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人類喜歡比時長,前些日子韓國的一些河流中就檢測出某種不可細說的藥物成分含量過高,人類這種生物很奇怪,總是在追求更長的時間。然而,人類的這點追求,在野生動物中那可真是小巫見大巫,雖然有醫學的協助,人類還就是比不過一些主要靠本能活動的生物,野生動物為了繁衍是真的狠。
在科學界,定義一種新的生物類型就是看他們有沒有穩定的泛亞能力,凡是生物必須能夠穩定地繁衍、靠繁衍不停地適應環境的變化,所以病毒那樣的東西,只有寄居在生物體內才能繁衍,所以科學家們在界定病毒的生物學分類的時候也比較艱難,通常認為病毒是介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一種物質團快。
生物的本能就是繁衍,然而不同的生物繁衍的方式卻很不相同,有的生物通過很短的交配時間來提升交配的頻次,每次交配時間很短,不費什么事情,然后雄性或者雌性就可以尋找其它的交配對象,通過犧牲交配的時長來增加交配的頻次,盡量地使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在繁殖季節的雄獅就是這樣,雄獅繁殖季內可以交配幾十次,可是每次就十多秒,30秒就很了不起了。
在澳大利亞,有很多獨特的物種,原因在于澳洲大陸長時間和其它的大陸隔離,澳洲生物和其它大陸的生物獨立演化。而在澳洲有一種獨特的物種——袋鼩,它們以和雌性長時間的糾纏甚至喪失生命,可是這種物種卻不在乎,在方式期間它們瘋狂地交配甚至死亡。這種視死如歸的精神人類是做不到的。
袋鼩有兩個極端地地方,其一是在繁殖期間它們會盡可能地尋找異性,然后尋求自己生殖細胞傳遞下去的機會,通過提升交配頻率來提升基因傳遞的機會;另一方面它們也很貪心,為了盡量地提高生殖幾率,袋鼩會長時間地交配,甚至時長12-14小時,通過這種方式它們長時間地“占坑”,防止自己交配后雌性就和其他雄性個體交配,而生殖細胞都一樣,需要穿過雌性的生殖道到達輸卵管和雌性的生殖細胞結合。
通過這兩種方式,袋鼩將自己的生殖機會提升到最高。可是長時間、高頻次的交配對于袋鼩來說也是致命的。在繁殖季節,袋鼩需要產生大量的生殖細胞,而雄性的生殖細胞來源于干細胞,長時間的交配會導致雄性的免疫崩潰,導致多器官功能的衰竭。因此在繁殖季節中,雄性個體會大量死亡。
好在由于袋鼩繁殖能力出色,大量雄性死亡可以為懷孕、帶崽的雌性騰出生存空間,而在一輪繁衍中,雄性個體的數量也會迅速被補充;雄性袋鼩等于說是耗費了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整個種群的繁衍生息,這樣的·做法有一定的缺陷,萬一外界環境導致帶孕或者帶崽雌性大量死亡,袋鼩種群就會遇到較為嚴重的種群數量衰減,這不利于繁衍進化。
從袋鼩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過度地強調時長其實意義不是特別大,人類和袋鼩同是哺乳動物,在繁殖行為中會有同樣的傷害。袋鼩在漫長的交配中會因為免疫崩潰死亡,人類也可能因為無節制的繁衍行為而斃命。在我國有著jingjinrenwang等說法,其實和袋鼩這種物種有點相似,并不是生殖細胞排出過多,而是體內穩態的變化。
可是繁衍行為對于人類又是一個比較矛盾的事情,原因在于性活動中荷爾蒙補償系統,荷爾蒙和愉悅的情緒有關,而愉悅的情緒可使人上癮。在繁衍行為中這可以使人類這種中樞神經發達的物種產生一些上癮的感覺,于是人類就追求更長時間的繁衍活動,人類并不是指望這樣的活動繁衍,就像現在全世界75億以上人口,自然而然地就會有很多新生人口。
人類追求更長的時間和人類的生理構造乃至于發達的中樞有關。生i構造上人類男女高度契合,而且神經發達,繁衍行為中會有舒適的感覺,而且人類沒有明確的繁衍季節,每一個月都可以決定是否要生育,這樣的生理周期和人類居住的環境,也使得繁衍行為成為一種社交方式,可以促進種群間不同個體的交流;
人類發達的中樞中,對于多巴胺導致的愉悅或者上癮的感覺,也是難以控制的,所以在人類中有很多人在此方面有一定的癮,而這種事情和頻次、時長有關,刺激越強、刺激的時間越長腦重多巴胺分泌就更多,相關的體驗感受就更深刻,所以人類追求更長的時間。