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上的大學專科,畢業3年后我隔壁班的女生身價400萬,我身價4萬,為什么?2005年畢業的時候這個北京女生的父母給了她一百萬買房,當時這個價格可以在北京四環全款買一套房,那時候我河北老家縣城的房子才3000一平,北京剛剛才爬上一萬。
如果我是哪個女同學,肯定在北京全款買一套房子了,因為全款之后無壓力,照樣吃喝玩樂,輕松啊!但是女生的父母告訴她,不要全款,而要拆成3筆首付,當時還沒有什么限購,我當時還想,這不是傻了么,工資全拿來還按揭了,三年之后我傻了,放假翻倍,她賣了一套,結清了兩套房的尾款,人生做了一次大贏家。
我本來能攢下下更多的積蓄,但是有部分積蓄拿來幫家里還了些債務。400萬和4萬這是畢業三年后的同學差距,但這是我們能決定的嗎?同窗一場,我們往往會誤會彼此是一樣的人,但這只是命運交集的一場表面緣分。
畢業之后,大家的真實起點就被打回原形,家境不光是錢,還包含觀念,比如:同樣家里給我100萬,我選擇全款,她選了按揭,我跟她三年后的區別仍然是200萬和400萬的區別。我們不應該去責備父母,大多數父母往往也在生活的泥潭里足夠奮力了,但是我們應該告訴自己,為人父母時,不要總給孩子過分壓力,說你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努力啊!因為父母才是孩子的真正的起跑線。如果你天天打麻將,不讀書不看報,你怎么有臉面要求孩子的成績名列前茅?在畢業14年后,我跟女同學的差距不存在了,因為工作上我要更拼更強,在事業上也等來了我的好運氣,她升值的還是她的房子,我升值的是自己,畢業幾年后同學的差距有多大,關注這樣話題而不帶思考只能讓你心里遭受無畏的沖擊。畢業5年后依然把學歷作為身上閃亮的光環是可笑的,畢業10年后想在同桌的你面前裝一把,來個全場我買單,更糟糕。
我們總試圖去找到一種絕對的公平來鼓勵自己,我們又試圖去找到一種不公平來安慰自己,但其實你還是你,你不該是父母的續集,也該是兒女的前傳,更不是同學的番外。富二代照樣有人變老賴,白手起家永遠有人在翻盤。從來都沒有某個人或者他的某一段經歷可以復制,唯一值得學習的就是看懂行為背后的邏輯,放過你自己,需要放下一夜暴富的幻想,需要只跟自己在比較,一天比一天好,就是一年比一年好。
畢業幾年后,大家對于同學之間差距有多大?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