呀吳語中,彌漫著江南水鄉老街幽深古樸的韻味。
走在石板路上,沿河的樹木優雅地在風中搖曳,吹落的樹葉飄在對面的店鋪門前,我的目光也隨之移去,從自然景轉入欣賞人的景之中。這時,街巷中有穿著紫紅色旗袍的少婦三三兩兩地走了過來,旗袍像是剛買的,即便不是江南的女子,這身裝束倒也有幾分江南女性清秀俊雅的韻味。愛美是女人的天性,看,一個個少女在小河邊或手扶垂柳擺著不同姿態拍照,或三幾個走在拱橋上斜倚著欄桿,打著"V"字手勢合影,也有立于古屋舊窗下,緊貼白墻手弄藤條綠葉莞爾一笑定格在相機之中的。此時,你不難看出那一個個伊人佳麗的懷春之心早已喜形于色了。
循著宿雨未干的青石板路面繼續往前行, 路邊的小橋流水,連同木樓、老井、古樹、舊鋪、行人在多彩燈光映襯下,共同構成了一幅平江秋夜圖,令人癡迷入醉。在這里你不僅陶醉于江南水鄉古街風情,還將被平江路千年的文化底蘊所感染。無論是古建筑,還是舊石板鋪墊的路以及跨越河岸的橋,都在聆聽著川流不息的河水述說老街的往事和今生,而平江以它特有的歷史文化在這里得到延續和傳承。一些老字號商鋪仍保留著千年不變的風貌,走到一家飯莊前,門旁扶案站著一位身穿長衫馬褂,頭戴瓜皮帽的店小二在招攬生意。抬頭便可望見門額磚雕"洪登記"三個大字,而兩側石柱上刻著:"貴客登門記一朝歡暢,洪福齊天享千年風雅。"進入院落,大紅燈籠與墻上磚雕,沿墻擺放的假山、花木盆景相得益彰,透過鏤空雕花的門窗廳內高朋滿座,富麗堂皇。而走到一家咖啡館門前,看其店名足見主人的文化修養,"上下若"咖啡館。楹聯道:"平江盈盈上善若水,吳門熾熾下德如曦。"就連賣化妝品的老字號"謝馥春"對聯也很雅致誘人:"胭脂水粉移妝影,冰麝龍涎醉客心。"
沿街行走,商鋪林立種類繁多,店鋪內陳列著蘇繡、綢緞、服飾、玉器、字畫、工藝品、蘇式點心。隨處可見餐館、書店、茶社、咖啡屋。而這些店面都裝修得古色古香,店內的物品也是古意十足,大件的制作精細別致,小件的設計獨具匠心小巧玲瓏。我走進一家小店,為外孫子買了一個木碗和一個牛皮做的撥浪鼓作個紀念。
漫步在古巷中,老宅住戶大多是開著“小軒窗”的房屋山墻,還有后院。燈光下隨處可見從青磚墻頭、墻腳、橋基石縫冒出的樹枝雜草,多情的柳條輕拂著雕花瓦當,婀娜多姿。在小河與舊宅老屋狹小的通道間,商人們貼墻放著一個小方桌和兩個高腳凳形成一個小單元,間隔著一字擺開供游人們吃燒烤喝啤酒。坐在這里的人們邊飲酒暢談,邊聽小橋流水,看槳搖船移,觀繁華街景,顯得是如此悠然愜意。
我走出古巷穿過石橋折返老街,此時,從茶樓上傳來悠揚的評彈小曲,那曲調唱腔在街巷中久久回蕩,令我心醉,使我癡迷。再回首望一眼這古樸靈秀的平江路,不禁憾慨:怎不憶江南?
【作者簡介】
許道連, 安徽省作協會員,政府津貼獲得者。組織編輯出版有《霍邱風情》。散文和隨筆發表于報刊和網絡。 其作品《漫話姜家湖》和《異鄉同源話松滋》分獲中國作協《文藝報》社和中國作協《中國作家》雜志二等獎。在中華文藝全國文學創作大賽中,多篇參賽作品獲獎并納入國家級出版社出版。
香落塵外管理團隊
主編:湛藍
總監: 犇 徐和生
顧問:劉向東 龔建明 蔣新民 崔加榮 孟江海 李思德 王智林 張建華
特邀顧問:喬延鳳
排版:強哥 鳳尾
審稿一組: 銅豌豆 柳外斜陽 蓮之愛
審稿二組:連云雷 風碎倒影 無兮
終審,校對:煙花 清歡
播音:從前慢 魏小裴 向日葵的微笑 過往云煙 葉兒 佳石 自在花開
稿費:湛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