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只顧學習就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的話,正在影響孩子的未來
父母都是希望子女能夠成龍成鳳,學有所成的,如今期末將至,一年的努力,就要見成果的時候了,相信再佛性的父母,可能都會對孩子的成績有所期待的,但是孩子成績的好壞,卻不僅僅與孩子的知識、老師的教育有關。與父母和家庭也是密不可分的,你知道么?
因此,父母想要孩子能夠考出好成績,那么一定不要在考前給孩子說這幾句影響孩子成績的話,不僅打擊孩子自信心,還可能讓孩子厭學棄學,甚至是影響孩子未來的健康成長喲,可是很多父母都再犯,你中招了么?
總是說孩子笨
在父母眼中,初中以下的題,可能都是非常簡單的,看著孩子做這些題的時候,還經常犯錯,就會忍不住說,“孩子太笨,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從而質疑孩子學習不努力。
但是在孩子心中,這些題,卻并不簡單,再簡單的道理,想要學懂,摸透,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而孩子正處于起步階段,犯錯是在所難免的。相信各位父母在這個階段的時候,都曾經犯過一些很低級的錯誤吧。
而估計等到孩子高中以后,父母可能就不敢這么大放厥詞了,往往就選擇閉嘴了,但是試問一下,高中的知識,父母們又有幾個沒有學過呢?但是如今可能早就搞不懂了,難道也是太笨了么?
父母希望孩子聰明,成績優秀,對孩子寄予厚望,這樣的心情,我們是理解的,但是父母卻不能以怎樣的心理,經常給孩子壓力,以上帝視角來審視孩子,覺得孩子這樣不行,那樣不行,這樣是不對的。
而如果父母能夠換位思考,想象自己處于這個年齡的時候,是否也是如此呢?這么一想,可能很多父母都會釋然了吧!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犯錯是在所難免的,而在學習過程中,孩子需要的,更多的是鼓勵、表揚,而不是給孩子傳遞消極情緒,可能有的父母會說這是激將法,但是激將法是這么用的么?天天用、時時用,這還是激將法么?
這樣的“激將法”用多了,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認為自己真的很笨,一無是處從而自暴自棄。對于孩子來說,幾乎只要智力沒什么問題的,孩子都是很聰明的,但孩子學習成績差,聽不懂,這可能是孩子學習方法不對,缺乏自信心,這些就需要父母給予幫助,幫助孩子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多鼓勵孩子,培養孩子自信心,這樣孩子的成績,才會越來越好的。
總是否定孩子的努力
對于父母來說,可能會經常否定孩子的努力,別不承認。
比如孩子考試考砸了,會認為孩子學習不努力;孩子作業不會,會認為孩子不努力學習,上課不聽講,孩子貪玩一點,認為孩子學習一點不上心,稍微用點玩耍的時間學習,成績都不知道提高了多少。
父母總是簡單粗暴地認為,孩子的錯誤與問題,都歸咎于孩子“不夠努力”,如果孩子早點能夠努力一些,事情早就解決了,這樣的教育觀念是非常錯誤的。
要知道,孩子可能努力了,但是孩子卻否認了孩子的努力,從而孩子就可能會認為,自己無論怎么努力,都是白費的,自己太笨,不是讀書的料。也可能會認為自己努力了,卻沒有被父母看在眼中,從而傷心不已,從而不愿意去努力了。
對于孩子的學習與考試,出現了問題,考砸了,這其實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任何的孩子,其實都是有可能出現失敗的情況。而我們不能只要孩子一出問題,一考試失敗,就認為孩子是學習不積極,不努力導致的。如果父母經常這樣責怪孩子的話,不僅可能讓孩子學習越來越不努力,并且還可能讓孩子與父母的關系越來越疏遠,因為在孩子眼中,父母從來就沒有真正地理解過自己。
父母想要孩子學習優異,那么就不能否定孩子的努力,要將孩子的努力看在眼中,了解到孩子努力后,依舊成績不好的真正原因,幫助孩子知道怎樣地努力才是最有效的,幫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表,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成績逐步提升。
別總是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擠兌自己的孩子
相信很多人從小到大,都是聽著父母說,“別人家孩子如何如何,自己如何如何”這類話語長大的吧!對此,你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可能很多人都忘了,但是卻將這樣的教育孩子的方式給完美繼承了。依舊重復著父輩的這樣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是非常不好的。
孩子從小就被別人家孩子所困擾,而自己卻成為了父母眼中的失敗者,這樣不僅不能激起孩子的好勝心,反而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父母更關心別人家的孩子了,父母對比人家的孩子那么了解,卻一點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在父母眼中自己沒有優點,只有缺點,孩子長期處于這樣的壓力下,不被信任和認可,孩子哪里會有什么自信心呢?父母想用這樣的方法,來激勵自己的孩子,但是方法不對,用多了,不僅沒什么積極作用,反而深深地傷害了孩子。
最后在提醒一下父母,別總是以“自家父母”的身份,說著“別人家的孩子”的話,還不如好好想想,自己如何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孩子都是不同的,獨一無二,父母別再盲目攀比了,不要總是拿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和自家孩子的短板比較,而是要尊重孩子的個性,找到孩子的優點,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多多鼓勵,幫助孩子找出問題,這樣的父母,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提升自我。
別總是拿獎勵和懲罰來作為換取孩子成績的砝碼
臨近期末,可能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作出承諾,比如說,考好了得到什么樣的獎勵,考差了,可能會受到處罰之類的約定。
但是這樣的方法,可能會有效,但是其負面影響也不小,比如說,孩子雖然希望得到獎勵,但是同時也可能會害怕受到懲罰,孩子就可能受到兩種情緒的干擾,而無法安心學習。
同時,如果孩子達到了目標,父母卻沒有履行承諾,就可能讓孩子對父母失望,不再信任父母。
此外,用獎勵來當做誘餌,讓孩子用成績來換,這樣的方法,可能就會讓學習變得物質化,沒有獎勵,孩子就沒有學習的動力,學習也不再是孩子的事情,而是有沒有獎勵的事情。甚至,孩子為了拿到獎勵,抄襲、偽造成績單,這樣不好事情的發生,也是有可能的。
教育孩子,促進孩子學習,獎懲是需要有的,但是需要把握一個度,獎勵只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不是達成孩子努力學習的動因。并且父母要知道,孩子的成績,并不能說明什么,學習和考試的意義,也是只是分數,孩子真正地能夠學到知識,能夠從學習中有所收獲,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讓孩子什么都不用做,只顧學習就好
對于大多數家庭來說,對孩子都是非常疼愛的,從小都不讓孩子做什么事情,當孩子讀書后,更是只讓好孩子專心學習,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管,也不用做。
父母這樣做,雖然是為了孩子能夠更好地學習。但是這樣的做法,卻可能讓孩子養成“養尊處優”的習慣,變得優越感十足,從而成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媽寶。考好了,更是驕傲不已,甚至會向父母索要獎勵,考差了,也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甚至還可能將責任歸咎于父母身上。
對于孩子來說,一味地學習,并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并且孩子學習的專注力,也是無法長時間維持的,一般半個小時的樣子,孩子就可能無法集中精神繼續學習了,這個時候,其實應該讓孩子勞逸結合,休息一下,做點其他事情,對孩子更好。
對于孩子來說,如果只是一味地學習,可能很快就容易厭煩學習了,也可能因為缺乏鍛煉和活動,從而導致身體素質差,這樣是不利于培養全面型人才,不利于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做事情的時候,也是可以學習的,生活中處處都是充滿學問的,在做一些家務,幫父母忙的時候,其實就是理論用于實踐,活學活用的機會,父母卻剝奪了孩子這樣學習的機會,實在是非常可惜的。
說句心里話:
我們想要孩子成龍成鳳,而不是學習的機器,其實就不能讓孩子與生活脫節,而是應該多帶孩子外出活動,讓孩子適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這樣孩子才不至于成為只會讀書學習的缺乏獨立能力的媽寶。你說呢?
(所有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
※ 作者簡介:張女子育兒,從事育兒工作10余年,家里有2個調皮鬼。多平臺賬號同名,優質育兒領域原創作者,專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與寶寶一起健康快樂成長。如果你在育兒路上有什么困惑,可以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